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澄清——重读《费尔巴哈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澄清——重读《费尔巴哈论》

林晴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19世纪下半年,资产阶级企图复活德国古典哲学来歪曲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迷惑无产阶级,党内思想一度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重新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也指出了与二者的根本不同。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渗透到工人运动内部,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影响最大的就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个人,在此,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与二人的联系与区别做了重新阐释,重点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二者学说的不同。

一、恩格斯澄清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原因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有的著作中,只有《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并且这部著作出版较晚。在恩格斯晚年,资产阶级处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无比尖锐,资产阶级不仅在政治上对无产阶级施压,而且企图利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残渣拼凑起来的折中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

(一)理论原因: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活

19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巴黎公社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爆发革命,巴黎公社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此时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随时有可能爆发,各国资产阶级为了镇压和反抗无产阶级运动高潮,他们不仅采取高压的政治措施,还意欲在思想上宣传资产阶级,进而麻痹无产阶级,以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为代表,以歪曲的形式复活了已经终结了的德国古典哲学。

(二)现实原因:指导新兴的工人政党

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在与巴枯宁、蒲鲁东和拉萨尔等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绝对胜利。到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都已经完成,无产阶级纷纷行动起来,为争取自身的利益不懈斗争。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超出西欧的范围,随即扩展到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大洲,无产阶级的队伍越来越大,一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分子也参与到工人运动中来,带来了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误会与曲解,党内思想各色不一,严重危害工人运动的团结和发展,例如杜林的平等观、拉萨尔的自由国家论等。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

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很多思想继承了黑格尔,但又在质的基础上超越了他的老师,黑格尔辩证法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但是他的哲学体系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圆圈,这和他的辩证法思想是相矛盾的,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是黑格尔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黑格尔哲学方法与体系的矛盾

    按照传统的哲学观点,任何哲学都要以一个绝对的终极真理来结束。黑格尔哲学体系也是如此。“客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两大突出特点。”[1]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逻辑学是指绝对精神再外化为自然界之前的概念的自我发展过程。自然哲学是指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的过程。精神哲学是指绝对精神表现为人类社会后又回到自身。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在形式上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封闭的圆圈。其实质是上帝创造世界的翻版,因而是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包含“正反合”规律的体系也带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因而是形而上学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体系显然和他的辩证法思想是相矛盾的,这也是导致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的最终原因。首先,从黑格尔的辩证法观念来看,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类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作为相对真理而存在。但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却要以一个绝对真理而结束,也就是人类的认识到此不能在上前迈进一步。其次,黑格尔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是一个不断更替的过程,不存在完美的终结的社会形态。但是黑格尔却把普鲁士的封建王国供奉为最完美的国家。

(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

19世纪初,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国内的各行各业均处于凋敝状态,不满的情绪笼罩着全国,在这种背景下,推翻封建制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资产阶级既想要按照自己的阶级愿望取得统治,又害怕群众的反抗。因而他们宁愿匍匐在贵族的脚下,将希望寄托在“开明的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黑格尔哲学迎合了资产阶级的保守与革命的双重因素应运而生,其阶级实质是“上升到普鲁士国家哲学地位的资产阶级哲学。”[2]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德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了德国政治革命的先导,它以辩证法的观点论证了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性,来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但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只能通过思辨的艰深晦涩的词句隐蔽的反映德国革命要求。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是软弱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性继承

    费尔巴哈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首先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原则,但是他没有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优秀遗产,没有深入到社会实践考察社会问题,因而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社会史上的唯心主义。

(一)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追问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费尔巴哈清楚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最终由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详细阐述。费尔巴哈提出“神是否创造世界……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兜圈子。”[3]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费尔巴哈已经完全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回答做好了铺垫。除此之外,费尔巴哈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

   费尔巴哈虽然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但是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他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直观反映论上的脱离实践的抽象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首先,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18世纪的庸俗唯物主义做了区分。庸俗唯物主义者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等同起来,把物质与意识等同起来,把大脑产生意识看作肝脏分泌胆汁一样的道理,把意识看作胆汁这样的物质。这在当时被看作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对此非常反感这种结论,因而他拒绝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这种看法,根本在于他混淆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因而没有将特殊形式的庸俗唯物主义与一般的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其关键问题在于费尔巴哈不懂得辩证法。费尔巴哈作为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主义的继续,具有一切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不仅可以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与的德国古典哲学的观点和阶级立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重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唯物史观,对当今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8、284、287、295页。

 


[1] 周强,孙厚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年,第15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3页。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