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呼吸湿化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98例需要实施机械通气患者,根据入院单双号方式平均分组,每组患者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呼吸湿化治疗方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概率;血清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血清指标均比对照组有优势,观察组并发症概率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患者实施呼吸湿化治疗治疗,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提升患者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概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呼吸湿化治疗仪 气管切开 ICU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塞持续气道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机械通气的作用。方法将46例需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应用常规呼吸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MV)治疗,病情改善后,使用NCPAP过渡治疗至正常自主呼吸。对照组22例,应用常规呼吸SIMV治疗至病情好转直接,由头罩或面罩吸氧过渡至正常自主呼吸。比较两组的前后血气分析、成功率及总用氧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前的临床基础条件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在血气分析、成功率、总用氧时间、呼吸暂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NCPAP过渡通气治疗对比头罩面罩吸氧可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成功率,减少总用氧时间。

  • 标签: NCPAP 机械通气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呼吸湿化治疗仪在低氧合患者呼吸拔管的应用价值,为低氧合患者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ICU2018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低氧合呼吸拔管患者(n=4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随机法分组,对照组20例呼吸拔管患者接受鼻导管/面罩吸氧,观察组20例呼吸拔管患者接受呼吸湿化治疗仪。对比2组患者拔管不同时间呼吸频率、心率、氧分压、氧合指数变化情况以及再插管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拔管6h、24h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再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咽干、痛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比传统鼻导管及面罩,拔管应用呼吸湿化治疗仪辅助氧疗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高,降低了再插管率。

  • 标签: 呼吸湿化治疗仪 低氧合 呼吸机拔管撤机 再插管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病人进行无创呼吸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呼吸内科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治疗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无创呼吸辅助呼吸治疗,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明显改善,86例顺利脱机,2例因病情加重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2例因肺心病心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为无创呼吸辅助呼吸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更好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对于患AECOPD后序贯的治疗效果。方法所选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的40人采用常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方法,予以普通氧疗;研究组的40人,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治疗)。结果治疗一段时间,有检测结果可知,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的疗效确切,缓解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氧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人工气道 撤机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将心理护理措施应用在重症监护室失败患者中,探讨这种护理措施对患者的作用与在过程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是本院在2015年6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ICU机械通气标准而失败的患者,一共有50例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是常规的护理措施,给治疗组患者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措施联合心理护理措施,经过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患者的临床康复情况两组实施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失败的患者给予其心理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成功几率,效果理想。

  • 标签: 心理护理 重症监护室 撤机 失败 价值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ICU肺癌术后患者,经鼻高流量吸氧的重要价值。方法:取46例ICU肺癌术后患者,均需给予吸氧处理,因吸氧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行常规面罩吸氧患者为1组,行经鼻该流量吸氧患者为2组。结果:吸氧8小时、24小时患者呼吸状况比,相比1组,2组呼吸指数、氧合指数均较优(p

  • 标签: ICU肺癌术后患者 撤机 经鼻高流量吸氧 呼吸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镇静法在婴幼儿心脏手术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我院2014年2月-2017年12月接受的100例心脏手术机械通气婴幼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征得患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所有患儿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儿行清醒法,实验组患儿行镇静法,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成功机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一次性成功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50.0%VS40.0%),X2=5.542,P<0.05。实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VS10.0%),X2=5.102,P<0.O5。结论对于心脏手术机械通气婴幼儿行镇静法可有效提高一次性成功机率,安全性高。

  • 标签: 镇静撤机法 婴幼儿 心脏手术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膈神经移位术患者全麻苏醒自主呼吸困难拔管的对策。方法对115例接受臂丛神经根损伤膈神经移位术患者中5例术后不能及时拔管需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进行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辅助通气、自主呼吸锻炼等方法积极治疗。结果4例患者分别在1~5天拔管,1例患者气管切开呼吸持续辅助通气,经152天各项拔管条件达标拔除气管导管。结论臂丛神经损伤膈神经移位术对患者呼吸功能有不同程度影响,绝大部分均能术毕及时恢复自主呼吸拔管,小部分通过合适机械通气模式和呼吸肌锻炼在数天内拔管,仅1例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经152天呼吸支持后撤拔管。

  • 标签: 膈神经移位 呼吸困难 撤机拔管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的使用在临床危重症患者诊疗过程中较为常见,但机械通气过程中可能由于原发病以外的多种因素导致困难,其中腹腔内高压、镇痛镇静药物蓄积、膈肌功能衰弱等是导致困难的常见原因。针刺疗法具有调节胃肠道功能、发挥镇痛镇静效果、恢复膈肌功能的作用,可通过纠正不同并发因素优化机械通气方案,提高成功率。

  • 标签: 针刺疗法(中医) 危重病人医疗 机械通气 撤机 腹腔内高压 镇静镇痛 膈肌功能障碍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ICU老年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困难治疗体会,为减少困难提供经验。方法对我院ICU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住的55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中困难12例,其中,原发病控制不佳1例,肺部感染6例,营养不良2例,心理因素导致困难1例,机时机不佳导致时间延长1例。其中有1例因严重并发症死亡。结论机械通气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原发病的未完全控制、营养状况差、心理因素及机时机的选择,因此机时应积极控制以上因素,提高成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呼吸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器械,而机械通气是患有严重呼吸衰竭的病人在患病期间最常使用的一种医学支持呼吸的方法,目的就是为病人原发性疾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当患者的自主呼吸达到正常水平的时候,医护人员就应该及时的撤离呼吸。因为机械通气本身就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出现,比如VAP、VAPL等,在增加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基础上也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机械通气的时机与方法,以供参考。

  • 标签: 机械通气 呼吸机 撤机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危重患儿的重要抢救手段,适时对有创机械通气患儿至关重要,困难或延迟可延长患儿住院时间,增加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病死率。引起困难的病理机制复杂,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早期康复干预的介入对改善困难患儿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困难的定义、病因及综合康复干预措施等方面做一简单介绍。

  • 标签: 机械通气 撤机困难 康复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重症患者普遍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患者插管的同时就需考虑到何时,尽管已经被临床医生重视,越来越多的指标被应用于临床指导机械通气撤离,但失败依然屡见不鲜,早期的失败会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如何准确评估机械通气机时机成为医学界的向往。本文就机械通气撤离的指标进行综述,为临床机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

  • 标签: 机械通气 撤机指标 新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呼吸相关性肺炎患者治疗后期困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100例呼吸相关性肺炎治疗后期困难患者为对象,按护理方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比较每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0.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心理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 治疗后期撤机困难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在 ICU患者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 2018 年 8月至 2019 年 8 月我院 ICU病房收治的 58 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标准脱机程序, 29 例患者接受常规吸氧,作为对照组, 29 例患者接受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情况、咳痰难度、耐受性评分、舒适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和氧合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耐受性评分、咳痰难度评分和舒适性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ICU患者给予患者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情况,对于提高患者治疗的舒适性、耐受性和降低咳痰难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撤机 ICU患者 经鼻导管 高流量吸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新生儿呼吸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8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呼吸困难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措施。结果研究期间共45例持续呼吸困难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支气管黏膜炎16例(35.6%),肺外气道梗阻29例(64.4%)。29例肺外气道梗阻患儿中,声门下狭窄15例,11例为瘢痕增生引起,4例为痰痂形成引起;单纯喉软化6例,鼻腔狭窄2例,喉蹼2例,喉头水肿、声带麻痹、声带赘生物、气道痉挛各1例。16例支气管黏膜炎患儿经气道灌洗供氧或无创呼吸支持治愈;11例声门下增生狭窄患儿中,9例经气管导管扩管治愈,2例经内镜介入治疗治愈;1例鼻腔膜性狭窄、2例喉蹼、1例声带赘生物患儿经手术治疗均治愈;其余14例患儿经内科保守治疗均好转/治愈出院。结论在严格把握指征情况下,对存在呼吸困难的患儿,需考虑存在上气道及中心气道结构或功能异常等肺外因素引起的气道梗阻,尤其应重视插管声门下狭窄的形成。

  • 标签: 支气管镜 婴儿,新生 呼吸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参与式护理(FIC)对住院期间曾使用机械通气足月新生儿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7年11月—2018年12月住院期间曾使用机械通气的62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长是否能够配合施行家庭参与式护理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撤离呼吸能够配合施行家庭参与式护理的27例新生儿入选观察组,其余不能配合施行家庭参与式护理的35例新生儿进入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新生儿后续用氧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平均后续用氧时间173.2小时,对照组平均后续用氧时间185.0小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16.9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17.7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两组病例平均后续用氧及平均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说明FIC护理与未实施FIC护理的机械通气新生儿后续用氧时间及住院天数基本一致。

  • 标签: 家庭参与式护理 新生儿 机械通气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