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循环梗死性孤立眩晕的误诊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2例确诊的后循环梗死性孤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初诊与确诊情况。结果初诊时确诊后循环梗死者17例(32.6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1例(40.38%),前庭周围眩晕10例(19.23%),梅尼埃病2例(3.85%),前庭神经炎(3.85%)。入院后经病史与危险因素查询、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MRI、MRA与颈部超声检查等均确诊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眩晕。结论通过病史检查、体格与常规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方法最终全部确诊,及时纠正治疗,无1例死亡,表明检查流程的规范化、病史与危险因素的重视能够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眩晕提供有效的诊断基础。

  • 标签: 后循环梗死 孤立性眩晕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 眩晕 偏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 眩晕 偏头痛
  • 简介:摘要孤立纤维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梭形细胞间叶源肿瘤,好发于胸膜。眼部SFT作为一种少见的疾病,可发生于眼的各个部位,包括眼睑、眼眶及球内。眼部SFT主要见于成年人,单眼发病,患者多以眼睑肿胀、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及可扪及的肿块就诊。CT和MRI上多表现为界清的卵圆形至圆形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后强化显著,提示肿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学上肿瘤由卵圆形到梭形细胞随意排列并与粗细不等的胶原混合成"无结构"样模式,肿瘤内可见典型的"分支样、鹿角样"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D34和STAT6弥漫一致强阳性,是SFT的重要诊断线索,CD99、Vimentin、Bcl-2阳性也可帮助其诊断。基因表达谱研究揭示SFT中存在NAB2-STAT6融合基因,其可能是SFT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眼部SF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根治手术切除,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特别是非典型/恶性或复发性SFT。SFT属于中间肿瘤,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部分可复发、浸润或者转移。因此,SFT患者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和定期复查。(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66-271)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眼部
  • 简介:眩晕癫痫以发作眩晕为临床表现,多在颞上回痫放电。作者近几年来在神经内科门诊见到5例病人。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临床眩晕癫痫病人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6~12岁。起病多在学龄前期。发作表现:周围环境物体旋转者2例,自身摇摆不稳者2

  • 标签: 眩晕性癫痫 苯妥英钠 发作性眩晕 学龄前期 多发性硬化 神经系统检查
  • 简介:孤立纤维瘤(solitaryfibroustumor,SFY)临床上较少见。1870年Wagner第一个详细报道了孤立纤维瘤的组织学表现,但直到1931年它才被Klemperer和Rabin正式列为一种独立的病变。1942年,Stout及Murray将SFT定义为起源于血管间质细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最新的WHO(2002)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间叶肿瘤,可能来源于纤维母细胞,常表现明显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组织学表现 纤维母细胞 间质细胞 间叶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中以孤立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间共31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孤立眩晕为首发症状,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组)15例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16例进行近期疗效观察。结果31例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发现观察组眩晕再发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无缺血性事件发生。对照组有6例眩晕再发,其中2例小脑梗死,1例脑桥梗死,1例右侧枕叶梗死,2例复查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一侧椎动脉闭塞。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进一步降低孤立眩晕合并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眩晕再发,能较好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药物疗法 支架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采用补中益气汤与针刺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眩晕患者60例,信封法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分析组(30例,补中益气汤+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得分。结果 治疗后分析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中益气汤与针刺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眩晕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补中益气汤 针刺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源眩晕病人眩晕分级护理方法及其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耳源眩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眩晕护理,试验组病人给予眩晕分级护理,病人出院时比较护士及病人对分级护理的满意度、干预期间病人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情况和病人跌倒的发生情况以及病人入院时和干预1周后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的情绪得分(DHIE)。结果出院时试验组护士及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率(91.7%)高于对照组(68.3%),病人跌倒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10.0%),干预1周后DHIE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分级护理有助于对耳源眩晕病人实施精准护理,降低病人跌倒发生率。

  • 标签: 耳源性眩晕 分级护理 跌倒 心理障碍 心理护理 满意度 评估
  • 简介:什么是“孤立负荷后高血糖”呢?老年人检查糖尿病,空腹血糖没有超过7.0毫摩/升(126毫克/分升),不能够诊断糖尿病,需要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如果口服75克葡萄糖水后2小时血糖达到或超过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而空腹血糖低于126毫克/分升,医学上将这种仅仅服糖后2小时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现象称为孤立负荷后高血糖,简称为“IPH”。

  • 标签: 高血糖 负荷后 孤立性 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有时发生于无明显的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的年轻个体,这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预后,故引入了孤立房颤的定义。但是有关孤立房颤有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多种不同的概念,临床发病和预后差异大等。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基于被忽视的亚临床心血管风险因素或在细胞、分子水平基因决定性的轻微改变,孤立房颤包括多种不同的队列患者,可能处于不同的风险状态。各种心脏影像技术、生物标记物以及遗传信息的使用是否改善房颤发作的风险预测和孤立房颤患者的风险评价,以及是否影响治疗决策的制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此期间对AF表现仔细的临床检查,对诊断为孤立房颤患者的定期临床再评价是必须的。

  • 标签: 孤立性房颤 临床预后 病理生理学
  • 简介:良性发作位置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于1921年由Barm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虽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llpike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MENIERE病 前庭周围性眩晕 BPPV 临床医生
  • 简介:摘要28岁女性患者,低热,胸闷气促,胸背部剧烈疼痛10天。肺部CT检查示左侧包裹液气胸伴局部肺不张。胸部超声检查示左侧少量胸腔积液。2020年6月行全麻下胸腔镜探查术,见左侧少许清亮胸腔积液,左下肺膈面一大小约6 cm×8cm肿物,凸向胸腔,包膜完整,蒂部与左下肺组织相连。切除肿物及部分左下肺组织,病理检查示孤立纤维肿瘤伴囊变。免疫组化检查示STAT6(+),CD99(部分+)。术后胸闷症状消失,恢复良好。胸腔内孤立纤维肿瘤可起源于胸膜或肺组织,多数病变为良性,诊断依赖于标本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纤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免疫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孤立纤维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进行immunocytochemistry以及光镜测定,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结果对孤立纤维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判定,其中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11岁,中位年龄50.2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主要在人体的13个部位中发生。通过光镜检查可见特征改变现象,梭形细胞构成的肿瘤细胞稀少区交相分布,8例患者确诊为恶性。结论孤立纤维肿瘤主要为良性病症,其中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病理形态之间并不具有绝对相关,所以应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临床病理 鉴别分析
  • 简介:摘要孤立纤维肿瘤(SFT)是一种少见的问叶源肿瘤,肿瘤细胞起源于一种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具有向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血管外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特征。SFT常发生于胸膜,腹膜后,除胸腹膜外者主要位于头颈部、上呼吸道及眼眶及周围软组织1。本例发病部位为上臂,根据文献搜索,尚未见报告。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上臂
  • 简介:摘要目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眩晕患者应用四种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对比。方法将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收治疗的90例后循环缺血性孤立眩晕患者作为甲组,另选择同期接收治疗的90例非后循环缺血性孤立眩晕患者作为乙组,两组均应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FSP)评分、ABCD2评分、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ICVD)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评定,观察对比其结果。结果(1)甲组ESRS中位数偏高者所占比例为13.33%,FSP中位数偏高者所占比例为34.44%、ABCD2中位数偏高者所占比例是12.22%,ICVD中位数评分偏高者所占比例是13.33%,均分别高于乙组的1.11%、15.56%、1.11%、1.11%,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FSP评分、ESRS评分、ABCD2评分、ICVD评分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眩晕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依次是72.22%、66.67%、、68.89%、70.00%,比较无意义,P>0.05。结论FSP评分、ESRS评分、ABCD2评分、ICVD评分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眩晕均有较高的预测与诊断价值。

  • 标签: 脑卒中 风险评分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