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喀秋莎,是二战时的一首苏联歌曲,同时也是苏联BM-13火箭炮的名称。“喀秋莎”作为一种闻名世界的武器,它的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

  • 标签: 喀秋莎 火箭炮 苏联歌曲 火力配系 杀伤范围 防御工事
  • 简介: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战役,在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敌我双方共投人了10万兵力,反复争夺了43天,最后我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在此役中,志愿军炮兵二十一师二0九团战功卓著,“喀秋莎”火箭炮在上甘岭战役中尽显神威。步兵战士特别喜爱“喀秋莎”,称之为“炮兵之王”。

  • 标签: 上甘岭战役 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 志愿军 军炮兵 火箭炮
  • 简介:2015年5月.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国三军仪仗队出场时高唱的是一首流传甚广的苏联歌曲《喀秋莎》。很多文章在介绍这首歌时,说这首歌的诞生与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诺门罕战役有关。认为歌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正是从这场战争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诗歌,即这首歌曲的歌词“喀秋莎”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 标签: 《喀秋莎》 中国东北地区 苏联歌曲 卫国战争 莫斯科红场 仪仗队
  • 简介:摘要苏联歌曲《喀秋莎》不仅在二战时期被苏联士兵广为传唱,也受到中国民众的喜爱,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喀秋莎》的传播内容和传播背景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成功的原因。

  • 标签: 《喀秋莎》 跨文化传播 文化认同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喀秋莎9.0软件功能的介绍,使读者了解到一种新的录制微课的方法以及视频编辑操作,力求使广大读者对微课制作的过程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 标签: 喀秋莎9.0轨道点击
  • 简介: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喀秋莎》等一批优秀的前苏联歌曲在我国又重新广为传唱。《喀秋莎》是一首脍灸人口的歌曲。它诞生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全面爆发的1938年,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曾在红军指战员中广泛流传。它表达了姑娘们对红军战士的纯真爱情,充满激情地讴歌保卫祖国的红军战士。因此这首歌成为当时卫国战争

  • 标签: 喀秋莎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歌词 中日文 客观方面 译法
  • 简介:火箭炮是发射火箭的火炮。发射管赋于火箭弹射向,火箭弹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动力飞抵目标区。其特点是重量轻,射速大,火力猛,具有突然性,适宜对远距离大面积目标实施密集射击。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历史源自沙俄时代,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在航天火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1921年,专门成立了第2中央特别设计局进行火箭弹的研制。

  • 标签: 火箭炮 俄罗斯 研制历史 火箭武器 火箭弹 发射管
  • 简介: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战争期间创作了一首诗歌《喀秋莎》,描写身处后方的年轻姑娘对前线恋人的思念和等待,在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为其谱曲之后,这首歌曲立刻传遍了整个苏联,成为前方战士最喜爱的歌曲,在战火硝烟的岁月里,他们唱着《喀秋莎》,想念着自己身处远方的亲人,“喀秋莎”这个名字成为爱与等待的象征。战争还赋予“喀秋莎”这个名字另外一层涵义,1942年初,一种威力极强的新型火箭炮投入使用,士兵们亲切地将这种火箭炮称为“喀秋莎”,喀秋莎的怒吼声成为德国军队的噩梦,却保证了苏联军队的胜利。战争使这个普通的女性名字具有了双重内涵,一方面是对亲人的无尽的爱,另一方面则是喷洒向敌人的愤怒的火焰。

  • 标签: 《喀秋莎》 战争文学 女性形象 卫国 苏联军队 德国军队
  • 简介:摘要:口风琴是课堂乐器中声音柔美、细腻动听的键盘式吹奏乐器。它使用比较简单,方便适合学生接受,因此把口风琴引入课堂,为音乐教学丰富内容,调节课堂气氛,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小学,有条件在课外时间学习乐器的学生少之又少,学习过键盘乐器的学生几乎为零。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口风琴课堂乐器的开展和实施,本人在高年段教学乐曲《喀秋莎》吹奏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探究。

  • 标签: 农村小学 高年段 口风琴 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