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8 个结果
  • 简介:自20世纪中叶发现第一个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目前该类药物已发展至第四代,以氟酮类为代表,表现出更强的抗菌作用和更广的抗菌谱,其市场占有率仅次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随着该类药物临床广泛使用,耐药问题频现,同时也发现部分氟酮类药物具有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光毒性等不良反应,致其应用受限。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问题 肝脏毒性 萘啶酸 光毒性 抗菌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氟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50例服用氟酮类药物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是促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氟酮类药物;氟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涉及到运动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肝胆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等,还有患者同时会合并有多种不良反应出现;氟酮类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差异显著,P<0.05。结论氟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表现多种多样,临床用药时,要对其适应征进行严格掌握,并且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对用药安全性进行有效确保。

  • 标签: 氟喹诺酮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抽取我院84例临床患者进行研究,对使用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头痛,失眠,情绪反常不良反应由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出现39例,占总例数46.43%,皮肤组织出现红斑,过敏和皮疹等不良反应24例,占总例数28.57%,酮类抗菌药物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居多,其次是皮肤组织不良反应。结论对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守用药原则,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对药物的剂量和滴注速度进行合理的调整,用药前后要加强护理,同时用药时要时刻注意,并观察患者反应,保证酮类抗菌药在临床中的安全性。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氟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并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氟酮类抗菌药物的用药安全。方法将我院ADR收集中心选取从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接受酮类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4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和分析。结果在采用了氟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145例患者当中,主要包含3种氟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为75例(51.7%)、环丙沙星为37例(25.5%)、加替沙星为33例(22.8%);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药学干预在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影响中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我院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所接收的60例使用酮类药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将这些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对其进行一定的药学干预,然后将两组患者使用酮类药物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指导临床药物的运用。结果在对照组中,显效的有6例,有效的有20例,无效的有4例,总有效率为87%;在实验组中,显效的有10例,有效的20例,无效的为0,总有效率为100%,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值<0.05,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患者进行酮类药物治疗中进行一定的药学干预,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药学干预 喹诺酮类药物 临床应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氟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进而提高临床中该类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应用氟酮类药物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性资料及不良反应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中,患者使用氟酮类药物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同时,男性患者使用该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患者的年龄而言,38~58岁患者使用氟酮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该年龄阶段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探究氟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可有效的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提高氟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了解2010-2014年上海市各区县医院139株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探讨福氏志贺菌对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环丙沙星E试验条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采用PCR法检测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拓扑异构酶IVC亚单位(parC)基因的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同时对质粒介导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S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变异基因aac(6′)-Ib-cr进行筛选。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福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都达到了90%以上,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到了40.3%,同时有30.2%菌株对头孢吡肟产生了耐药。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98.6%和97.8%。gyrA基因存在Ser83、Asp87和His2113个位点的突变,parC基因只检测到Ser801个位点的突变;共检测到9株qnrS和6株aac(6′)-Ib-cr酮耐药质粒。结论上海地区福氏志贺菌耐药情况严重。QRDR相关基因突变率高,Asp87的突变对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起着主导作用,而耐药质粒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 标签: 志贺菌 喹诺酮类 耐药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入选人员为我院近年来应用酮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8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用药种类。结果8例患者年龄主要为18-59岁,占比62.5%;患者受损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主要临床表现是失眠、头痛、头昏、幻觉、视觉异常等。用药情况分析发现,患者用药最多的是左氧氟沙星,占比37.5%,其次为诺氟沙星;7例患者静脉给药,1例口服给药。经对症处理,患者不良反应均消失,痊愈出院。结论酮类药物种类较多,可引发的不良反应有多种临床表现,且不同药物可能造成不同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根据药物药理特性、患者病情、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合理用药,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更多保证。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临床分离菌对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以使临床用药更趋于合理。方法收集2007年~2015年我院检验科分离的菌种与相关药敏实验资料,掌握临床分离菌对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在把握酮类药物耐药现状的基础上,于2016年7~12月(干预后)对我院各科室医生与西药处方实施药学干预,将干预后酮药物使用合理性与2016年1~6月(干预前)这一时间段内未实施药学干预的酮应用合理性作以比较。结果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沙门氏菌在2008年时对诺氟沙星对的耐药率分别为52.4%、46.7%、55.6%、35.2%、7.2%,前述分离菌对诺氟沙星的耐药率在2011年时依次为62.3%、78.4%、76.1%、61.4%、11.3%。干预后酮在抗感染治疗中与术前预防使用中的应用频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减少酮类药物耐药菌株发生可从了解酮类药物耐药现状方面着手,在把握临床分离菌对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与秉承用药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力争使酮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更趋于合理性。

  • 标签: 细菌耐药情况 喹诺酮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氟酮类抗菌药物于临床应用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由于接受氟酮类抗菌药物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服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结果12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72例为男性,相应占比60.0%,48例为女性,相应占比40.0%;97例为静脉给药方式,相应占比80.83%,23例为口服给药,相应占比为19.17%,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种氟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大,而加替沙星最低,且不良反应主要发生部位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及其相关附件等,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且因患者性别、给药方式以及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因而临床上应针对患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类型及给药途径。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氟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治疗中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几年在我院应用氟酮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和累及系统分布以及其临床表现。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共有6种药品涉及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导致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达到了36.3%,加替沙星导致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小,为3.7%;给药途径中,通过静脉滴注氟酮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占比例最大,达到了52.5%,静脉注射的方式占比例最小,为13.8%;累及系统分布中神经系统发生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8.8%,血液系统所占的比例最小,为2.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氟酮类药物时,必须充分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确定出最佳的应用药物和给药途径,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的降低应用氟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酮类药物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1日~2017年4月3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将66例患者按照使用的酮类药物差异分为2组,33例/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莫西沙星片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左氧氟沙星片治疗(观察组)。将两组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3.94%)、细菌清除率(81.82%)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90.91%、75.76%)数据相近(P>0.05)。结论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方面酮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效果,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呼吸道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氟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和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探究,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使用氟酮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生不良用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显著多,采用的局部和口服的给药方式出现的不良反应几率比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方式显著低,且患者的神经系统、过敏反应、皮肤及其附件较多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要合理给予患者氟酮类药物治疗,医务人员严格遵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且要熟悉其单独以及联合用药的剂量,严禁不合理的联合给药,还要知晓其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理,临床中减少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氟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此次研究方式为回顾性分析,从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经氟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抽取78例到此讨论中,统计所有病例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表现形式、使用药物种类、给药方式等纳入对比研讨中。结果男性出现不良反应例数比女性患者多,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为30岁~49岁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年龄段病人多,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不良反应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口服给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静脉给药要低,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在应用氟酮类药品时,容易出现各类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好发于中年人群及男性,造成氟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因素较多,临床治疗时应密切关注病人不良反应,选择适宜的治疗措施来控制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 药物 临床表现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出现酮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具体的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6 年全年内收治的 10 例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相关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合理用药对策。 结果: 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主要涉及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患者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较为丰富。 结论: 在临床使用酮药物的过程中,患 者 很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等,医护人员需要对此进行严格观察,并且提出合理用药方面的措施,以免患者的治疗受到严重影响。

  • 标签: 喹诺酮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药物 相关
  • 简介:目的探讨酮类抗菌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应用的建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等,对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与对策.结果随着酮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越来越多.结论临床用药一定要增强合理用药意识,最大程度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几率和程度,确保患者安全合理用药.

  • 标签: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和观察治疗结核病患者时使用酮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结核病患者共 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2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抗痨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酮类药物,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结论: 在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加用酮类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患者更加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结核病 回顾性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发药交代。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46例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的23例患者进行静脉给药,观察组的23例患者进行口服用药,并且对酮类药物进行发药交代,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发药交代前与发药交代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服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发药交代前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药交代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明显低于对照组47.83%;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91%;观察组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20/23),对照组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91%(17/23),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师对口服酮类药物的患者进行发药交代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发药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