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云南古无汉民,自庄蹻入滇始,强大的中原王朝竞相觊觎着彩云之南这片神奇、遥远而蛮荒的热土,不断向滇移民。通过强制的征伐、戍边、军屯、谪戍、充军、流官等方式,历经百年硬把云南从"夷多汉少"转变为"夷少汉多"的人口和社会结构。从西汉开始的屯田制度,持续到明清的军屯与民屯政策,历经几朝几代,曾经蛮荒的云岭沃土,终究被另一种文明以野蛮的方式开垦成一块熟地。

  • 标签: 卫所 守御千户所 彩云之南 中原王朝 屯田制度 民屯
  • 简介:卫所志作为一方综合性的志书,其修撰是与府州县作为对等的地理单位进行的,其内容反映了一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综合性的情况,因而也证实了顾诚先生提出的“明代卫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存在的”这一观点。现存的31种卫所志,大多数为该地区最早的志书,其关于卫所早期建置、卫所在清初的改制以及卫所设置地区的变迁历史等方面均有着详细的描述,为我们研究卫所制以及有关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材料。

  • 标签: 卫所 志书 军事性 清初 情况 明代
  • 简介:卫所制度建立于明初,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置和裁并。一些卫所被改置为府、厅、州、县,一些卫所直接被裁掉、其土地与人口被并入附近的府厅州县。与此同时,清朝也有建立新的卫所,直至后来才被裁并。而且裁并卫所的过程时有反复,一些被裁掉的卫所会再次设立,之后又会再次被裁并。有清一朝,共有约817个卫所被裁并。在所有被裁并的卫所中,有21个卫所先被裁并,后又复设,之后又再次被裁并。有22个卫所是清朝新设置的卫所,之后同样也被裁并。有67个卫所被改置为府、厅、州、县这样的行政区划单位,主要集中于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主要分布在西南与西北两个区域。在七种改置类型中,改卫为县数量最多。在被改置的三种卫所类型中,实土卫所占绝大多数。清廷对于卫所的裁并,有利于国家行政区划的整齐划一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利于政府管理和征税征粮操作的便利性,还有利于各民族间互通有无与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 标签: 清朝 卫所 裁并
  • 简介:本文基于Java平台针对经典快速排序提出改进方案,使用归并的思想对快速排序作了多线程优化,并对单、多线程下的快速排序进行了对比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多线程优化,快速排序在双核主机上对5千万个随机整型数据进行排序的速度是单线程的1.6倍,说明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思路直观、容易理解,宜作为多核技术教学案例。

  • 标签: 快速排序 归并 多线程
  • 简介: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学界对清代卫所制度的研究著述颇丰,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区域性的局部探讨或个案层面的微观分析,缺乏全国层面与贯穿整个清代的宏观研究以及整体的理论概括。对于清代卫所裁并府厅州县的数量统计及具体卫所的列举上,虽然也有一些先行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少数几个史料记载比较丰富的区域和时段,重复研究较多,而对于其他一些卫所裁并资料相对欠缺的地区和时段则少有问津。因而从全国范围和整体角度来看,这些数量统计都不彻底和完整。未来,需要更多的宏观研究,通过研究清朝裁并卫所的整个过程,分析中央与地方对待卫所裁并的不同态度,探讨其对于清朝的行政区划、行政管理、财政税收、屯田经济、文化教育、边疆发展和民族融合等产生的影响,评价其整体的意义。

  • 标签: 清代 卫所 裁并 综述
  • 简介:<正>我在《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一文中曾经指出,明代的卫所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组织。这个论点的重要根据之一是卫所制度在清代仍然延续了很长时间。道理很明显,如果卫所仅仅是军事组织,我们就很难解释在改朝换代以后,清朝会允许它继续存在。只是因为大部分卫所管辖一块地盘,它们对辖区内军、旗、舍、余征收的子粒同行政系统的州县征收的赋税在数量上和方法上相距甚远,力役制度也有很

  • 标签: 卫所 军事组织 行政系统 明前期 制度 赋税
  • 简介:明代卫所新、旧武官的区别始于永乐初年,是靖难之役的直接产物。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权成功后,为了犒赏自己的部下,在永乐元年(1403)规定:凡是在洪武三十二年(1399)至三十五年(1402)间随自己"奉天征讨"获功升职的武官皆为"新官",而洪武三十一年(1398)以前及永乐元年(1403)以后升授的武官皆为"旧官"。二者的差别主要是新官在优给、优养、比试制度等方面都要优于旧官。终明之世,新、旧官之间的差别一直存在。

  • 标签: 明代 卫所 武官
  • 简介:明朝高度重视羌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将其视作经营川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藏区的重要一环。明军进入之初,为巩固边防,加强震慑,在茂州建置平羌将军都督府。洪武十年,开始在羌族地区建立卫所。明朝在威州、茂州、松潘等的驻军规模,各个时期有所区别。洪武、永乐时期,只有6000人左右。宣德时期,朝廷在当地的存在向着高度戒备化、深度武装化、过度暴力化的方向发展,兵力合计达到15000多人。到嘉靖、万历年间,驻守和作战的官兵一度达到64500人的峰值,羌族地区成为全国范围内武装化、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 标签: 明朝 羌族地区 卫所 驻军
  • 简介:明代州县官吏的设置在典章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但详上略下、言尊弃卑的缺陷,对州县官多是语焉不详,州县官以下的官吏,更是不屑一顾的.州县政治体制中,州县官及州县官以下的吏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官吏按职权利贵,可分为六个等级,这个等级不但与州县行政体系有关,还关系到州县政治的运营机制.

  • 标签: 明代 州县官吏 政治体制
  • 简介:明代州县衙署的建制与州县政治体制柏桦我国国情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地区性的差别较大,中央政权要对之实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就必须建立和健全旨在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众所周知,中国自春秋时期出现郡县制以来,在战国时期已成为定制,经秦代在全国范围的...

  • 标签: 州县官 衙署建筑 建筑组群 地方志 吏胥 建筑格局
  • 简介:三、清代州县财政的法外收入一部地方志指出,清代以前,州县存留"虽有浮冒,然留有余以为县官伸缩之地,稍自好者,不肯诛求于例外以厉其民”,而清代对于州县经手的收入"几欲尽取以益上”,这"不啻明以苛派诏有司”[8](卷六@政典制@赋役篇中).由于州县存留没有为上节所列各种费用开支提供款项,更没有为州县官的聚敛中饱预留余地,所以清代州县官普遍不能恪守国家颁定的税收制度,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攫取法外收入.

  • 标签: 清朝 州县财政 法外收入 财政收入 家产制 财政史
  • 简介: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通过定期修订《赋役全书》对州县经理的税收和开支实行严格控制,然而清代州县财政的实际运作却与这种制度设计严重背离。有清一代,州县不设职权独立的财政机构,财政事务由州县官一人负全责,依靠私人雇员和奴仆经理税收财务,造成州县财政在实际运作上的家产制。各州县均存在大量法外收支,贪污、中饱、陋规、摊派被合法化、制度化。清代州县财政的家产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秦以后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 标签: 州县财政 家产制 清朝 财政制度 田赋 杂税
  • 简介:祭祀具有“型民化俗”、整合社会秩序的功能,而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本文通过对清代州县祭祀经费的量化分析,发现州县祭祀的实际花销与经制性经费有很大的差距,其不足部分,由州县官凭借自身权威取自民间。清代后期,由于存留的缩减,再加上物价持续上涨的冲击、吏役的侵蚀,使得经制性祭祀经费益形拮据。此时,州县的财力也异常窘迫,无力再对祭祀注入更多的经费,祭祀制度逐渐废弛。

  • 标签: 清代州县 祭祀经费 隐性独立财政
  • 简介:清雍正初年卫所制度的大变革罗远道明代的卫所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组织。因为大部分卫所管辖一块地盘,他们对辖区内军、旗、舍、余征收的子粒同行政系统的州县征收的赋税在数量上和方法上相距甚远①,力役制度也有很大差别。清...

  • 标签: 卫所制度 行政系统 州县 都司 清世宗 守御所
  • 简介:羁縻卫所是明代卫所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分为边疆型和内地型两类。明初建于武陵山区的羁縻卫所,最具有内地型羁縻卫所的代表性。它的设立是明初民族政策在土家族地区具体实行的体现,不仅有利于明朝初立时对武陵山区的控制,有效地稳定了湖广行省的形势,保证了澧水、沅水等战略运输线的通畅,同时也对土家族人口结构的变化、文化教育的发展、风俗习惯的改变及族称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土家族地区 卫所 羁縻 明代 武陵山区 民族政策
  • 简介:针对不同价格和不同质量要求的2种功能可互换的零部件,提出了一个研究零部件归并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对零部件质量要求不同而供应商根据购买量提供的折扣不同的情形下,该模型可以帮助采购经理决定如何将零部件归并后统一购买以使得总购置成本最低.

  • 标签: 零部件归并 采购 参数示例 总购置成本
  • 简介:1860年,曾国藩刚刚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这是与太平军殊死搏斗的关键时刻,却不忘一项重要工作,选拔优秀县官。众所周知,在曾国藩的亲自培养和推荐下,产生了一大批高级官僚,他们一度都成了封疆大吏,

  • 标签: 曾国藩 选拔 干部 州县 治理 两江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