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CML)继发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不典型CML继发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68岁女性,因乏力伴食欲减退15 d就诊。白细胞计数115.21×109/L,嗜碱粒细胞计数5.09×109/L,嗜碱粒细胞比例4.4%。肝胆胰脾彩色超声提示轻度脾大。骨髓涂片示:原始粒细胞约占0.12,嗜中性粒细胞占0.28,嗜碱粒细胞占0.36,嗜酸粒细胞占0.04。外周血涂片:粒细胞比例增高,原始粒细胞占0.03,嗜碱粒细胞约占0.33。骨髓及外周血甲苯胺蓝染色阳性。骨髓流式细胞术分析:7.72%的细胞(占有核细胞)表达CD34、HLA-DRdim、CD33、CD13、CD117、CD38dim,部分表达CD7、CD64及胞质内MPO,发育阶段粒细胞占有核细胞34.37%,发育模式异常,嗜碱粒细胞占有核细胞44.69%。诊断为不典型CML伴嗜碱粒细胞增多,给予降细胞及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骨髓中嗜碱粒细胞占0.65,进一步诊断为不典型CML继发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2个疗程,期间间断输注红细胞,患者病情进展,放弃治疗出院。结论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不典型CML临床较罕见,诊断难度大,治疗期间继发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无有效治疗方法,疗效差。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慢性,非典型性 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Ⅲ型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type Ⅲ,FHL-3)家系的致病变异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确诊为FHL-3的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家系全外显子及相邻内含子测序对先证者进行筛查,并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以健康对照和患者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构建包含UNC13D基因第23外显子、第23内含子和第24外显子的野生型和变异型minigene真核表达质粒。采用脂质体法用携带minigene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minigene的剪接情况。结果家系分析和临床诊断提示先证者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FHL-3。测序发现其UNC13D基因存在c.118-308(IVS1)C>T和c.2298+1(IVS23)G>A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构成复合杂合变异,判断为致病性。Minigene实验证实UNC13D基因c.2298+1(IVS23)G>A变异可导致第23外显子跳跃(-207nt),产生截短蛋白。结论UNC13D基因c.118-308(IVS1)C>T和c.2298+1(IVS23)G>A可能是该FHL-3家系的致病变异,可导致UNC13D mRNA低表达和pre-mRNA的异常剪接。

  • 标签: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Ⅲ型 UNC13D基因 内含子变异 剪接变异
  • 简介:摘要有效的饮食营养管理对于延缓糖尿及其并发症的进展,改善其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糖尿饮食管理实施相当困难,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一个团队进行;饮食干预建立在慢性疾病管理基础上;建立临床路径、随访目标并进行合理评估,同时实施多维度的饮食营养教育。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饮食管理 多维度教育
  •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瑞格列奈治疗老年 2型糖尿合并糖尿肾病(Ⅲ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 2014年 7月~ 2015年 12月于我院就诊的年龄≥ 60岁的 2型糖尿合并糖尿肾病(Ⅲ期)患者 2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瑞格列奈组( A组, 100例)和门冬胰岛素 30R组( B组, 100例),疗程 3个月,以空腹血糖( FPG) <7.0 mmol/L,餐后 2 h血糖( 2 hPG) <10.0 mmol/L为治疗目标;将血糖 <3.9 mmol/L定义为低血糖事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 FPG、 2 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尿微量清蛋白、肌酐( Cr)水平,低血糖发生率及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种方法在降糖效果及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 3个月后 FPG、 2 hPG及 HbA1c、 Cr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 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瑞格列奈治疗年龄≥ 60岁的 2型糖尿合并糖尿肾病(Ⅲ期)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且对肾功能无影响。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老年患者应用瑞格列奈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瑞格列奈;糖尿肾病;老年患者;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paglinide i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stage III). 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 (stage III) who were over 60 years ol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egglinide group (group A, 100 cases) and insulin aspartate 30R group (group B, 100 cases) were treated for 3 months with fasting blood glucose (FPG) < 7.0. Mmol/L, 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hPG) < 10.0 mmol/L was the treatment target, and blood sugar < 3.9 mmol/L was defined as a hypoglycemic event. The levels of FPG, 2 hPG, HbA1c, urinary microalbumin, creatinine (Cr),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and changes of blood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of hypoglycemic effect and safe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FPG, 2hPG, HbA1c and Cr in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P < 0.05). Conclusion Regglinide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blood sugar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 (stage III) aged more than 60 years, and has no effect on renal function. Regglinide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ild or moderate renal impairment.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星形胶质细胞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1例血清和(或)脑脊液中GFAP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胶质细胞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6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3岁10个月~1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例)、头痛(5例)、呕吐(6例)、共济失调(2例)、肢体无力(4例)、颅神经受累(6例)、意识障碍(4例)、精神行为异常(3例)、抽搐发作(1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3例);临床类型为脑膜脑脊髓炎1例、脑膜脑炎1例、脑脊髓炎7例、脑炎2例。11例患儿MRI均提示颅内受累,脊髓长节段受累8例,视神经受累1例,4例行增强扫描患儿中3例显示脑叶、脑膜、脑沟、视神经、脊髓不同部位强化。4例患儿脑脊液和血清GFAP抗体阳性,3例脑脊液GFAP抗体阳性,4例血清GFAP抗体阳性;4例合并多重抗体,主要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肿瘤筛查均阴性。11例患儿均对免疫治疗有反应,但有2例复发,1例遗留视力、运动功能损伤。结论儿童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胶质细胞的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病变主要累及脑膜、脑、脊髓和视神经。大多数患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预后也良好,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部分患儿可能遗留神经系统损伤。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 儿童 脑膜脑脊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7-H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初诊的103例DLBCL患者的石蜡包埋肿瘤组织进行检测。分析B7-H3蛋白的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与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PFS和OS的因素。结果DLBCL患者B7-H3蛋白阳性率为68.0%(70/103)。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治疗效果、B症状、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分层患者间B7-H3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5年PFS率和5年OS率分别为24%和32%,B7-H3阴性患者和阳性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47%和14%(P<0.01),5年OS率分别为50%和24%(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7-H3阳性为DLBCL患者PFS(HR=2.685,95%CI 1.503~4.789,P=0.001)和OS(HR=2.262,95% CI 1.248~4.098,P=0.007)不良影响因素。结论B7-H3的中高强度表达可能与DLBCL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预后 B7-H3
  • 简介:摘要肌腱和腱骨止点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手术重建是肌腱和腱骨止点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修复后的肌腱及腱骨止点结构与原生组织差异较大,手术效果常不理想,易再次撕裂。外泌体是一种内含多种活性物质的脂质双层小囊泡,在细胞间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干细胞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细胞治疗手段,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退行性疾病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肌腱及腱骨止点修复中的作用关注较少。因此,笔者就肌腱及腱骨止点的组织学特点和修复过程、干细胞外泌体对肌腱和腱骨止点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肌腱及腱骨止点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干细胞 外泌体 腱损伤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热奄包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腹胀、纳差的症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18.01-04月六安市中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心病二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6 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子午流注热奄包组和普通热奄包组 ,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家用上述方法治疗 ,14 天 后观察两组之间的效果差异。结果 子午流注热奄包组在腹胀、纳差的整体得分、总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热奄包组,且 P<0.05 。 结论 子午流注热奄包热敷腹部穴位改善 慢 心衰患者的腹胀纳差症状效果显著 , 且可提高护理质量满意度。

  • 标签: 子午流注,热奄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 : 糖尿近年来发病率逐步上升,其基本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久至成,并伴随多种疾病为临床常见症状。中医在治疗糖尿等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中、西医对糖尿的认识和各自应用的优势与局限,探讨中医联合胰岛素在临床上的实际效果,以期对现代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导。

  • 标签: 2型糖尿病 中药 胰岛素 优势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例婴儿期起的伴脑干和脊髓受累及乳酸升高的脑白质(LBSL)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女,1岁2个月,因"发育落后10个月,间断抽搐1个月"就诊;体格检查: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稍高,双侧膝腱反射活跃,双侧跟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大脑半球萎缩并弥漫性异常信号;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DARS2基因发现2处杂合变异。中国人群尚未见早发型LBSL基因变异患儿的报道,国外文献共检索到6篇相关病例报道,患儿均有精神运动发育障碍及其他脑表现,均发现头部影像学受累及DARS2基因变异。因此,对发育落后、癫痫及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异常信号的患儿,建议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指导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

  • 标签: 脑白质病 脑干和脊髓受累 乳酸增高 早发型 DARS2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大鼠脑卒中后神经元凋亡、炎性反应及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1)动物实验:将27只雄性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ART治疗组,每组9只。模型组和ART治疗组大鼠通过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脑卒中模型。ART治疗组大鼠于造模前3 d每天单次腹腔注射ART(25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体积溶剂。造模24 h后,采用TTC染色评估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检测梗死区、半暗带及海马区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组织免疫荧光观察大脑皮质半暗带区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2)细胞实验:培养小胶质细胞BV2,分为对照组、氧糖剥夺/复氧组、氧糖剥夺/复氧+0.05 μmol/L ART组、氧糖剥夺/复氧+0.1 μmol/L ART组及氧糖剥夺/复氧+ 0.5 μmol/L ART组。通过qRT-PCR检测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TNF-α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CD206和ARG1的表达;收集上述各组的BV2细胞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GraphPad Prism 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TTC染色结果显示,ART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小于模型组[(23.09± 8.51)%,(39.63±5.71)%,t=33.93,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和ART治疗组凋亡细胞数目均高于假手术组[(638.90±177.82)个/mm2,(72.75±13.21)个/mm2,(16.16±2.73)个/mm2,均P<0.05],且ART治疗组凋亡细胞数低于模型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的半暗带及梗死区的Bcl2蛋白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均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ART治疗组的半暗带、海马区和梗死区的Bcl2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均P<0.05)。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组和ART治疗组TNF-α荧光强度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而ART治疗组TNF-α荧光强度低于模型组(P<0.05)。(2)细胞实验结果: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氧糖剥夺/复氧组细胞中IL-6 、IL-1β及TNF-α的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氧糖剥夺/复氧+0.05 μmol/L ART组、氧糖剥夺/复氧+0.1 μmol/L ART组及氧糖剥夺/复氧+0.5 μmol/L ART组中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氧糖剥夺/复氧组(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氧糖剥夺/复氧组CD206[(0.85±0.04),(1.07±0.07),P<0.05]表达显著下调;而与氧糖剥夺/复氧组相比,氧糖剥夺/复氧+0.1 μmol/L ART组CD206(1.22±0.06)、ARG1(1.35±0.08),及氧糖剥夺/复氧+0.5 μmol/L ART组CD206(1.24±0.14)、ARG1 (1.14±0.07)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氧糖剥夺/复氧组[(0.85±0.04),(0.85±0.05)均P<0.05]。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氧糖剥夺/复氧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氧糖剥夺/复氧+0.05 μmol/L ART组、氧糖剥夺/复氧+0.1 μmol/L ART组、氧糖剥夺/复氧+0.5 μmol/L ART组细胞活力均高于氧糖剥夺/复氧组(均P<0.05)。结论ART可以减少脑卒中后神经元凋亡,降低脑卒中后神经炎性反应,可以促进氧糖剥夺/复氧激活的小胶质细胞BV2向M2型极化。

  • 标签: 青蒿琥酯 缺血性脑卒中 凋亡 神经炎性反应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健脾益肾清化汤治疗早中期糖尿肾病蛋白尿的临床药学研究。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糖尿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将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72例糖尿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按照奇偶数原则划分为参照组(n=36)和干预组(n=36)。参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穴位按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和穴位按摩治疗基础上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后续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神经生理指标。结果:接受治疗以后,干预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由于参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神经生理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糖尿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应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控制其血糖水平,提高其周围神经传到速度,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耳穴压豆 穴位按摩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活血宣痹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活血宣痹汤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硝酸甘油用量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74%,与对照组的74.07%比较,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硝酸甘油用量以及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宣痹汤配合西医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心绞痛患者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十分确切,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进行大力的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活血宣痹汤 冠心病 心绞痛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