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关于小便不利的治法,前人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而吴鞠通认为"温病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上游指小肠,相对于大肠而言,温热之邪结于小肠,则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职,而出现小便不利及大便异常。"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受温热之邪,则宣化失司,通调失职,从而引起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因此,对于温病小便不利的治疗应辨证论治,吴氏采用清热化湿及甘苦合化等法,对于临证辨治温病小便不利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温病条辨 温热 小便不利 吴鞠通
  • 简介:摘要 温病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在宋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为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明清时期,一部《温病条辨》标志着温病学走向成熟,其三焦辨证理论更使温病辨证更趋于完善、系统。吴氏继承《内经》、仲景及后世诸家,精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外感内伤杂病诊治亦颇精妙。本文就温病中常见的风热、湿热、温毒、温热、风热时毒五种病因所致咽痛, 分别加以归纳总结, 从中学习其对中医先贤的继承与发扬。

  • 标签: 《黄帝内经》 《伤寒论》 《温病条辨》 咽痛
  • 简介:摘要分析《温病条辨》三焦分治中养阴特点,强调温病治疗中顾护阴精的重要性,重视养阴思想,对临床治疗温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温病条辨 吴鞠通 养阴法
  • 简介:摘要《温病条辨》银翘散的创立是吴氏继承发展了前人经验,并加以自身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该方不仅仅用在温病初起,现在众多医者许多领域加减沿用该方,并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挖掘银翘散更多的奥秘,为银翘散赋予了一层时代的印记。

  • 标签: 银翘散 方源 临床运用 药理研究
  • 简介:温病条辨》中有8首方剂出现玄参、生地、麦冬的配伍。三药性味合化甘、咸寒,微苦。三药配伍既可凉营滋阴,又可增液通便,从治法看属于一补一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析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药不同作用与剂量、比例的关系,进而总结为:大肠液干欲增水行舟时重用玄参;营血热盛欲滋阴清热时重用生地;小便不利,化气维艰,重用甘寒,倍用麦冬;增液通下与滋阴润燥并施,三药用量可相同。进而结合了对三药的现代研究,阐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在温病和临床各科热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 标签: 玄参 生地 麦冬 温病条辨 用量
  • 简介:摘要文章以《温病条辨》有关论述为依据,对吴鞠通运用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病的经验,从理、法、方、药进行了剖析,综合为九种治法①宣散生津法;②退热生津法;③凉血滋阴法;④攻下存阴法;⑤养阴润下法;⑥益气滋阴法;⑦补气敛津法;⑧泻火滋阴法;⑨养阴熄风法。对每一治法的适应症及方药的运用特点作了具体评述。

  • 标签: 《温病条辨》 吴鞠通 养阴生津法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温病条辨》治疗秋燥病证的用药规律分析。方法 通过整理《温病条辨》中关于秋燥的条文,收集出《温病条辨》中三焦篇关于“秋燥”的方剂,归纳出“秋燥”的主要治法及药物的使用频数,以及对所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温病条辨》中与“秋燥”相关条文共17条,主要集中在“上焦篇”;《温病条辨》治疗秋燥病证的方法以“苦温甘辛法”为主,归纳出方剂共18首,共涉及189味药物,其中共有39味中药的频数≥2。这39味药四气五味主要为苦温甘辛。结论 《温病条辨》中治疗秋燥病证,主要集中在上焦篇,治法是以苦温甘辛为法,其理法方药值得后世医家学习及借鉴。

  • 标签: 《温病条辨》 秋燥 用药规律
  • 简介:(2.        摘要:目的:对《温病条辨》各方证证治内容进行准确归类、界定及定位,形成温病学证治分类框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及归纳分析法。结果:首先以方证为线索,对各方证证治单元的主症及辨证要素(病因、病位、病机)、治法、方药进行清晰标注并归并,然后以病因为切入点,将脏腑经络、六经、三焦及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融合和汇通,最后每个方证单元都是病因、病位、病机三位一体的辨证单元,从而形成一个证治分类框架。结论:本研究以方证为主线进行证治内容的系统梳理,补充了吴氏对表证归属的遗漏,纠正了吴氏对某些方证在描述及运用中的错误之处,对吴氏的营分证进行了重新理解,使六经与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得到沟通。

  • 标签: 温病条辨 证治分类 理论体系 三焦辨证
  • 简介:通过对《温病条辨》药物整理研究,探讨吴鞠通治疗湿温类温病的用药配伍规律,发现吴氏治疗湿温病,重视就近祛邪的同时治疗以中焦脾胃为主,注重祛邪的同时又注重顾护人体的真阴真阳。通过对方药的分析,为临床湿病的辨治提供一定参考,但对于方药的具体应用指征尚需进一步从症状与药物的对应关系进行挖掘分析。

  • 标签: 温病条辨 祛湿方剂 配伍规律
  • 简介:摘要:银翘散是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所记载的第一首方剂,素有“辛凉平剂”之称,在临床中被大量广泛地运用。同时银翘散也衍生出了许多中药制剂,在许多疾病治疗中都有明显的辅助作用。本文总结了部分临床研究中银翘散治疗各类疾病的研究进展与成果,旨在为银翘散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方向。

  • 标签: 银翘散 温病条辨 中医学 中药方剂
  • 简介:摘要咽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及重要的证候鉴别诊断依据。中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往往通过对症状的本质及其他兼症,综合分析疾病的本质,立定治法治则,然后组方用药。对于咽痛论述最为精妙,治法最为严谨的莫过于《伤寒论》《温病条辨》,两者在治疗上虽不完全一致,但通过对其咽痛症及方药的梳理,分析组方特点,两者均应遵循“整体——局部”“治咽必理咽部气血津液”的原则。

  • 标签: 咽痛 经典 闭阻
  • 简介:[摘要]产后发热是妇产科的常见病,产后多虚多瘀,稍有不慎,使邪毒趁虚而入,便会引起高热、腹痛、恶露不净、小便赤、大便燥等症状,即感染邪毒证,感染邪毒证若不及时医治,可使邪热深入营血,或热陷心包,导致更严重的变证,这两种情况均可以使用《温病条辨》中方剂加减变化来治疗,本文主要论述清营汤、牛黄丸、紫雪丹在产后发热感染邪毒证中的应用。

  • 标签: []《温病条辨》 产后发热 清营汤 牛黄丸 紫雪丹
  • 简介:摘要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一部代表著作。惟上焦篇首列桂枝汤,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桂枝汤根本不适应温病用辛凉清解的需要。新感温病、伏气温病以及温疫均不宜使用桂枝汤。温病若兼挟表寒,不反对疏散表寒,但其基本原则是只宜辛凉而不宜辛温。吴氏偏要采用桂枝汤治疗温病初感实为尊古太过,不敢独开生面,怕有违于古代圣贤学说,反而弄巧成拙,自相矛盾。

  • 标签: 《温病条辨》 桂枝汤 中医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伤寒论》方的运用及其现代意义。方法结合原文,及现代医家运用《伤寒论》方治疗温病之案例,探析本篇在温病学辨证理论指导下如何运用《伤寒论》方,以及《伤寒论》方治疗上焦温病的现代意义。结果篇中载方51首,直接引用《伤寒论》方4首,据原方化裁2首,不但扩大了《伤寒论》方的应用范围,更是极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仲景学说。结论探讨《伤寒论》方在治疗上焦温病中的运用,这对于拓宽经方的临床运用,继承发展仲景学说,提高中医药对于急性外感疾病、传染病的辨治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温病条辨》上焦篇 《伤寒论》 经方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