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民众文艺周刊》在邵飘萍的报刊改革下成为当时文学思潮和运动的历史记录,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参与了其编辑工作,并“通读”、“校阅”稿件至16期。鲁迅在《民众文艺周刊》发表杂文七篇,译文三篇,杂文内容包含称颂革命先驱,同情底层民众,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暴行和反动文人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并且有形象性、融理于情的文学特征。《民众文艺周刊》记录了鲁迅的抗争,也促成了鲁迅杂文思想和艺术的发展。

  • 标签: 鲁迅 《民众文艺周刊》 关系
  • 简介:台湾报纸第二文艺副刊的产生源于向大众靠拢,加上近年来报业处境艰难,为求生存而迎合市场需求。因此,副刊编辑倾向刊登与大多数读者生活相关的资讯和文章,选择话题性及趣味性强的主题,并大量向读者征稿,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提升阅报率。《联合报》双副刊——《联合副刊》持续为纯文学的推广而努力,《缤纷》则定性为"生活化的文艺副刊";《中国时报·浮世绘》不断延伸《人间》"怀抱社会,关怀土地"的触角;《自由时报·花编》逐步分担了第一副刊《自由副刊》所背负的市场扩编功能。实践证明,双副刊模式是台湾报纸文艺副刊的新出路。

  • 标签: 台湾地区 报纸 文艺副刊 双副刊
  • 简介:明代思想家李贽是“异端”,他的很多文艺思想也都有“异端”特征,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肯定《水浒传》,提掣文学,否认封建正统的是非标准,视官为盗,视“盗”为忠义,表达了后世“官逼民反”的思想。提倡童心,反对“闻见道理”,非理学而薄孔孟,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提出“日用即文学”,主张写个人欲望、日用生活。直接用“人欲”对抗理学的“天理”,是“文学即人学”的先声。

  • 标签: 李贽 异端 水浒传 童心说 日用即文学
  • 简介:引言陈绮贞,苏打绿;西藏,丽江;后海,南锣鼓巷;咖啡,红酒;羞怯的脚丫,45度仰视角;麻布长裙,帆布鞋……这些意象的组合便是“小清新”。

  • 标签: 形象 文艺 南锣鼓巷 仰视角 帆布鞋
  • 简介:1910年,俄罗斯著名文艺理伦家沃罗夫斯基首先提出审美意识形态.上世纪50年代,布罗夫进一步阐述了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他说:"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1]."

  • 标签: 文艺 审美 意识形态 艺术理论
  • 简介:抗战时期,金华一跃成为“浙江的心脏”、“东南文艺的据点”,文艺活动空前繁荣。本文分析抗战时期金华文艺的显著特点和发展原因,并阐述其影响。

  • 标签: 抗日战争 金华文艺 民族觉醒
  • 简介:人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过度消费导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环境污染等现象频繁发生,人类对自然界索取呈现出疯狂的、无法控制的趋势。消费社会中的人类将消费视为构建自己身份的重要符号,高消费、提前消费成为区分人与人等级的重要标志,人像是从地上连根拔起,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和信仰。当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地球生态系统越来越紊乱、人类的精神生态圈越来越失衡,作为扎根于艺术土壤的诗和文学应该有所作为,解救深陷于消费社会中的人的空虚的灵魂,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信仰和依靠,重新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重新实现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互动。

  • 标签: 生态 文艺 消费社会 自然生态 精神生态
  • 简介:文艺与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领域,但也有相互交融的公共空间。在文艺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中,民族精神可以为文艺创作灌注原生的活力,文艺创作又可以不断地蓄积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繁荣发展中国当代文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

  • 标签: 文艺 民族精神 双向互动
  • 简介:黄药眠先生系中国著名艺术家,本文结合对他的四部散文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访问了黄师母,论述了黄先生散文艺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在“文革”中坚持散文写作的特殊贡献。

  • 标签: 黄药眠 散文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也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但在这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反思。文艺创作中生活文化底蕴的缺失,文艺研究中浮躁空洞的文风严重危害着社会主义文艺生态环境。因此,强调文艺扎根生活,重视生命体验,树立刚健清新、朴实无华的文艺研究文风,营构良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研究生态环境尤为必要。

  • 标签: 文艺创作 文艺研究 市场化 媚俗化 概念化
  • 简介:回顾20世纪中国文艺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回顾新时期以来20余年文艺界与文艺理论界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仍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进一步调适好中国文艺与中国政治关系的几点意见: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摆正为文艺与'大政治'的关系,即文艺与人民、国家、党的根本利益的关系;文艺与'大政治'的合理关系将使文艺与政治两利双赢;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调适从根本上说来有赖于文艺家政治热情的激发.

  • 标签: 文艺、政治、关系、调适
  • 简介:媒体的宣传创优是个系统工程。要搞好宣传创优,媒体应重点做好题材选择、节目(稿件)采制、作品报送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 标签: 宣传创优 题材 采制 报送
  • 简介:伽默达尔认为艺术本文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对艺术本文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一般意义上具有普遍性的标准用于文学批评就有些失灵。这就是文学批评标准的非普遍性。它不专注于共同的文艺特征而专注于具体作品的特性。非证伪性是文学批评的第二特征;不能通过自己的正确来说明对方的错误,或由对方的正确来检视出自身的错误。它只是要进一步地保护文学批评的个性化特色。科学崇尚“唯一”原则,文学则应当实行“杂多”原则。文艺批评标准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它的非操作性上,不能有操作模式和程序来框界。文学批评的多向发展,批评标准的多维并存已经在现实中出现了。

  • 标签: 伽默达尔 文学 批评标准 多向发展 多维并存
  • 简介: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三大阐释学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文学活动中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四个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了严密的阐释体系,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文论环境下,我们依旧需要进一步借鉴,发挥其巨大的生命力,指导当代文论建设。

  • 标签: 孟子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知言养气
  • 简介: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对比论证、大量意象的比喻象征等方法深入阐释了“大美”的思想,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产生深刻影响。大美之物在于虚实相生,以大为美成为古典美学的传统。大美在于性情,即万物能够保持最初素朴的本性。大美在于无言,艺术作品以无来超越有,从而使有限有形的物象诞生出无限无形的意蕴,达到虚、空、大之美。

  • 标签: 虚实 性情 无言 大美
  • 简介:2000年以来,关于周扬文艺批评的研究集中在对周扬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关系的研究、周扬三十年文艺思想的研究、周扬贯彻执行延安文艺方针路线的研究以及对其晚年反思精神的评价、周扬与丁玲的思想研究上,虽然研究形式多样化,评论观点富有传承性,研究成果逼近历史真相,但存在少创新,传记多,缺少系统性理论专著,研究成果不多。今后对其研究应多方位、多角度评论,弥补"文革"经历的空白,实现文艺与政治再次对话。

  • 标签: 周扬 文艺批评 综述
  • 简介:文本路径、组织路径、机制路径和实践路径是红岩精神宣传的有效路径。其中,文本路径是宣传的理论基础,通过生成彻底的理论形态、实现理论文本的大众性来实现;组织路径是宣传的重要依托,通过建立素质过硬的宣传队伍、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积极构建和谐畅通的宣传平台来实现;机制路径是宣传的长效保障,通过建立制度机制、考评机制、反馈机制来实现;实践路径是宣传的实质诉求,通过联系客观现实、走向生活世界来实现。

  • 标签: 红岩精神 宣传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