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特殊的人生经历、理论渊源和哲学理念造就了谭嗣同思想的特殊性,与此相伴而来的则是他教育思想的独特性。正如其他近代哲学家一样,谭嗣同深切认识到了教育的作用,并且极力提高教育的地位、凸显教育的地位和价值。这使他对教育寄予厚望,进而将教育改革奉为变法维新的重中之重。谭嗣同一面将中国的衰微落后归咎于教育,一面将中国振兴的希望寄托于教育改良即"变通科举"。"变通科举"在保留科举考试的前提下改变科举内容,既表明了谭嗣同的变法诉求,又流露出对传统教育的保留。

  • 标签: 谭嗣同 变法维新 变通科举 近代哲学
  • 简介:论及心学对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影响,王韬则是较为突出的一位。王韬(1828—1877),原名利宾,字紫铨,号仲弢,江苏长洲人。先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任职,后去香港为英国传教士翻译中国经书。1867—1870年间又去英国译书,并游历了英、法、俄等国。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任主笔。著作甚丰。据他所称,其《弢园文录内编》“多言性理学术”,但已一字无存。现只就“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等书,探讨其变法维新思想与心学的关系。

  • 标签: 王韬 维新思想 弢园 仲弢 译书 英国传教士
  • 简介:<正>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发生一百周年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运动。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辟中国社会历史的新纪元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步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阶段。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在经济上改变落后面貌,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在文化上则是变革传统文化为近代文化,以充当政治经济变革的先导。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上世纪末兴起的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就是试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行革新,以挽求民族危亡、振兴民族的一次巨大尝试。这次运动虽然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残酷的扼杀了,但是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其在文化上提倡和推动的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本文试图对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在提倡和推动传统道德向近代道德转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谈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梁启超 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 不良因素 传统道德 近代道德
  • 简介:摘要“变法维新、改革”联系含有修改、补充、完善国家、地方的体制、法令、典章、规则的错误、不足和缺陷,使之更合法、合理、合情,以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强化一种社会体制管理和经济民生的改善起到重大的作用;区别变法,一般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变革。往往涉及到一个国家的财政、军事、管理等核心的法令制度。维新,是指反对旧的,提倡新的。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和变法意思较相近。改革,一般涉及到的是生产力方面。指对现行的体制、法规、政策不做根本的改动,只做个别调整、补充,使之更完善、科学、有效。

  • 标签: 变法维新改革概念联系区别
  • 简介:在清末的历史风云中,面对新的社会形势与时代变革,广西的知识分子投身于维新变革的实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标签: 清末 维新变法 广西 知识分子
  • 简介: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维新派与立宪派代表人物。地方自治思想是其民权与宪政思想的重要组成之一。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在宣传与实践地方自治思想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了一系列地方自治组织的创立与建设,如南学会、湖南保卫局、政闻社。他对地方自治的肯定与推动,在当下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梁启超 地方自治 维新变法
  • 简介:自改版后,利用其舆论影响,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建议中国进行改革,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素材.在变法过程中,它直接推动了运动的开展,并对开启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的思想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 标签: 《万国公报》 变法 舆论 影响
  • 简介:一些主要研究者把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利用孔子、创立孔教的努力仅仅视作是他为推动变法所施用的一个方便法门.或者说是实现变法目的的权宜手段,是新内容而旧形式。其实.创教本身也是康有为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除了希冀用孔子这个招牌掩护变法主张、减少变法的阻力外,出于对西方的误读——把宗教发达当成列强致胜的一个根基.他还希望通过宗教的振兴来富强国家。另外,他还乞灵通过和西方列强制定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教津来解决当时的教案问题。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创立孔教的努力,目标没有实现。适得其反.变法中许多分歧不是来自维新变法本身,反而是围绕孔教问题引起许多无谓的斗争,徒然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和难度。

  • 标签: 维新变法 康有为 孔教 宗教 国家复兴 教案
  • 简介: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究竟处于怎样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所采取的对策对它们各自活动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图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与农民群众运动的关系作一初步考察,提出一点看法,以便引起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 标签: 维新变法 民族资产阶级 农民群众 旧民主主义 研究和讨论 采取的对策
  • 简介:摘要19世纪中期,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中日两国的大门先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相继被迫打开国门,开港通商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1898年中国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中国和日本在相近时期内爆发了两次自救式改革运动,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浅析。

  • 标签: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日本
  • 简介:戊戌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一场变法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通过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等措施,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控制,走上富强的道路.戊戌变法的失败留给后人很多思考.本文通过对维新派政治法律思想的述评,进一步分析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思想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 标签: 戊戌变法 兴民权 设议院 三权分立 君主立宪制 启示
  • 简介: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而中日启蒙思想家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康有为虽提倡西学,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常常通过间接手段,其思想根源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儒学;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三次游历西洋,西学功底深厚,批判日本国内的儒家文化。上述差异造成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指导思想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决定二者最终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思想根源 梁启超 福泽谕吉
  • 简介: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结果迥然不同,这与领导者在战略部署、策略运用上有很大关系。中国的维新派战略上“躁进”,策略上“轻率”,没有抓住有利的改革时机。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领导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纲领,“稳扎稳打”地推进改革,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才干。

  • 标签: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领导者 改革 策略
  • 简介:1897年后,各地维新人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形成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其主要特点是数量大,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地区广,由沿海城市延伸到内地大陆;品种多,出现多种专门报刊等。其主旋律是提出了变法图强和“体制革新”的观点,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成长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报人,取代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主导地位,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创造了报章新文体等方面。

  • 标签: 维新变法运动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主旋律
  • 简介:拥有丰子恺式明了简洁的配图,融通国学、人文、历史、德育为一体的“维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在京登场亮相。该教材将首先在全国多个课题实验区试用。据了解,这套教材作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收官之作,已经进入审订阶段,最早今年五六月份正式出版.

  • 标签: 小学语文教材 维新 成功 规划课题 “十二五” 人格培养
  • 简介:摘要:戊戌变法时期,新旧之争趋于激烈,维新派基于君主立宪、依靠皇权进行变法的政治主张认为光绪帝是“圣主明君”、“爱国皇帝”,保守派从传统的儒家政治理想和维护自身政治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光绪帝是变乱祖制的“昏聩之君”。随着民主共和逐渐取代祖宗家法成为主流话语,守旧派所谓的“昏聩之君”的评价逐渐被淹没,维新派“圣主明君”、“爱国皇帝”的评价虽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更为激进的革命思潮下,也逐渐丧失其话语权。从近代社会转型、新旧代谢的历史视域来看,维新派、守旧派关于光绪帝截然相反的评价是近代社会大转型下新旧矛盾在思想意识层面的映射,同时也反映了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身上新旧杂糅的时代烙印。

  • 标签: 戊戌变法 光绪帝 维新派 守旧派
  • 简介:【中考预测】变法和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综观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改革,有富国强兵的改革,有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有导致社会性质变化的改革,有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调整封建生产关系的改革。本考点是历年中考的重要命题点.根据对以往试题的分析.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古代史上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上。2013年中考很可能会以图片或时政热点材料切入.具体考查以上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深远影响及给我们的启示,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 标签: 社会进步 性质变化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 古代史
  • 简介:在戊戌维新110周年之际,为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2008年10月11-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戊戌维新与晚清社会变革”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香港等地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近30篇。历史、政治、新闻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戊戌维新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和诠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戊戌维新的历史内涵。

  • 标签: 戊戌维新 社会变革 学术研究 研讨会综述 戊戌变法 纪念
  • 简介:在近代日本和中国均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状况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遭到失败,未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是何原因导致日中两国迥然不同的维新结局?这是因为日中维新运动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两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维新派力量的强弱有别;两国内部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也有差异。

  • 标签: 戊戌维新 维新运动 维新派 成败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