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1939年至1943年的五年中,延安军工企业共生产步枪9758支,子弹220万发,手榴弹58万余枚,掷弹筒1500门,掷弹筒弹19.8万发,八二迫击炮弹3.8万发,修理枪枝上万支,修炮4门,还为地方民兵生产了地雷上千万枚,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加快推进夺取抗战胜利的进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中介绍。

  • 标签: 军工企业 抗日烽火 掷弹筒弹 《西行漫记》 迫击炮弹 万发
  • 简介:社会成员的行为是为适应一定经济背景所采取的具体表现,火灾作为人活动的一项负面影响,和经济因素是息息相关的。为了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和火灾之间的这种相关关系,采用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火灾发生率、火灾死亡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水平经济背景下特重大火灾的发生分布规律。通过对2003—2012年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经济背景的改变,致使新时期我国火灾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具有新的特点。

  • 标签: 火灾 社会经济因素 相互关系 回归分析 聚类分析
  • 简介:抗战之初,国民政府贯彻蒋介石的"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并未大规模地征集知识青年从军参战。抗战后期受形势所迫,蒋介石遂发起规模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推动蒋介石改变初衷的原因为:向军队补充高素质人才,重树民众对政府信心,整顿国民党的组织;积蓄力量准备内战等。运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蒋介石所预想的效果。

  • 标签: 蒋介石 知识青年 抗日战争 三青团 从军
  • 简介:1月13日,戈尔巴乔夫在立陶宛维尔纽斯表示不再坚持反对多党制的立场。他说,"我认为实行多党制并不是悲剧","如果多党制是一种正常历史进程的结果并符合社会需要的话","我们不应当像魔鬼怕烧香那样害怕多党制。

  • 标签: 戈尔巴乔夫时期 军事改革 大事记 苏联 多党制 社会需要
  • 简介:1月1日,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说,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海斯堡认为1989年世界"军备管理"会取得更大进展。他说,现在地区性争端有望解决,是由于苏联停止推行从70年代就开始的"勃列日涅夫"主义。苏联从东欧撤走部分常规兵力,并不会使东欧发生极端事件并摆脱苏联。在撤走6个师以后,苏联在捷克、匈牙利仍保持现有兵力的一半力量,在东德仍保有16-17个师的兵力。

  • 标签: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 军事改革 大事记 《每日新闻》 勃列日涅夫
  • 简介:1月4日,阿恰洛夫上将被任命为苏联国防部副部长,他在接受塔斯社记者采访时说,1991年苏联将继续进行与新的防御理论相关的军事改革,在新的一年中还将单方面削减苏联武装力量50万人。1月7日,苏联国防部新闻中心发布的征兵补充措施的公报指出,到1991年1月1日,苏全国征兵计划只完成78.8%。同日,据法新社报道,由于征兵工作受到抵制,苏联向包括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在内的许多出现麻烦的地区增派精锐部队。

  • 标签: 军事改革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 大事记 征兵工作 记者采访
  • 简介:地雷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武器。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而取胜,这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使用地雷的最早记录。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发明了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诞生了现代地雷。地雷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武器。世界各国对地雷的运用,基本上都是与其他副防御设施相结合,以迟滞敌方行动。然而在抗日

  • 标签: 伟大创举 抗日军民 宋军 八路军军工部 制式地雷 王耀南
  • 简介: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应对时局,调整经济行政机构。成立了经济部,翁文灏担任部长。抗战相持阶段,国府经济行政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诸多事权从经济部剥离。翁文灏为经济部调整改革作出了贡献。调整改革受到诸多制约:一是人事关系复杂,蒋介石对改革求治甚急;二是经济部与四联总处、行政院经济会议等机构事权冲突严重;三是以翁文灏为首的专家政治处于派系政治的围困之中。

  • 标签: 翁文灏 抗日战争 经济行政 机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