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儒林外史》第一回"楔子"的功能是在有限篇幅中叙述一段相对独立的传主生平并栝全文。吴敬梓在此接受了传统史传文体的叙述模式,并在《明史》、钱谦益、朱彝尊三种叙述模式中选择了朱版,也继承了它以"逸民"为主题的建构向度。伴随着朱版叙述逻辑在"楔子"中的膨胀,历史上元廷、地方缙绅、张士诚、明廷等方面的史料声音都被控制在静态的文本叙述之下。但是文本控制过程中的知识性错误最终导致了其历史解释力的消解,如吴元年事、洪武五年事等。对作者史传写作能力的评估对重新理解《儒林外史》的叙述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叙述模式 史源 文本控制力 历史阐释
  • 简介:2008年南方雪灾,短时期内集中出现了一批以雪灾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再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救灾场景,描摹灾难中的人性冷暖,从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这次灾害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反思。雪灾文学书写是由宣传部、作协等部门主导发起的创作行为,其生产方式、创作特征都带有特殊的意识形态性,也有一些作家采用独特的视角去表现这场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盛行的宏大叙事。

  • 标签: 南方雪灾 当代文学 意识形态 人性 现代性
  • 简介:1895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举办了'时新小说'征文比赛,应征作品根据征文启事的要求,内容皆显'三弊'之害。'三弊'中的时文即是科考之弊。时新小说详尽描述了八股考试的整个过程,论证科考取士与实学济世之别,鲜明指出科举考试的诸多弊端,对晚清科举考试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 标签: 时新小说 科举考试 八股文
  • 简介:博尔赫斯的作品充满了梦魇意识,梦是其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章旨在通过对博尔赫斯小说中梦境的呈现和意蕴分析,探讨梦境书写所产生的具象和抽象层面的意义,以及博尔赫斯借助虚构的文本所传达的"浮生如梦"的人生观念。

  • 标签: 博尔赫斯 小说 梦境书写
  • 简介:转眼来到红大已经四个年头了,和很多老师相比,我也许还是个新人,但是这四年来在红大的生活,早已让我对这所有着55年历史的成人高校充满了感情。有感激、有敬重、有期待,更多的则是一份责任。

  • 标签: 书写 青春 成人高校 老师
  • 简介:草原文学是草原生活生命动态过程经验性的生动记忆,它以完全经验体验的方式,记忆下了草原文化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中的产生和发展。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草原文学以符号的形式记忆了鲜活完整的草原生活图景。因此本文认为草原文学是对生活在草原上的、以游牧生活为特征的、蒙古族为代表的文化生活的记忆书写。草原文学用语言符号记录下了民族文化生活的形成史,在其中摹写草原之美景,叙写草原制度与民俗,留住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展现民族精神,书写了民族历史的生命记忆。

  • 标签: 草原文学 草原文化 民族 生命记忆 书写
  • 简介:针对地方高校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总结出地方高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研究方向、科研考核机制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错位,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转变观念,调整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研究方向和科研考棱机制;积极争取与高水平高校合作;转变载学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地方高校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错位的解决途径。

  • 标签: 地方高校 服务 经济错位 解决途径
  • 简介:高校接受社会捐赠是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总结高校接受捐赠收入的总体情况,分析了地方高校捐赠收入相对较少的原因,提出了大力发展地方高校捐赠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地方高校分类指导建设、优化地方高校捐赠环境、加强捐赠收入的监督管理、建立配套激励机制等促进地方高校捐赠收入提升的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 标签: 地方高校 捐赠收入 管理研究
  • 简介:婚姻是小说的基本题材和叙事构成。一般而言,小说家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涉及此种题材,借以探求和平衡两性关系;与众不同的是,小说家毕飞宇是专写失败婚姻或者婚姻失败的好手。他笔下的"婚姻",多凸显破碎与坍塌的形状,从而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气息,透露出强烈的批判锋芒。毕飞宇书写的婚姻,亦展示着现代人真实生活图景的一角,充斥着作为现代个体人的孤独感、幻灭感。

  • 标签: 婚姻 破碎 悲剧 女性
  • 简介:2015年4月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成功晋升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成为江苏省四星高中群体中的新成员。近两年来,该校显著的办学业绩吸引了南京人民中学、苏州市第六中学、常州洛阳中学、宿迁马陵中学以及镇江市内的18所学校来校交流研讨,成为江苏教育的一颗明星。该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 标签: 办学业绩 德育先进学校 特色学校 交流研讨 江苏教育 心理健康
  • 简介:海南部分地方文献校勘与注释,有诸多有待商榷之处。如,"超然台"到底是在儋县,还是在山东诸城;"吴翁"到底是泛指,还是特指等。这些都需要文字、音韵、训诂、文化等多方面知识,还与作品的历史背景、上下文语意密切相关。稍有不慎,便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标签: 海南 地方文献 校勘 注释
  • 简介:生态意识是随着地球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逐渐得以建立和强化的,生态文明的提出凸现了对以往文明发展的纠偏和补救,生态文学是生态问题在文学视野里的投射和焦虑。试图通过文本内的生态呼吁,达到文本外的生态成效,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代中国文坛,生态文学书写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向,它们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我们可以把握此一写作主题的创生方向和内在理路。

  • 标签: 生态意识 生态文学 主题
  • 简介:当代文学灾害书写接续了现代文学灾害书写的现实主义传统,延续了现代文学对苦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自然灾害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民族危亡”的历史想象,灾害的文学书写变成了“民族救亡”的行动,在对民族一国家的重塑中延续了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情怀,使文学更加贴近现实。当代文学的自然灾害书写参与者广泛,长篇叙事作品大量涌现,出现了与现代文学所不同的新质,表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礼赞。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存在模式化、浅表性等不足之处,很难突破对灾害的表象书写。当代文学应积极地建构灾害的文化创伤,把灾害记忆转化成文化记忆,承担起人类应有的生态伦理责任。

  • 标签: 自然灾害 当代文学 文化记忆 延续 新变
  • 简介:<正>一、福建地方戏曲特点(一)历史悠久。福建在唐代才得以开发,但戏曲形成的时间却几乎与全国同步。晋末至唐五代,北方人士大量南移,使中原古乐传入福建。唐咸通二年(861年),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法师南游莆田,县里曾排百戏迎接;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也备百戏迎僧人神晏。当时傀儡戏在福建也很盛行。宋代,杂剧传入莆仙,用莆仙方言演唱,人称兴化杂剧。杂剧传入漳州,兴盛一时。南戏于南宋传入福建,与兴化、泉州、漳州等民

  • 标签: 地方戏曲 目连戏 莆仙戏 梨园戏 宋元南戏 铅印本
  • 简介:地方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必须处理好远程教育与教育技术成本、远程教育与受教育对象的个体条件及认知能力、远程教育与学科资源建设及师资信息处理能力的关系.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必须克服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的通病,将其投入放在轮训教学一线的教师身上,使其尽快掌握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创造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高速公路的效能.

  • 标签: 地方高校 远程教育 信息处理能力 教育技术成本 认知能力
  • 简介:海伦.斯诺是一位有着鲜明的正义立场和女性意识的记者和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踏上旧中国古老的土地,到阔别30余年后重返社会主义新中国,她始终热切地关注着中国妇女的地位命运、生存处境与进步发展。她对旧中国妇女充满同情和不平;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中涌现出的杰出女性由衷钦佩;她曾在一二九运动中与女学生们并肩战斗,曾冒险赴延安探访革命女性,对中国革命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密切关系有了深入观察和思考。海伦在新中国考察时,发现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发挥出积极重大的作用,她用真实客观的报道向世界宣传她们。这些饱含心血的报告文学不仅蕴涵她对中国女性的关怀情义,也蕴涵着她深刻的女性观。

  • 标签: 海伦.斯诺 中国妇女运动 报告文学
  • 简介:西部大开发需要法律支持,开发需要法治,法治促进开发.西部大开发中的地方立法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设计好相应的地方立法项目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关键,为此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突破.西部大开发中的地方立法,应该有符合地区实际的框架和内容.

  • 标签: 西部大开发 地方立法 立法项目设计 框架 内容
  • 简介:明清海南地方志中收集了许多诗歌,歌咏大自然的诗歌创作为数不少[1],诗人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描绘为海南诗歌增添了一笔靓丽色彩。其中关于涉海诗歌的创作是海南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通过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深入了解海南文化,领悟到海南文化的无穷魅力。

  • 标签: 明清 海南 地方志 涉海诗歌
  • 简介:学术性是高校学报最显著、最基本的属性,是高校学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然而优质稿源的缺乏则是长期制约地方高校学报质量发展的瓶颈,原因有多方面。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针对性政策的制定;特色栏目和主题专栏的打造;以评促建,积极参与或设置评选活动,宣传和提高影响力;建立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尤其是研究生群体;加强编辑自身业务素质建设等方面来改善,进而提高学报学术水平,促进其内涵发展。

  • 标签: 地方高校学报 优质稿源 对策
  • 简介:白居易以园林建筑为题材创作了一些诗歌作品,成为其精神世界的艺术书写。诗中的亭台楼阁堪称白居易身心的“栖息地”,从多方面反映出了他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白居易崇尚闲适的人生态度、中隐的生活追求,“内向性”与“柔弱性”的人格品性以及他对园林的文化关注。

  • 标签: 白居易 园林建筑诗 闲适 中隐 文化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