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事调解协议和民事调解书是法院进行民事调解的重要法律文件,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4]12号)(以下简称《调解若干规定》)等均未对民事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其与民事调解书的法律关系予以界定。而且笔者认为,从法理上来看,现行法律对于调解协议与民事调解书的规定本身存在着诸多矛盾,

  • 标签: 民事调解书 调解协议 民事调解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诉讼法》 民事调解工作
  • 简介:201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扩大了检察机关对民事活动进行监督的范围、增加了监督的方式、强化了监督的手段,将民事调解检察监督制度予以法定化。文章对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监督方式、监督手段、监督渠道等具体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 标签: 民事调解 检察监督 制度设计
  • 简介:福建省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郑潮芳、罗金钗认为: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调解的规定过于原则。一、关于自愿原则。调解是法官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当事人思想的过程,当事人在未转变思想前当然不愿意调解。当事人自愿是指自愿接受最终达成的协议。只要最终达成的调解协议不是强迫达成的就是自愿的。二、关于合法原则。调解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对此可从两方面理解:广义上可理解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狭义上可理解为不得违反相关实体法的规定。对此应从广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三、关于调解程序的公正性。现行法律缺乏相关的程序性规范,应尽快制定确立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以填补立法的空白。

  • 标签: 法院 民事调解制度 《民事诉讼法》 自愿原则 合法原则 调解协议
  • 简介:摘要:2012年,我国创设了先行调解制度,此制度对我国司法调解机制做了深入的健全和完善。本文对先行调解的原则进行了阐述,论述了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先行调解制度中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 标签: 民事诉讼 先行调解 问题
  • 简介:摘要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立案登记制虽然确立了对案件的形式审查,但依然存在“登记”与“立案”的不同步,2012年民事诉讼法确定了先行调解制度,许多法院在正式立案前都前置了调解的“过程”,外加社会纠纷增加导致案件量增多、人民法院案多人少、当事人滥用诉权等问题,引发了对“诉权”的讨论。要合理平衡法院的案件量与当事人“诉权”之间的关系,建立统一规范的调解前置制度,就应当进行调解前置的案件适用范围、调解组织和人员,并规范完善调解程序、司法确认程序等相关配套措施,并引入监督机制进而构建起民事纠纷调解前置的法定化程序。

  • 标签: 先行调解制度 诉权 立案监督
  • 简介:法官不得依职权主动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鉴于调解是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二、调解程序应由当事人启动

  • 标签: 制度弊端 弊端改革 我国调解
  • 简介:双方当事人以及调解人员签名,双方当事人尽管选择了调解解决纠纷的方式,没有条件调解或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坚持不愿调解的案件

  • 标签: 浅析调解
  • 简介:<正>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起源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人民司法制度,即“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就地解决”的民事审判工作“十六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诉讼调解制度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总结和发展三十年民事审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着重进行调解”,民诉法试行七年来,调解作为民事审判的一个重要方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符合“和为贵”、“让为贤”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准则的要求,达成的协议容易被群众接受。

  • 标签: 诉讼调解制度 民事审判 民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审判工作 司法制度
  • 简介:当前我国民事调解过程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不当调解,其中以硬性调解和恶意调解最为典型。针对硬性调解可采用的对策有:坚持司法独立原则、科学构建调解考核标准、把握民事调解的内在规律、把调解与执行有效衔接。针对恶意调解的对策有: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加大违法成本、需要法官高度警惕、重视调查案件的事实真相、落实法律救济。

  • 标签: 不当调解 硬性调解 恶意调解 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
  • 简介:这些都是对法院调解要遵循当事人自愿和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规定,只要法院在调解中是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和程序进行,调解工作是使当事人接受调解法官观点

  • 标签: 调解原则
  • 简介:法院调解是民国时期法律规定的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有关这一制度制定的缘由及其实际运行状况,学界尚少有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以民国时期的西安地方法院诉讼档案为主,辅之于其他素材,对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法院民事调解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曾被各方寄予厚望的法院民事调解制度实际运行效果不佳,而不佳的原因既与制度本身有关,也有法院、推事和当事人的原因。

  • 标签: 民国时期 法院民事调解 实证研究 西安地方法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直以来,人民的事情就人民自己做主,也符合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这样一来,陕甘宁边区民事纠纷的解决就更加群众化.主要的解决方式还要属诉讼外方式,如此使得陕甘宁边区的纠纷解决运作流程慢慢民间化.陕甘宁边区群众自己解决纠纷的趋势已逐步形成,它也是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完善的过程.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民事调解 群众化
  • 简介:当前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内容依旧不完整,在实务中依旧存在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不够明确与全面,检察院对民事调解书的内容缺乏有效监督途径,检察院启动检察建议的条件不明确,民事检察监督的调查取证规范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应明晰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明晰检察监督的介入时间,明晰地方各级检察院调解检察监督的前提条件。

  • 标签: 民事调解 检察监督 发展困境 完善建议
  • 简介:纵观我国民事诉讼调解,表现出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立法与如火如荼的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工作的不和谐。一面是立法的冷漠,一面是"运动式"的调解活动不断升温。这样的"不和谐",难以保证以调解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之目的。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一方面使其能与国际上较先进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相协调,另一方面使其更加适合我国现实的国情。

  • 标签: 民事诉讼调解 改革 发展
  • 简介:诉前调解制度是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运用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基于历史原因,我国台湾地区的诉前调解制度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相关制度的继受,在民事纠纷解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分流案件、节约资源、缓和矛盾等作用。我国法院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起步较晚,一直处于立法不足、实践先行的境遇。尽管目前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解释的修改明确了其法律地位,但过于原则,指引性欠缺。本文对两岸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比较分析,以从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实践中得出有利于大陆地区制度完善的相关启示。

  • 标签: 台湾地区 大陆 法院调解 诉前调解
  • 简介:<正>我首先要讲的是,能和你们这么多人见面,我们感到作常高兴。你们这么多人在星期六上午这么早就来到这电,使我们深为感动。我想这在哈佛大学是不可能的。哈佛的学生们此刻还都在睡乡哩!因为我们在星期六就不上课了,我们一星期只上五天课。因此,我们回去之后,将把诸位在星期六还如此辛勤工作的情况转告我们的同事。关于美国法和中国法,我们是有许多东西可以交谈的。但是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到底要讲些什么才好,却很难决定。我想我们不妨讲得简短一些,然后给诸位留下一个提问的机会。诸位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共同讨论。我想谈谈我们在美国的民事诉讼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试图加以解决的方法。然

  • 标签: 解决纠纷 联邦法院 民事诉讼 案件 中国法 美国法
  • 简介: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特色的纠纷处理方式,它能降低纠纷解决成本、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审判工作效率的价值功效和作用。本文从调解实践入手,对如何创造性开展诉讼调解工作予以阐述。

  • 标签: 民事诉讼 调解
  • 简介: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重要的执政目标之一。实现和谐的大前提是以合适、合理、平和的方式解决社会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民商纷争。为了因应这一政策目标,人民法院重新举起已经偃息多年的诉讼调解大旗。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更加凸现了诉讼调解的重要性,可以说,追求调解结案已经升格成人民法院新的审判价值观。笔者身为律师,在今年来的执业实践中明显地感觉到了人民法院追求调解的气氛。

  • 标签: 民事调解工作 激励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 社会生活 诉讼调解 执政目标
  • 简介:一、民事调解案件应纳入检察监督范围所谓民事调解,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自愿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但当前民事调解制度也存在不足:一是现行调解制度缺乏法官与诉讼参与人必须遵循的程序规范;二是对自愿、合法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严格的界定。而由于这种程序规范和实体标准的缺失,当事人在签收调解书后反悔,从而不断申诉的现象常常发生。

  • 标签: 民事调解制度 检察监督 案件 权利义务关系 程序规范 诉讼参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