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13
  • 简介:四是类传与列传中附传重复,到《新唐书·韩愈传》,在《新唐书》列传中

  • 标签: 取材思想 唐书取材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8-15
  • 简介:其余都可以在《旧唐书》的纪、志、传找到它们的纂修情况和内容简介,《宋祁传》中宋祁,增传三百三百十一、志三、表四

  • 标签: 取材思想 唐书取材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2-23
  • 简介:增传或增事虽无,新书列女传增旧书22传,可以认为《新唐书》采录《太平广记》者不少于30传

  • 标签: 取材思想 唐书取材
  • 简介:取材,一直为人诟病.其立论标准,分别基于史料采集与史传编著两个视角.但是,就前者而言,取材,恰恰不是"做错"而是"做对"了;就后者而言,它却是做得"不够"、"不好".究其原因,在于"诠次旧闻"有余,"裁成义类"不足,因而见事不见人,有史而无传.作为"史家极则","传以志人",必须传人传神,取材,以其成功与不足,为后世留下了双重的借鉴.

  • 标签: 唐朝 《晋书》 《世说新语》 双重原则 双向审视
  • 简介:中国书法史上,历来把晋书法相提并论,后人学,多从魏晋钟王、唐代颜柳入手。但若翻阅历代名家书论,“不如晋书”之论调时常可见,如蔡襄《论》:“书法惟风韵难及。虞多粗糙,晋人,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法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1]苏轼:“予尝论,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至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之便,天下翕然以为宗师,

  • 标签: 唐代 晋书 中国书法史 名家 风韵 法相
  • 简介:志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五十公里之新安县铁门镇。它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北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志最为丰富,多达一千一百九十一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 标签: 千唐志斋 墓志 章炳麟 石刻 国民党 洛阳市
  • 简介:<正>近读《》,随手得衍、误、漏字及标点错误十余条,今札记于下:(一)《新唐书》卷1《高祖纪》:“(武德六年十月)壬戍,右虞候率杜士远杀高满政,以朔州反.”(第16页)按:右虞候率为东宫宿卫兵长官,而诸州镇则另有虞候为衙前之职,《资治通鉴》卷190即作“右虞候杜士远”.胡三省于其下注云:“隋文帝于东宫置左右虞候府,掌斥候.是后州镇各置虞候,以为衙前之职,以备候不虞名官.”是“新纪”衍“率”字.

  • 标签: 偶拾 校读 《新唐书》 千牛 东宫 中护军
  • 简介:<正>《旧唐书》卷三八至四一《地理志》一至四所载各道州府户口,有几种情况:(一)有两个时期的数字,即“旧”(贞观十三年)户口数和“天宝”户口数;(二)只有一个时期的数字,有的是“旧”,有的是“天宝”,有的不说年代(笼统地说“领”)。《新唐书》卷三七至四三下《地理志》一至七下所载各道府州户口,除京兆府说明是“天宝元年”数字外,其他府州则年代从略。

  • 标签: 旧志 天宝元年 户口数 府州 中华本 两《唐书》
  • 简介:双宁先生是著名的金融专家,他自言,一张白纸,在他眼中,常常被看成是宏观经济全局,而他书写狂草时章法的行与列,字体的大与小,用墨的浓与淡,就成了宏观调控的不同方式。他常常在狂草书法中找到金融调控的思路,又常常在宏观调控中产生艺术灵感。他还将“外功夫”概括为“读万卷、行万里路、经万件事、抒万般情、师万人长”都是颇有见地的。据说,他书写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曾为此亲自行走于雪山草地,并基本上走过了毛泽东走过的道路。他和毛泽东的长征诗曰:万水千山岂只难,精神等闲概等闲。境界到处皆细浪,气概临时俱泥丸。霜凝须鬓心尤暖,雪覆肝肠胆不寒。白云梅花皆飞雪,人生无处不开颜。……这种达观的境界应是成为真正书家的精神基石。

  • 标签: 书艺世界 唐双宁书艺
  • 简介:《白居易传》差错较多,以《旧传》为甚,其中年代错误尤为明显。《新传》差错较少,这与《新传》后出,同时追求“文省”,省略了大部分记年有关,但《新传》对白居易卒年及年龄记载准确。新、旧《传》不能偏废,可互为印证、补充。

  • 标签: 点校本 两唐书 《白居易传》 正误
  • 简介:<正>唐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一个时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家。如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诸家。盛、中唐或稍后一点的李邕、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他们都是我国书法史上各树一帜的大书法家,他们为我国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楷书,从中国碑牌上看,真正十分成熟的楷书到初才形成,而臻极。行草,在初也是鼎盛时期,自唐代开始,行草才真正地奠定了在苑中的显著地位,并为

  • 标签: 书法家 怀素 颜真卿 张旭 书艺 笔法
  • 简介:《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撰。在众多的版本中,清刻本武英殿刻本附宋董衝撰《释音》25卷。在对《释音》爬梳整理的基础上,归纳出反切11325条,除去重复有效反切4422条,共有反切上字580个,参照《广韵》、《集韵》,理出声母系统。我们认为《释音》声母系统应该是一个反映宋代读书音的声母系统,既有对前音义反切的继承,又透露出作者在不经意之间反映的时音特点。

  • 标签: 声母 混切 方音
  • 简介:敦煌文献S.367记录了敦煌伊州伊吾县祆庙的宗教仪式活动,学界曾指出文献记载的“素”乃“素画”之误,遂认为此座祆庙供奉的乃该教神只的彩绘塑像。本文考察了古汉语中“素”字用法,及该段记载的具体语境,认为无论“素”或“素画”,皆应指该庙中所供祀的祆神素描画像,而不是彩绘塑像。萨珊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本无神像崇拜,中土祆教的画像崇拜本身即表明其由中亚地区“间接”传入的特色。随着时间推移,传入中土的祆神画像其功能发生了改变。原本在袄庙中供奉的祆画,到了末五代,进入民间,为当地百姓赛袄所用。

  • 标签: 袄教 素书 画像 塑像
  • 简介:姚崇为唐代名相,"开元盛世"的开创者。两《·姚崇传》史料在一些时间、名姓,乃至史实上存在一些差讹。据《旧唐书》作本校,据《新唐书》和唐宋政、类书如《大诏令集》《册府元龟》《太平御览》《会要》等作他校,以现代学者研究成果作佐证,对读史中所发之疑问予以考辨,以求对中华书局正组织修订的"二十四史"其中的两《》有所裨益。

  • 标签: 两《唐书》 《姚崇传》 疑义 考辨
  • 简介:唐代职官典籍都记载中舍人员额为六人,但在实际任职中有四种情形:一为中舍人实任满员;二是中舍人缺员;三为以他官知制诰补足缺员;四是以翰林学士补足缺员。虽有其他官员使职的补充,但中舍人常有缺员,且自始至终未超六人。

  • 标签: 中书舍人 知制诰 翰林学士
  • 简介:《旧唐书·宦官传序》叙内侍省之“五局”,云“内仆局掌宫中供帐灯烛,内府局主中藏给纳”。检明闻人诠刻本,原无后一句,清武英殿重刻《旧唐书》乃据《新唐书·宦者传》补之。但据《会要》卷六五《内侍省》,《旧传》此处并非脱去“五局”之最后一局,而是“内仆局掌宫中供帐灯烛”中间有脱文,即“掌宫中”之下脱漏了“舆辇导从内府局掌宫中”十字。殿本知其误而不明误在何处,故有此妄补,中华书局点校本又不察其误而沿袭之。今当删去殿本所增“内府局主中藏给纳”一句,而校补作“内仆局掌宫中舆辇导从,内府局掌宫中供帐灯烛”。至于《新唐书·宦者传序》称“四日内仆,主供帐灯烛”,则承袭《旧唐书》误文之故,当仍其旧。《旧唐书·宦官传》的误校,不仅可觇见武英殿刊本窜改古书之陋习,亦可知点校本底本选择之失当,同时可警示后人:校改古书,当慎之又慎。

  • 标签: 两《唐书》 宦官传 内侍省 内仆局 供帐灯烛 舆辇导从
  • 简介:在历史上,随着纸的普遍应用,在书法复制领域很快出现两个新事物,就是搨与拓石。搨是在纸上复制帖上的书法,拓石是在纸上复制碑石上的书法。古代拓石之拓,读音如“塔”,与搨相同,然而意思有别。如今的搨,已简化为拓,两字无区别。从科技史角度看,搨与拓石的意义不仅在复制书法,它更是印刷术发明以前最重要的复制手段。以此为先导,中国人先于世界上任何民族,最早跨入开拓复制技术的海阔天空之中。手工抄写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是最古老的文字复制工作。虽然是天天都有抄写,它成为世人最熟悉不过的事,可是没有人知道,也未有人想到,可以利用复制技术代替手工抄写。揭与拓石本是为复制书法,然而从此足以认识复制技术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意义。由此产生的激励与启发,非常重要。从复制书法,到进而复制书籍,成为中国古人走过的一条难得的康庄大道。所以到隋唐之间,拓石普及之时,中国人发明印刷术,就是随时都有可能的。搨与拓石放在一起讨论,便于互相参证与对照。本文旨在考订搨与拓石的产生、发展的史实,时间以发明印刷术的唐代为下限,包括唐代。

  • 标签: 书法 复制技术 史实 开拓 唐代 书籍
  • 简介:兰是第一个试图打破传统“六说”的学者,其“三说”,即象形、象意、形声是一次关于文字构造的伟大尝试。近四十年来关于兰“三说”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指事的问题;会意的问题;假借的问题;象形和象意界限的问题;“三”和文字的形、意、声相比附的问题。

  • 标签: 唐兰 三书说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