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爆发后,自“九·一八”开始酝酿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达到高潮。举国上下、亿万民众走上街头,开展群众性的爱国歌唱活动,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这一时期曾涌现出《义勇军进行》《救国军歌》《大刀进行》《嘉陵江上》等鼓舞人心的战斗歌曲,也创作过《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影响深远的戏剧(歌剧)。由《离家》《流亡》《战场》三首歌曲组成的抗战套曲《流亡三部》是它们中的一员。

  • 标签: 《流亡》 三部曲 《松花江上》 套曲 抗战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 简介:1937年,北平沦陷之后,许多知识分子开始了流亡生活。此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不得不离开北平,走上南渡之路。由于时间紧急,一切从简,他们只携带了几箱资料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其他一切东西只能“弃之不顾”。国破家亡,英雄末路,心中涌起的是说不出的凄楚。1937年9月5日凌晨,夫妇二人带着两个孩子和外婆,与清华大学金岳霖教授一起走出他们生活多年的——北总布胡同三号。临上车的时刻,

  • 标签: 生活用品 林徽因 梁思成 流亡 1937年 知识分子
  • 简介:从历史上看,埃里希·克莱伯属于那座由诸多伟大指挥家组成的万神殿中的一位,与他齐名的有魏因加特纳、瓦尔特、克伦佩勒、克纳佩尔茨布什.富特文格勒和舒尔肯,他们主宰欧洲的音乐生活至少长达五十年。

  • 标签: 埃里希·克莱伯 指挥家 音乐 人物介绍
  • 简介:七七活动在北平七七事变以前,我在北平西北城区端王府街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就读。当时华北局势日趋紧张,因此,我暑假仍留校中,参加了北平全市学生的劳军队伍。活跃在西南城区一带,进行劳军活动。许多学生为士兵表演唱歌,有的端茶送水.有许多同学买来毛巾、汗衫、水果、点心送给身背大刀的士兵。傍晚市内报纸不断发行号外,报道抗战爆发了,收复丰台、廊坊的捷讯。从沈阳事变以来,

  • 标签: 学生 纪要 武汉 流亡 七七事变 北平
  • 简介:夏日读诗消暑,发觉唐宋不少诗人都是官员,他们诗名蛊,政声隆,可谓作文从政两相宜。在他们的诗作里,不乏对为官生态和心态的描述。唐代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见到社会混乱,民生凋蔽,在给好友李儋的诗中写道:“邑有流亡愧俸钱”,为管辖地区有流亡的灾民深深引咎自贵。

  • 标签: 流亡 《卖炭翁》 《观刈麦》 读诗 州刺史 韦应物
  • 简介:流亡儿童的慈母赵君陶王明友1939年春,在周恩来多次过问下在成都找到了赵君陶母子三人,并把她们接到陪都重庆,经邓颖超介绍,赵君陶担任了直属第三保育院院长。院址设于交通不便的重庆市北碚土主镇周家祠堂。建院初,除了一块冯玉祥将军亲笔书写的隶书“战时儿童保...

  • 标签: 保育院 抗日战争时期 儿童保育事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孩子们 蒋介石
  • 简介: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是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萨义德看来,“流亡”既是个“真实的情境”,又是个“隐喻的情境”,它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涯的一种必要而且必然的状态。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既与萨义德所继承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一脉相承,又被注入了后殖民的内容。它带有某种二律背反的特征:一方面强调所谓“普遍的原则”,一方面又崇尚一种以“流动的身份”为特征的反本质主义的文化认同观。事实上,随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流亡”正在逐步失去其早先的批判意义,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迷信”。

  • 标签: 知识分子 萨义德 后殖民 文化研究
  • 简介:探讨奈保尔的小说《河湾》的流亡主题。V.S.奈保尔刻画后殖民时代非洲丛林河湾地区一群流亡者的形象,如萨林姆,因达尔,马赫士,舒巴,惠斯曼斯神父,雷蒙德,耶苇特和墨迪,同时深刻地展现了他们所处的困境:不能融入周围环境,遭受置换带来的困惑。通过这些描写、刻画,奈保尔拓展了后殖民文学中流亡的主题。

  • 标签: 《河湾》 流亡 后殖民主义
  • 简介:流亡"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中的史蒂芬是一个典型的流亡艺术家。史蒂芬认为只有流亡才能摆脱来自国家、教会、语言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在享受流亡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与便利的同时,流亡者又不得不面对歧视与孤独。作为被允许居住的条件,流亡者不得不向宗主国做出妥协与让步。在得与失之间,年轻的史蒂芬变得更加成熟。体验流亡之后,他开始踏上了还乡之路。还乡使史蒂芬的艺术更接近本源,使他的流亡变得更有意义。流亡与还乡形成一个圆。在这个圆中,艺术家史蒂芬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艺术。

  • 标签: 史蒂芬 流亡 还乡
  • 简介:可以就事论事地评价《流亡大学》,也可以把它放在导演吴贻弓探索的轨迹上去评论。如果采取后一种方式,那么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新的审视点,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并非休止符自从拍了《姐姐》,吴贻弓仿佛从《城南旧事》的高峰一下子跌进了低谷。其实《姐姐》在探索电影表现的可能性(如用音响引进第二时空)方

  • 标签: 吴贻弓 探索电影 第二时空 城南旧事 审美层次 纪实风格
  • 简介:【摘要】在纳粹统治欧洲的1933至1945年间,英国接收了55000多名来自纳粹德国的犹太难民,超过流亡到美国的130000名犹太难民的1/3以上。为如此之多的流亡者提供避难所,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是在德国的扩张主义不断增强,英国不得不重整军备,甚至不得不承受战争高压的情况下发生的。尽管英国的官僚机构在战时采取过诸如拘押、遣送、流放之类的错误政策,以至于最后定居于英国的犹太难民中只有250名流亡科学家和1200名文化流亡者,但这些来自纳粹德国的知识难民与英国人民一起分享了战争时期的危险和贫困。他们与英国人民同甘共苦的经历,以及他们对英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终使他们赢得了英国人民的尊重。

  • 标签: 知识难民 纳粹德国知识 英国流亡
  • 简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中有一条隐含的线索:记忆-回归-流亡。因为集体记忆和个人私密空间记忆,人们渴望回归。寄希望于伟大的思乡者尤利西斯等模式的回归。《无知》中诸多主人公进行了尝试,回归仍是无望,被迫流亡。通过线性解读,昆德拉这一类人的存在获得了彰显。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个人私密空间记忆 尤利西斯 被迫流亡
  • 简介: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据沈阳,东北大学被迫停课。满铁公学堂堂长立即到东北大学劝学生照常上课,不要迁往外地。东北大学学生“悲愤万状,严词拒之”。有的学生投入抗日义勇军,有的学生乘北宁路列

  • 标签: 日本关东军 公学 抗日救国 宋子文 东大 必胜信心
  • 简介:“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干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 标签: 精神分析理论 流亡情结 纳博科夫 《洛丽塔》
  • 简介:1948年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大进攻、大决战阶段之后,山西的形势一派大好。晋中战役后,阎锡山的统治地盘,只剩下太原。青年学生不愿当阎匪的炮灰,纷纷离晋走向异乡。当时以去北平的为最多,达3600余人。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姜康(榆次农校教务主任、地下党员、前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老师多次劝说父亲(榆次农校教务员)同意后,于1948年秋乘民航飞机从太原到北平,投入到山西流亡学生行列。我们榆次农校有36人去了北平。省城太原各中学去北平的学生最多。

  • 标签: 北平 山西 流亡 1948年 所知 解放战争
  • 简介:“我们永远承认您”1970年3月18日,就在西哈努克亲王对苏联进行访问的时候,时任柬埔寨首相朗诺伙同亲王施里马达发动政变。政变显然是在美国支持下发动的,而这与法国政局的变化和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形势密切相关。

  • 标签: 西哈努克亲王 周恩来 流亡 柬埔寨 政变 首相
  • 简介:郭沫若在日本流亡期间的史料、史事为人们所知者,应该说还是比较少的,并且在这之中尚存在一些疏误。但是这些史料、史事多已为学界作不疑之用,窃以为有必要再做点考辨的工作。这里摘记下几项,就教同行,也想引起对这方面工作的注意,因为有关郭沫若生平的史料中还有不少存在这样的问题。

  • 标签: 史料 史事 流亡 考辨 郭沫若 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