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散血管凝血(DIC)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4例DIC产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54例DIC患者的诱发原因及治疗结果。结果54例DIC产妇的诱发原因,占比最高的为胎盘早剥22例(40.7%),其他的诱发原因还包括:死胎、重症感染、重度子痫前期、重症肝炎、羊水栓塞及产后大出血等。54例DIC患者,53例(98.1%)抢救成功,其中5例子宫切除;1例继发急性肾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9%),抢救成功率与病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新生儿当中,存活50例(96.2%);死亡2例(3.8%),其中死产1例、宫内死亡1例,新生儿存活率与病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DIC在临床中的发病较为急骤且病势十分凶险、患者的病死风险较高,因此临床医护人员一定要明确导致DIC发生的相关诱因,及时发现相关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尽可能提高DIC患者救治成功率。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 病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网状血管皮瘤(RH)的认识。方法报道武汉市第一医院1例R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RH患者病变部位为额面部,范围广泛,病情进展迅速。病程中出现弥散血管凝血,反复鼻腔、额面部皮肤出血,无法耐受化疗、放疗、手术等治疗,最终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RH恶性程度尚无定论,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高度侵袭,进展迅速,预后很差。

  • 标签: 血管肿瘤,内皮,网状结构 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脓毒症相关弥散血管凝血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脓毒症发生时炎症因子风暴会引起机体多种组织器官损伤,而其并发症弥散血管凝血会进一步加剧机体的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弥散血管凝血的早期检测在儿童脓毒症治疗中至关重要,自日本卫生福利部于1983年提出第一个诊断标准后,近年来相继有新的诊断标准提出。同时,及时的诊断有助于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故各种治疗方案相继出现。该文对脓毒症相关弥散血管凝血诊断标准的创建历史和优缺点,以及各种抗凝制剂和抗凝疗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儿童 脓毒症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疗
  • 简介:摘要弥散血管凝血(DIC)是儿童急性白血病常见危重并发症。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最常见的合并DIC的白血病类型。尽管以全反式维A酸为主的化疗方案使儿童APL整体生存率显著提高,但DIC引起的早期死亡率并无明显改善。现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并DI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儿童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新生儿弥散血管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12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确诊新生儿DIC并住院治疗的49例患儿,纳入DIC组(n=49)。选择同期本院临床表现与DIC相似,但不符合新生儿DIC诊断的50例患儿,纳入非DIC组(n=50)。选择同期于本院住院的凝血功能正常的50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n=50)。采取回顾分析方法,分析3组新生儿的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D二聚体水平,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幅度(MA值),以及血小板计数等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3组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与新生儿DIC发生的关系,采用Spearman轶相关分析。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最佳临界值。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年KT第009号),并与所有受试者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DIC组、非DIC组和对照组患儿PT、APTT、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R值、K值、α角、MA值和血小板计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0.79、40.00、15.30、62.92、431.29、38.19、95.85、54.54、95.60,P<0.001);DIC组患儿的上述各指标分别与非DIC组(LSD-t=4.28、9.17、3.36、35.80、3.48、2.39、12.49、17.48、82.96,P<0.001)和对照组(LSD-t=4.55、19.70、3.55、39.90、6.56、3.20、20.36、19.80、120.07,P<0.001)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②PT、APTT、D二聚体水平、R值、K值与新生儿DIC发生呈正相关关系(r=0.513,P<0.001;r=0.321,P<0.001;r=0.561,P<0.001;r=0.608,P<0.001;r=0.237,P=0.018);FIB水平、α角、MA值、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DIC发生呈负相关关系(r=-0.458,P<0.001;r=-0.436,P<0.001;r=-0.431,P<0.001;r=-0.625,P<0.001)。③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结果显示,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ROC-AUC最高,为0.919(95%CI:0.874~0.963),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最佳临界值为7.5 min,特异度为90.0%,敏感度为67.4%,约登指数为0.7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新生儿DIC的敏感度最高(85.7%),ROC-AUC为0.892(95%CI:0.836~0.947),其最佳临界值为2 mg/L,特异度为62.0%,约登指数为0.477。结论TEG对新生儿DIC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可作为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辅助手段,而二者结合则可以更好指导临床对新生儿DIC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治疗。

  • 标签: 血栓弹力描记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ROC曲线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水痘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预后多良好。成人水痘一般较严重,基础情况差、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易出现重症水痘。现报道一例重症水痘患者,全身密集血疱,既往有结核、哮喘病史,继发弥散血管凝血后死亡,临床少见。临床医师需提高对其认识,并尽早诊断及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丙种球蛋白类 水痘疫苗 重症播散型水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弥散毛细血管增生性紫癜肾炎(DEP-HSPN)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肾脏病理证实为DEP-HSPN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按性别、年龄及病理级别,1∶2匹配出同期病理表现为节段毛细血管增生的HSPN患儿(非DEP-HSPN),将2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1.DEP-HSPN患儿共42例,占同期712例HSPN患儿的5.9%,纳入39例初治病例,年龄(8.9±3.2)岁,男女比例为1.79∶1.00,21例为肾病综合征型,14例血尿和蛋白尿型,2例急性肾炎型,急进肾炎型及孤立蛋白尿型各1例;病理表现均有系膜及毛细血管皮细胞弥散增生,分级为Ⅱb级13例,Ⅲb级22例,Ⅳb级4例。2.与非DEP-HSPN相比,DEP-HSPN出现肾脏症状至肾活检的病程短,肾病水平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低补体C3血症、高血压、贫血发生率高,临床分型以肾病综合征型为主;DEP-HSPN组D-二聚体、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尿素氮水平较高(Z=-2.416、-2.595、-2.019,均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补体C3、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t=-2.499、-3.746、2.836、-3.410、3.236,均P<0.05),肾小球补体C3沉积程度高(Z=-1.977,P<0.05)。3.DEP-HSPN组随访1个月时尿蛋白缓解率低[37.0%(10/27例)比62.5%(40/64例),P<0.05],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2组尿蛋白均能达到缓解,随访末2组血尿缓解比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EP-HSPN临床表现较重,易并高血压、贫血、低补体C3血症等,且高凝状态明显,DEP-HSPN组肾小球补体C3沉积程度高;经积极治疗后1个月内尿蛋白缓解慢,但6个月时均能达到缓解。

  • 标签: 紫癜性肾炎 弥散性 毛细血管内增生 儿童
  • 简介:摘要以我院近期收治的瘢痕妊娠出血休克合并弥散血管出血患者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动脉结扎术、瘢痕组织切除缝合术,治疗干预后,患者的血常规与凝血常规状态均得到优化,术后血红蛋白较快恢复正常水平。

  • 标签: 瘢痕妊娠 出血性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出血
  • 简介:摘要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多种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组织特征乃至能量代谢。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I)在内的弥散成像技术一直是CMR最具挑战及目前尚未常规成熟开展的检查技术,尤以DTI及DSI为甚。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TI及DSI的基本技术及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 标签: 心血管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临床应用 弥散频谱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脑血管缺血性串联狭窄行血管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2处脑血管狭窄行同期血管治疗的35例症状前循环、后循环串联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65.6±9.4)岁(范围:47~81岁);前循环串联狭窄14例,后循环串联狭窄21例。记录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结果35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8枚,其中颅外植入49枚,颅内植入19枚,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出现术后脑出血(2.9%)。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18个月。术后3~12个月,1例(1/35,2.9%)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4例(4/35,11.4%)患者仍有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所有患者mRS评分≤2分,无新发卒中事件;术后12~18个月,新增3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为11.4%(4/35),32例患者mRS≤2分(32/35,91.4%)。结论症状串联狭窄患者同期实施血管治疗的可操作强,近期效果良好。

  • 标签: 脑缺血 血管成形术 串联狭窄 支架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位于颅内假肌源血管皮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患者男,32岁,因摔伤后发作右上肢抽动3个月余就诊。颅脑CT检查示左侧中央前回占位,病灶呈高密度;MR检查示病灶T1WI呈混杂高/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片状水肿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病变呈渐进式强化,磁共振波谱成像提示肿瘤性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颅内假肌源血管皮瘤。

  • 标签: 血管内皮瘤 颅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 FVH)-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卒中患者血管机械血栓切除(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方法回顾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MT治疗且FLAIR显示存在FVH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本临床信息。在发病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7例患者,年龄(67.16±9.63)岁,男性51例(66.23%);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4.16±7.49)分。40例(51.95%)转归良好,37例(48.05%)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FVH-DWI不匹配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60.00%对29.73%;χ2=7.103,P=0.008),而基线NIHSS评分[(11.60±4.44)分对(16.92±9.05)分;t=-3.312,P=0.001]和高血压患者的构成比(65.00%对86.49%;χ2=4.774,P=0.029)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VH-DWI不匹配与转归良好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0.345,95%置信区间0.121~0.984;P=0.047),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1.133,95%置信区间1.036~1.239;P=0.006)。结论FVH-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卒中患者EMT治疗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梗死,大脑中动脉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轻型脑卒中患者血管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回顾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轻型脑卒中患者23例,存在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给予直接取栓治疗,否则给予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入院时、治疗后12 h和治疗后7 d。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90 d时患者预后。安全指标包括症状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90 d死亡率。结果22例患者成功再通,术后mTICI分级3级19例、2b级3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3(2,5),治疗后12 h NIHSS评分为2(2,3),治疗后7 d NIHSS评分为2(1,2);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28,P=0.001),其中治疗后12 h、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时预后良好患者16例(69.6%),预后不良患者7例(30.4%)。安全方面,症状颅内出血共出现2例,10例发生全身并发症,死亡1例。结论大血管闭塞轻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轻型脑卒中 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芍药苷对脓毒症心脏微血管皮细胞(CMECs)通透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并原代培养大鼠CMECs细胞,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用于实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筛选出芍药苷的安全有效浓度10、20、40 μmol/L。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及低、中、高浓度芍药苷预处理组。空白对照组用完全培养基培养;LPS组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1 mg/L的LPS刺激细胞;芍药苷预处理各组分别于LPS刺激前4 h加入10、20、40 μmol/L芍药苷进行预处理。各组细胞于LPS刺激后继续培养24 h,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检测大鼠CMECs细胞通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2)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细胞中CXCL1、CXCL2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磷酸化Src(p-Src)、血管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磷酸化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MAPK)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CMECs细胞通透明显增加;经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细胞通透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以40 μmol/L芍药苷组改善最明显,与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值:1.61±0.07比2.13±0.06,P<0.01)。ELISA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CMECs细胞上清液中有适量CXCL1、CXCL2分泌;但在LPS诱导下,细胞上清液中CXCL1、CXCL2分泌量明显增加;给予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CXCL1、CXCL2的分泌量均明显减少,其中40 μmol/L芍药苷对CXCL1的抑制作用最佳,20 μmol/L芍药苷对CXCL2的抑制作用最佳,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XCL1(ng/L):337.51±68.04比829.86±65.06,CXCL2(ng/L):4.48±0.11比9.41±0.70,均P<0.01〕。RT-qPCR结果显示,大鼠CMECs细胞中CXCL1、CXCL2的mRNA表达与ELISA结果一致,表现为LPS能够诱导大鼠CMECs细胞中CXCL1、CXCL2的mRNA表达增加;而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能够明显降低CXCL1、CXCL2的mRNA表达,40 μmol/L芍药苷对CXCL1 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最佳,20 μmol/L芍药苷对CXCL2 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最佳,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XCL1 mRNA(2-ΔΔCt):0.543±0.004比0.812±0.089,CXCL2 mRNA(2-ΔΔCt):10.52±0.71比17.68±1.09,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CMECs细胞中有适量p-Src、VE-cadherin和p-MAPK蛋白表达;LPS刺激后大鼠CMECs细胞中p-Src、p-MAPK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V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经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细胞中p-Src、p-MAPK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但VE-cadherin蛋白表达则呈升高趋势,以40 μmol/L芍药苷组效果最佳,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rc蛋白(p-Src/GAPDH):1.02±0.09比1.29±0.05,p-MAPK蛋白(p-MAPK/GAPDH):0.24±0.02比0.62±0.02,VE-cadherin蛋白(VE-cadherin/GAPDH):0.64±0.03比0.31±0.02,均P<0.01〕。结论芍药苷能够通过调节CMECs细胞中Src/VE-cadherin通路,抑制炎症相关蛋白及趋化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改善LPS诱导的CMECs细胞通透

  • 标签: 芍药苷 脓毒症 心肌损伤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