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神学家,以及研究其它宗教的学者们,都承认一点,那就是良心是道德生活的绝对权威。因为良心体现出一个人在个人生活中、在公共关系中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对于基督徒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良心是统一宗教伦理生活中理论和实践的关键。一方面基督徒的良心要服从于上帝的律法和旨意,这是良心指导行为的最高准则;另一方面,通过良心监督下的道德行为,基督徒的自我身份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良心借着生活中外在美好的见证,让世人看到基督徒内在与上帝相交的生活。

  • 标签: 保罗 基督徒 良心 宗教伦理
  • 简介:<正>最近,面对着拜金主义的泛滥,谈论良心的人又多起来了。“良心”这个词,对于理论界真是久违了,学者们不大从正面说它,似有意回避,提到的地方也是带有批判性的。不讲良心的结果,泯灭天良的事便多了起来,社会风气越来越坏,多数人日受其害,于是人们又重新呼唤良心的归来。道德的败坏当然有十分复杂多重的原因,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理论上对“良心说”的全盘抹杀,使许多人错误地以为良心无用、良心不好,也是重要的导因之一。“良心说”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有一句话:“其所以放其良心者”(《告子上》),朱熹注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孟子更喜欢用“良知良能”来表述人性中之善端。王守仁上承孟子,以“致良知”而著称于世,“良知说”由此而大放光彩。学术界虽多讲

  • 标签: 共同人性 孟子 社会风气 拜金主义 学术界 市场经济
  • 简介: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有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是高层次道德的表现,是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没有良心,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的作用表现为对行为的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形成人的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的环境条件.

  • 标签: 道德 行为规范 良心
  • 简介:<正>良心是伦理学范畴,它讨论个人在道德上进行自我监督的问题。良心是人独立地为自己规定道德职责,要求自己遵从这些职责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的能力。在古希腊神话中,良心以诅咒、复仇和惩罚女神爱伦尼的形象虚构地表现出来,她追究并惩治罪犯,而对于忏悔者则是宽容的。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中首先提出了个人良心的问题。认为人的自我认识

  • 标签: 心法 忏悔者 人的自我认识 伦理学范畴 种内 爱伦
  • 简介: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中的自制力差,依赖性强、面对困难、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造成了他们自卑、脆弱、畏难、怕苦、厌学等不良心理现象。要解决这一不良现象,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良好的学习心态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并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 标签: 中学生 心理素质 自制力 心理承受能力 英语教学 学习习惯
  • 简介:小D,女,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情绪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自卑,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不良,学习效率下降,伴有一定的躯体不适,结合SCL一90的测评结果,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咨询师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识别自动化思维,从而改变其错误观念,使其接纳新的认知模式,并以积极行为予以强化。通过咨询和评估,求助者的躯体不适消除,负性情绪及社会功能等均有明显改善。

  • 标签: 适应不良 认知疗法
  • 简介:政治治理应该基于良心,而非利益或原则。原则政治因为其普遍主义倾向而不现实,民主政制为利益所主导,唯利是图,也不是优良政制。唯有良心政治可谓优良。良心政治的关键在于明辨政治事务之是非,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平衡政治博弈各方(通常体现为相对变动的多数和少数)的利益。这需要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由、自足、高贵、稳定,拥有良心、良品和良能,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拥有政治智慧和经验,不畏强权,不被利欲熏心,不随波逐流,也无须谄媚大众,仅凭自己的良心和良知来判断政治事务之是非的政治人群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有时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良心政治 利益政治 原则政治 民主政制 普遍主义
  • 简介:德性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者人本身的丧失。

  • 标签: 德性论 规范论 伦理学 道德评价体系 品质 行为
  • 简介:罗尔斯的正义试图复兴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契约传统,但是,罗尔斯的复兴和继承是有选择性的承继.本文首先分析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功利主义传统之悖谬和契约传统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罗尔斯对契约传统本身的扬弃之实质所在.另外,本文驳斥了单纯认为契约对罗尔斯思想建构仅有"论证方式"之意义的观点,同时为罗尔斯这一论证方式提供了一种经验性辩护.

  • 标签: 契约论 罗尔斯 正义 功利主义
  • 简介:这章将讨论毛的综合方法,但是为了适当地评价它,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中国哲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焦点集中在他的综合方法,即'灵活性'的灵魂上。并通过指出他在应用中的困难来得出我们的结论。

  • 标签: 中国哲学 综合方法 哲学方法 思维方法 生而知之 哲学概括
  • 简介:中国传统有机宇宙在晚清遭遇基督教自然神学的挑战。而天演作为晚清时代最先进、最有影响的科学宇宙,与传统中国的有机宇宙高度一致。两者都认为宇宙是自动生成的,而不是被一个超越的上帝创造的;两者都坚持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和规则来自宇宙自身而非外部事物。这使天演能够被中国知识分子用来支持传统有机宇宙,并对抗基督教自然神学中的神创宇宙和机械宇宙。这是天演迅速风靡知识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内在原因。

  • 标签: 天演论 有机宇宙论 机械宇宙论 神创论 自然神学
  • 简介:<正>十九世纪功利主义伦理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著,全书共分五章,11万余字。在本书中他提出功利主义自由观,集中讨论了个人与社会的道德

  • 标签: 功利主义 《论自由》 自由观 密尔 社会
  • 简介:至善本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却在当代伦理学的研究中被边缘化了。我们今天重拾"至善"话题,并非要复古,也没有意愿通过定义"至善"去建构一个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相反,恰恰是为了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道德难题,需要为行为的"应当"寻求最终依据。这样的问题意识引导我们到人生的终极目的中寻求至善。按照通说,人生的目的无外乎幸福和美德,但无论运用分析的或综合的方法,它们都难以最终定义至善。我们认为只有以"骑手与奔马"的内在统合方式才能成为至善,其内涵是完全的人。这样的"至善"并不存在于彼岸,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最高活动形态,使得"至善"的实现成为可能。

  • 标签: 至善 幸福 道德 完全的人 审美
  • 简介:<正>浅薄是一种人文现象,人群中时有“墙上芦苇”、“山间竹笋”之辈,文化中也不乏“不易千驷”、“何假百城”之狂。先说流行歌曲吧。作为与民族传统歌曲、西洋美声歌曲并存的通俗歌曲,作为一种贴切生活自然质朴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音乐流派,本不需笔者置喙的。但近两年流行歌曲大走其时(或曰大肆泛滥),民族歌曲、美声歌曲大受贬抑,以浅薄为时髦的流行歌手运用各种新潮唱法把通俗歌曲的俗气喧染得淋漓尽致:什么柔情挑逗式、声嘶

  • 标签: 流行歌曲 美声 通俗歌曲 通俗小说 人文现象 挑逗
  • 简介: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的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的内涵。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以理性为一种自在的思维官能的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一种特定的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一种动态的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的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的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的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 标签: 自在的理性 观念与知识 想象 共同概念
  • 简介:<正>"拜物教"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现象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起初是作为一种初级的宗教崇拜形式而纳入到宗教学的研究中,这一点从词根上就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借用这样一个宗教术语.其实是出于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是延续了他一以贯之的人本批判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拜物教"的提出就有了相应的背景与独特的意义。与此相关的是.货币拜物教作为"拜物教"的一种形式,也就不能只从它的显现以及

  • 标签: 货币拜物教 社会性 马克思恩格斯 存在论 个体性 社会关系
  • 简介:本文通过对唐代具有代表性的道典的分析,参照的相关论述,揭示了道教在吸收消化佛教思想过程中的变化及特点.认为佛教的中国化是道教消化解构佛教与佛教老庄化整体互动的结果.佛道教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 标签: 道教 佛教 缘起论 中国哲学 元气论 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