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康德提出世界历史理念,认为自然目的性引导人类走向公民法治社会,只有在世界公民法制社会中人的能力才能发展完善。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历史理念,指出其核心是一切人的作为人的自由。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历史是世界法庭”的眼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世界历史理念 康德 黑格尔
  • 简介:19世纪西方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了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康德,在这个问题上走入了二元论的不可知论。继康德之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用正、反、合的辩证思维方式,论证了思维与存在之间能够达到一致或符合,证明人有能力认识这个世界。在东方6世纪智(538-597)创立天台宗,就提出了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的“一念三千”命题,并用空、假、中的辩证思维方式,论证了心、物之间,能够达到圆融,证明人有能力把握绝对真理。两者所不同的,只是德国古典哲学用清晰、明了的哲学语言来表达,而天台宗则用含混、简约的佛学语言来表达而已。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思维与存在 天台宗 黑格尔 图式理论 费希特
  • 简介: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的问题始终占有核心的重要地位。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及实用人类学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揭示;谢林的同一哲学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哲学虽然把绝对同一体或绝对精神作为统摄和支配整个自然和人类的更高力量,但实际上是把人的精神或理性提升到了“绝对”、“上帝”的高度,而且在这个异化的范围内仍给予人以重要地位;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由人本学和自然学两部分构成,他虽然强调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性,但肯定在地位上、在道德即价值论意义上人高于自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入学”的角度,尤其是从人、自然、神(绝对精神)三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线索。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体系 地位
  • 简介:对人的理性的哲学思考是研究人的最本质的,也是哲学所以成为哲学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人的理性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人的理性的发现、人的理性的探争、人的理性的复苏和人的理性的解放.

  • 标签: 理性 发现 探争 复苏 解放
  • 简介:德国古典哲学以其特有的思辨形式充分展示了对人的主体性创造能力的无限信任和对人的主体解放的不懈追求等思想因子,将人的主体性价值彰显和生存解放融会于社会发展前进的思辨有机系统中。其中以莱布尼茨单子论社会有机体思想、康德的人类社会互为目的与手段的有机体思想、黑格尔理念整体主义的国家有机论中关涉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其主要代表。他们力求用思辨的有机体理论视角来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思辨的有机体理论中内蕴的有益思想因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真正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思辨社会有机体 莱布尼茨 康德 黑格尔
  • 简介:康德“知识论转向”的意义并不是要背离“存在”问题,相反,他要深化存在的内涵,要让存在的“规定性”取代之前“存在”的抽象和空洞。由此,“自由一无限”成为了康德哲学的核心环节之一。康德的“理性一自由一意志一德性”赓续了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传统。遵循这个思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均在康德开辟的哲学方向上付出了努力。德国古典哲学并未放弃传统的“存在”问题,而是深化和发展了这个主题。费希特以自我意识为起点,将康德的三大批判整合为体系;谢林的“同一性”原则以及“理智直观”进一步推进和弥补了康德哲学;黑格尔则用“精神”的能动性以及积极的辩证法将“思想体”通过自身的矛盾发展成为“存在体”。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存在”问题 “认识你自己” 康德哲学 知识论转向 “同一性”
  • 简介: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康德的批判理性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启蒙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康德的实践理性规范了“目的王国”中的主体间性的关系,把主体性推进到主体间性,从而为当代交往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架设了通往后现代的桥梁。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康德 理性 交往理论 批判理性
  • 简介:《费尔巴哈论》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简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原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后逐步转向唯物主义,并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积极意义。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其中主要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分析,理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当今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黑格尔 唯心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
  • 简介:《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辩证思维:开始了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而返回到唯物主义;历史思维:开始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超越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践思维: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的观点,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理性思维的方法,和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理性的价值选择,是我们今天"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滋养"的养分所在。

  • 标签: 理性 德国古典哲学 哲学思维
  • 简介:砚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产物,它以其优雅的实用性、恒久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青睐。本文试着探讨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儒、道、佛对砚文化的影响,论述了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标签: 砚文化 古典哲学
  • 简介:德国那样具有如此丰富文学遗产的国家,在世界上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所以德国电影工作者们积极地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近年来他们同电视台密切合作,而电视台也鼓励和资助改编文学名著的影片。然而这些影片过份地力求原封不动地再现古典文学世界,以致极少有可能成为认真讨论电影和文学关系问题的对象。非常引人入胜的是那些所谓“作者电影”导演创作的改编影片。

  • 标签: 作者电影 古典文学 德国 电影工作者 文学遗产 文学名著
  • 简介:民族性和审美民族性问题是德国启蒙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德国古典美学,因为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迟到的民族"。在德国启蒙主义美学中,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都把审美民族性作为形成德意志民族的一个重要途径。德国古典美学同样十分重视审美民族性,康德、席勒、费希特、黑格尔都把审美民族性作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象征。一直到1870年代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为止,审美民族性问题都是德国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

  • 标签: 民族性 审美民族性 德国启蒙主义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
  • 简介:摘要:19世纪下半年,资产阶级企图复活德国古典哲学来歪曲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迷惑无产阶级,党内思想一度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重新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也指出了与二者的根本不同。

  • 标签:
  • 简介:关于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绘画史的早期阶段(本文中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就曾引得众多艺术哲人的争执。这种争论可能永远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却能使各自的论点越辩越明。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 标签: 绘画史 古典哲学 西方 关系问题 古罗马 古希腊
  • 简介:2010年1月28日下午,在罗伯特·布兰顿fRobertBrandom)位于匹兹堡大学哲学系的办公室,我对他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访谈。此前,我们已经有过多次谈话。本来可以在那些谈话的基础上,整理出一篇较为轻松的文字,然而当听说访谈内容可能将被发表时,布兰顿表现出十分认真的态度。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布兰顿 罗伯特 实用主义 语义学 教授
  • 简介: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历史主义”传统的肇端者,赫尔德奠定了历史主义中的整体性思想,强调了文化在个人、社会和民族上的继承性,传达了感性意义上的异化思想。但是,赫尔德并没有解决历史思想充分普遍化的问题,仅是以经验的理性作出一般的判断,席勒在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的影响下,通过引入“世界历史”概念和提出“三阶段说”,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这一缺陷,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黑格尔以近代市民社会为背景并通过宏大的哲学体系,把这些思想吸收进他的历史哲学之中,但最终却陷入了体系建构的窠白。马克思对黑格尔予以批判地继承和超越。

  • 标签: 历史主义 赫尔德 席勒 黑格尔
  • 简介:德国哲学中存在着道德神学和人学的两种路径。以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人为代表的古典哲学认为建立在道德、理性或者自我基础上的信仰构筑现实世界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实践唯物主义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 标签: 道德理性 人的解放 德国古典哲学
  • 简介:穆勒的《逻辑体系》论及了莱布尼茨、康德、兰贝特三位德国学者的有关思想,而自这本书被译介到德国之后,也受到了狄尔泰、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德国学者的关注。对穆勒的《逻辑体系》和德国哲学之间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考察旨在为德国哲学研究的知识背景提供一个有益的补充。

  • 标签: 穆勒 《逻辑体系》 德国哲学
  • 简介:3月2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办。作为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德国古典哲学与德意志文化深度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策勒(GonterZoler)先生,华中科技大学邓晓芒教授、张廷国教授、王晓升教授、陈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中心谭渊教授,以及部分博士和研究生等参与研讨。

  • 标签: 德国哲学 华中科技大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政治 德国古典哲学 慕尼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