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990年7月1日至5日,中苏文学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中苏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有中苏学者参加的一次盛会。国内著名苏联文学学者戈宝权、叶水夫、李明滨等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或与会发言。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世界文学研究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中苏文学 苏联文学 比较研究 戈宝权 文学作品
  • 简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发达、繁荣的时代。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就文学而言,宋代诸体皆备。宋代是中国笔记文体成熟的时期。明人《五朝小说·序言》:“唯宋则出士大夫手,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谭,所述皆平生父兄师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

  • 标签: 宋人笔记 文学批评 价值 轶事 苏轼 中国历史
  • 简介:<正>一中国和俄苏的文字之交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回顾过去,可以发现两国的文化交流同本国的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俄文字之交是由于两国各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发展外事交往而开展起来的。中俄虽然自古接壤,而且早在十七世纪初叶(1618年,

  • 标签: 文字 中国文学史 俄苏文学 六十年代 社会思潮 四十年代
  • 简介: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确立,从此,两国进入了友好合作的新时期。但自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分歧产生并不断加剧,使两国走向对抗,导致同盟名存实亡。本文认为,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中苏各自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所导致的内政趋同与背离是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国家利益和战略思想的冲突和对立是同盟破裂的直接原因;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是同盟破裂的催化剂。

  • 标签: 中苏同盟 中苏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国家利益 战略思想 意识形态
  • 简介:<正>本文将就中国的经济改革与苏联的改革进行比较。从引进市场机制等整体来看,可以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比苏联进展顺利。下面就中苏两国围绕经济改革的环境作个比较。一、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比较在戈尔巴乔夫政权诞生前的苏联,自斯大林孝后,包括被视为最缺乏变化的勃列日涅夫政权时代在内,苏联国内的政治状况、经济和社会都呈

  • 标签: 经济改革 苏联 市场机制 社会状况 斯大林 戈尔巴乔夫
  • 简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次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 标签: 中苏论战 反修防修
  • 简介:黑龙江苏联远东地区接壤3045公里,经贸往来的地理、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是中国的北大门。以前,这里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氛,两国重兵对峙。60年代发生的珍宝岛冲突,一度使军事对抗到了一触即发的火头。

  • 标签: 边境贸易 展望 中苏 珍宝岛冲突 远东地区 经贸往来
  • 简介:1969年中苏边界出现的武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苏两国的紧张对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中国边防部队在边界上进行的还击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一事件战略规模之大和耗费之多,超过建国后的历次军事斗争。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努力和双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边界冲突未进一步扩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苏两国在战略上的严重对峙,对于中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对外关系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边界争端 中国 苏联 珍宝岛战争 外交关系
  • 简介: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年5月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晤,双方宣布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发表了中苏会谈的联合公报。至此,中苏两国30年的隔阂和对立得以消除,中苏关系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苏关系正常化,对于进一步稳定国际形势,特别是对于亚太地区政治新格局的形成和亚太各国的合作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亚太新格局的重要触媒剂。亚太地区由于其固有的特点,成为仅次于欧洲的足以左右世界发展走向

  • 标签: 中苏关系 国际形势 大三角 中苏会谈 苏联领导人 三角关系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10
  • 简介:毛泽东及中共基本上以苏共,  由于毛泽东及中共以斯大林主义、列宁主义的正宗自居,中共批判苏共是

  • 标签: 中苏论战 论战背后
  • 简介:邓小平是中苏大论战的主要当事人和中方主要代表之一,在论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在反恩中苏论战这桩历史公案的时候,把当年那场争论明确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政治领域干涉与反干涉的恩恩怨怨,其二是意识形态领域理论争论的是是非非。就两个层面的反恩而言,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其结果可谓殊途同归,无一不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既是毛泽东未能完成的探索的继续,也是对“九评”理论基础的根本颠覆。

  • 标签: 邓小平 中苏论战 中苏关系
  • 简介:1958年中国进行的金门炮战是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但中方并未向其盟友苏联方面提前正式通报此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不信任感不断增强所致.金门炮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双方所存在的分歧,加剧了互不信任的态势,对中苏关系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金门炮战 中苏关系 不信任感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其中参杂了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综合而言,国际共运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历史积怨与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苏联大党大国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以及领袖个性因素与同盟沟通机制的非制度性制约等是导致中苏论战的重要成因。

  • 标签: 中苏论战 中苏关系 意识形态 成因
  • 简介: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的结果。由于中方预先有准备,苏方损失不小,被毁坦克、装甲车达17辆。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死58人,伤94人。显然,苏方“吃了亏”。

  • 标签: 中苏 核危机 苏联解体后 武装冲突 珍宝岛 装甲车
  • 简介:中国西北、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边界线长达7600公里。两国存在边界问题历史久远,但中苏友好时期边境上一直是安宁的。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日益紧张,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中苏边界纠纷不断。为了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64年2月开始,中苏两国进行了边界谈判。

  • 标签: 边界谈判 中苏 冷战时期 边界问题 中国西北 东北地区
  • 简介:柯西金借吊唁胡志明逝世之机秘密飞赴北京新中国诞生后,中苏两国作为睦邻友邦,中苏两党作为兄弟党,一直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党之间在原则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突出。到了60年代,随着两党两国关系的步步恶化,边界问题变得敏感起来。

  • 标签: 周恩来总理 边界谈判 边界问题 中苏两党 争议地区 临时措施
  • 简介:中苏论战是20世纪国际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导致这一事件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是苏联的执政意识——弥赛亚,它在理论上要求中共唯他独尊,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其所推行的大党大国主义。随着论战的升级,苏共做出种种不尊重中国主权的举动,并利用国际会议和各国的共产党会议组织围攻中共,导致中苏分歧不断扩大,两党的关系越走越远。

  • 标签: 中苏论战 弥赛亚 赫鲁晓夫 大党大国主义
  • 简介:国际环境是制约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基本特征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妥善处理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中的位置是国家对外关系发展的关键,建立平等互利的原则和机制是维持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保障,领导人的意志和判断直接影响国家外交关系的进展程度。

  • 标签: 中国 苏联 关系 经验教训
  • 简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国际和平环境不行。因此,必须调整同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有些事情,如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等,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就已经做了,中英香港问题也已经开始同英国进行接触。当时,真正剩下的重大国际问题就是中苏关系问题。

  • 标签: 邓小平 中苏关系 戈尔巴乔夫 柬埔寨问题 两国关系 苏联
  • 简介:“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决定改变总体外交战略。在大体上理顺了中美关系之后,提出要缓和并改善中苏关系。但是如何才能使相互对抗已20年的两个国家重修旧好呢?

  • 标签: 中苏关系 邓小平 “文革” 世界范围 外交战略 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