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今晚的嘉宾是获奖无数的小说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她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最受尊敬的作家之一,自1964年首次发表小说以来,她已经出版了70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这还不包括各类短篇小说集、戏剧集、评论集、回忆录和青少年小说。她的新作《诅咒》也是部畅销小说。这部小说的背景设在世纪之交的普林斯顿大学,是一部融合了魔法、科幻、历史等元素的史诗巨作,

  • 标签: 历史书写 乔伊斯 文学创作 社会正义 种族主义 欧茨
  • 简介:本书收文13篇,涵盖了刘师培的生平思想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如刘师培的思想历程、1903年前后的著述活动、在《左传》学上的建树、刘师培文学文献的研究以及小学研究等,并撰有年谱一份,反映了刘师培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学术研究 刘师培 彷徨 生平思想 思想历程 《左传》
  • 简介:五、本来面目借镜西方研究国学,包含经学、史学、思想、文学,“五四”以来,方法途径大抵有两大抉择,一是借镜西方学说,一是还我本来面目。自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来,这是一大反思。胡适之、朱自清、陈寅恪、钱钟书四家,都是学贯中西,道通古今之学者,前后发言,于上述课题,却有殊途同归之见解,如胡适之云:

  • 标签: 学术创新 本来面目 “五四” 中学为体 殊途同归 胡适之
  • 简介: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在兼爱思想的主导下,从下层民众的利益出发,重视民生实际。君王沉湎于音乐易造成破坏生产、危害国政的后果,阻碍兼爱思想的推行,因此墨子主张非乐论。

  • 标签: 墨子 兼爱 非乐
  • 简介:本文从文化学中的媒介研究视角出发,截取了德语文学史上的两个断面——1800年前后及1900年前后,着力考察此间文学现象与其所处时代语境中的媒介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媒介相关的概念的厘清,尤其是通过对由德国媒介哲学学派建立的“使者”模型的引介,为特定时期的德语文学作品的解读定位提供了新的可能。

  • 标签: 文化学 媒介研究 使者模型 文字文化 影音文化
  • 简介: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以倪吾诚悲剧的一生为参照,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分子所独有的"积极的痛苦"空洞的"应该哲学",折射出灵魂在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的扭曲畸变。

  • 标签: 王蒙 《活动变人形》 倪吾诚
  • 简介:沈从文塑造的原始淳朴而又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当时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寰象大有不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并非普通“乡下人”眼中的乡土风光,甚至不是当时原本的湘西。笔者以为他笔下的湘西风景源于他独特的。乡下人”“都市人”身份融合视角下的书写,这是沈从文对湘西风景进行的再“创造”,是他以独特的文化“他者”身份视角“创造”出来的“乡村乌托邦”。在沈从文看来,既是用以疗救中国社会的办法,更是他文化的精神提升和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了作家的一生。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 “他者” 风景 创造
  • 简介:吕本中义,都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词数量不多而质量颇高,其绝大部分词作,都是宋词中的精华。还有一些所谓“精绝”之作,至今广为传诵。对于并世同一流派诗人的词,做个比较研究,彰显其艺术个性,或能较准确地评定他们在词史上的地位。

  • 标签: 吕本中 陈与义 江西诗派 中国诗史 艺术个性 诗人
  • 简介: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学探索和诗歌创作已经成为诗歌传统的一部分,他在现代派诗人中独树一帜的风格和他的诗人观密切相关。他坚持精英主义的诗人观,认为诗人的功用即唤醒和扩展人们的想象力,为社会创造和保存审美价值,而且诗人的功用只能通过诗歌实现。以《哈瓦那的学术谈话》为例,可见史蒂文斯对诗人“功用”的探讨是围绕对现实、神话、宗教以及诗歌传统的反思进行的,并始终着眼于具体创作问题。

  • 标签: 华莱士·史蒂文斯《哈瓦那的学术谈话》 诗人观
  • 简介: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再现了三个印第安部落近80年的历史,可视为印第安语言历史命运的文本表征,揭示了美国的语言政策和相关教育政策对印第安人的影响。小说人物弗朗西斯科、阿韦尔和托萨马可分别解读为部落语言传承者、部落语言英语世界夹缝中的失语者,和英语世界的挑战者;面对政府的语言同化政策和二战后部落语言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危机,三者分别以传承、挣扎和反抗的形式表现对部落语言的坚持,维护部落传统,努力保存部落语言的生命力,其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整个印第安群体传承和坚持部落语言的选择。

  • 标签: 美国印第安文学 莫马迪 《日诞之地》 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
  • 简介:蒲松龄笔下的婴宁身具狐、鬼、人三性,独具"撄而后宁"的性格,被描述为"容华绝代",令人暇思绵绵。而影视作品对于婴宁故事的改编只是关注到了其外在的"笑",并未真正触及其内在的"哭",这正体现了读图时代文学接受的形象确定化、固定化、媚俗化倾向。

  • 标签: 读图 读文 性格变化
  • 简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俄罗斯的两座都城。著名的俄罗斯文学评论家维·别林斯基说过:“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部不会徒然存在:如果我们有两座都城,那就意味着,它们中的每一座都是必需的。”

  • 标签: 圣彼得堡 莫斯科 文学评论家 别林斯基 俄罗斯 东西部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明显形成了一种多元融合姿态,新生代作家群即是在此景之下应运而生。作为一支长期以来不能得到足够重视的海外华文文学,马华文学开始在文学史上做起了时代的“弄潮儿”。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作家、评论家就是以狂放不羁、怪异多端著称的黄锦树,在他尖锐的笔锋下,不仅以咄咄逼人、狂放不羁的创作姿态严格地审视了马华文学的发履隋况,并且亲身参与创作的实践。本文从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出发,着重研讨其小说叙事的“真幻”的艺术策略风格特征。

  • 标签: 黄锦树 梦境 历史叙事 政治性 寻根书写
  • 简介: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异于以往的阅读经验,本文通过分析竹内好的《鲁迅》来解读文学家启蒙者,"挣扎""影子"胶着的鲁迅形象。

  • 标签: 竹内好 鲁迅 解读
  • 简介:“凌波顾影,偶尔游尘境。一笑春风心自警,梦比梅花易醒”,这是庄盘珠写在她词作《清平乐》中的句子。细观这位生活在清乾隆末年,于嘉庆初年离开人世的女诗人、女词人,她二十五岁的短暂生命之旅,或也恰似她所咏的水仙花般,是“凌波顾影,偶尔游尘境”吧?

  • 标签: 梅花 《清平乐》 女诗人 女词人 水仙花 词作
  • 简介:小说的封面正文相辅相成,封面有助于确立读者对小说的第一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方向。但小说封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再版和改编时编纂者选用不同的封面图片,传递出不同于原版/原作的信息,具有特殊的目的性。本文并非单纯是对《鲁滨孙飘流记》的封面分析,而是将其在不同时期的儿童版中的各个封面图片看作一部儿童文学发展史的某个片段,从叙事空间、视角、场景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其这些版本的正文文本对笛福小说所作的修正相互印证,试图找出封面变化背后隐藏的人们对该小说、儿童、家庭观念的变化,从而描述一部独特的《鲁滨孙飘流记》的演变史。

  • 标签: 笛福 封面 图画研究 儿童文学
  • 简介:20世纪西方哲学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无确定意义的能指游戏,主体性不复存在。奥斯特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西方哲学文论对语言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玻璃城》 语言 主体性
  • 简介:杜拉斯的《广岛之恋》以电影剧本的形式成就了小说的经典性,用一份无望的爱情诠释着对生命的认知。这份爱情的重量远远大于一般爱情,它承载了爱情本身,也载入了战争,更填进了生命。更多还原

  • 标签: 《广岛之恋》 杜拉斯 爱情 战争
  • 简介:"虐恋"是一个刚刚兴起的网络言情小说模式。这一模式反映着多重的悖谬,如当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传统的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心理悖谬、唯情主义的时尚倾向功利主义的追求之间的价值悖谬等,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本身的悖谬:既寻求个体体验的丰富自足,又不得不把这种体验建立在市场和社会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根本上无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先天不足的体验主义。

  • 标签: 虐恋 网络文学 消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