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喀秋莎”——谈卫国战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战争期间创作了一首诗歌《喀秋莎》,描写身处后方的年轻姑娘对前线恋人的思念和等待,在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为其谱曲之后,这首歌曲立刻传遍了整个苏联,成为前方战士最喜爱的歌曲,在战火硝烟的岁月里,他们唱着《喀秋莎》,想念着自己身处远方的亲人,“喀秋莎”这个名字成为爱与等待的象征。战争还赋予“喀秋莎”这个名字另外一层涵义,1942年初,一种威力极强的新型火箭炮投入使用,士兵们亲切地将这种火箭炮称为“喀秋莎”,喀秋莎的怒吼声成为德国军队的噩梦,却保证了苏联军队的胜利。战争使这个普通的女性名字具有了双重内涵,一方面是对亲人的无尽的爱,另一方面则是喷洒向敌人的愤怒的火焰。
作者 侯丹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年4期
出版日期 2015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