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采用问卷集体施测,收集了405名大学生的主观和客观家庭社会阶层、自尊以及物质主义的状况,探讨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的关系及自尊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显著负相关,客观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相关不显著;主观和客观家庭社会阶层与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物质主义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即主观家庭社会阶层通过自尊间接影响物质主义。表明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低的大学生由于感受到更低的自尊.因而更容易形成物质主义倾向.

  • 标签: 家庭社会阶层 自尊 物质主义 大学生 中介作用
  • 简介:<正>现代信息利学证明,人类从物质到精神的反映,是借助于信息作为中介完成的,信息是人类社会、生物等不同领域联系的一种重要的中介。过去人们研究认识,只讲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而没有探究物质与精神、意识之间,有无中介环节。现在看来信息就是这个中介环节,是联系实践与认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媒介。外部世界对于人的影响在人的头脑中反映成为人的感觉,人接触的事物现象可以类比为信息源,感觉起着检验信息的作用。感官是人类感受信息的器官,它产生的反应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传输系统,即通信系统,大脑则起信息加工

  • 标签: 信息论 外部世界 信息传输系统 相互关系 现代信息科学 信息加工
  • 简介:关于“一气化三清”的文字表达形式,现在主要有四种。一是“一气化三清”,一是“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一是“元始一气化三清”。还有一种是“老子一气化三清”。

  • 标签: 气化 表达形式
  • 简介:消费是个可疑的词。如果“消”有消灭、消失和消亡的意思,那就是“使之减少”;“费”如果有消耗、耗费和靡费的意思,那就是“耗尽一切”。无论何解,仍是不解:如果一切以斩尽杀绝为代价,地球上的东西不久将消费干净,人也就灭亡。这样,不如把消费干脆说成掠夺。

  • 标签: 消费 消耗 心灵 物质 意思 耗费
  • 简介:物质、高能宇宙射线起源类星体的能量等、是当今物理的热点论题。研究表明,这与新的发能机制有关。我们已论及引力的本质是静磁力【1.2.3】,强调了静磁的作用,而本文论述的新发能机制是动磁,即关系到等离子体或带电体通过磁场时的发能机制,这可解释上述疑难的能量来源。

  • 标签: 暗物质 能量来源 宇宙射线 等离子体 带电体 磁力
  • 简介:  不同艺术作品在意境上的虚实相生,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技法上的虚实处理而产生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其中的山石水体、园林建筑物和构筑物、动植物、气象和天象等载体的艺术处理,并借助人的空间想象得以体现.……

  • 标签: 中国园林 园林意境 意境美的
  • 简介:从天地与阴阳的关系角度看,汉代气化宇宙生成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西汉前期黄老道家首先建立气化宇宙生成系统,其中非无形气态的“天地”环节,是明显的理论缺陷。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的两汉之际,为了使“卦气说”与宇宙终极力量相通,《易纬》作者以更复杂的宇宙生成论,提出了阴阳二气同时分化为天地二体与乾坤二气的说法,初步凿通了“天地”这个理论障碍。东汉后期黄老道家复兴中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与早期道教,为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超越“天地”,建立了简明的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 标签: 天地 阴阳 元气 宇宙论 两汉
  • 简介:《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于2015年7月由上海中西书局正式出版。本书为“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之一。作者柯嘉豪(JohnKieschnick)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尤其关注佛教文化史。本书是柯嘉豪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在西方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书从与佛教相关的器物入手,如舍利、锡杖、钵盂等,考察了它们在印度的起源以及流传到中国的过程,

  • 标签: 中国佛教 物质文化 出版 宗教研究 斯坦福大学 学术著作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的实践,各地已取得了许多科学保护的宝贵经验和成功范例。如在保护传承中立足创新发展的蔡氏漆线雕;采取有效方法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龙泉青瓷;江欣苑社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基于黎锦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通过对上述四个范例的评介,对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创新发展 范例
  • 简介:<正>心理学中把引用外部刺激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称为激励.管理学中又常常把激励一词通俗地解释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企业除了坚持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之外,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普遍采用了物质激励的

  • 标签: 奖励制度 按劳分配 物质激励 企业人 奖金分配 发展趋势
  • 简介:一、引言现在社会上所用的发电机,实际上不是发电机,确切地说应该叫它换电机。因为要得到电能就必须付出等能的机械能:换句话说,现在人们所用的电是用机械能换来的。所以说,现在社会上所用的起电工具应该叫它换电机。发电机的“发”就应该有自发的意思。对它不投人任何能量能自然输出电能的机器才叫发电机。

  • 标签: 电能的能源 发电机 换电机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一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一种“非同一的统一”关系,有望走出一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一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一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一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的。物质构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唐代真子飞霜镜的纹饰看似一幅优美的林间抚琴图,实际上却蕴含着两重深意:第一重是重孝思想;第二重是真修孝道可得飞升的思想。此镜用散点构图的方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展现出“孝道”修炼成仙的全过程,是唐代“孝道”大兴的有力物质实证。它将“孝道”这一本属于思想信仰层面的东西附于日用的铜镜上,足见其思想宣传的力度。而它在江西德安、上海、江苏扬州、浙江金华、湖南衡阳、安徽阜阳、青阳、河南商城及陕西等多地的出土,又足见其影响的广度。刘艺,文学博士,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标签: 唐代 真子飞霜镜 道教 孝道
  • 简介:虽然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相关的立法,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和各国立法理念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保护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以至于出现了跨国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现象。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收集、保护的传统,同样面临着不断被外国组织或团体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现状。我国应当借鉴他国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保护水平。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国保护 法律对策
  • 简介:动物界中的“和谐伉俪”美洲鹦鹉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是动物界最温柔的情侣。在漫长的岁月里,雌雄鹦鹉踏实地生活在一起,在任何情况下都互相帮助。为了保持良好的婚姻关系,雄鹦鹉经常向伴侣奉送礼物:从热带雨林里摘回最可口的水果,用喙凿开最硬的巴西核桃。双方喙对喙相互传递美味佳肴,总是雌鹦鹉吃掉最大的一块。日久天长,就这样,“接吻”的习惯保持了下来……

  • 标签: 婚恋 生物 互相帮助 婚姻关系 热带雨林 鹦鹉
  • 简介: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Rosenberg自尊量表对57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物质主义和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青少年物质主义及其各维度与幸福感和自尊都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在物质主义与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自尊在物质成功和物质中心与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物质快乐与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表明,青少年物质主义通过降低自尊间接影响个体幸福感水平。

  • 标签: 青少年 物质主义 幸福感 自尊 中介作用
  • 简介:2015年3月至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召开了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的专家会议,并于2015年11月至12月举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IGC)第十届常会,审议并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伦理原则是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最新论述,实质是一种鼓励和倡导。伦理原则是一个总的原则,在具体内涵上涵盖了主体、权利、发展、生态等具体原则。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原则 伦理原则
  • 简介:我国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已建立起了传承体系和机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同时由于受传统传承观念和传承方式的局限、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以及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着传承人老龄化突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少基本权益的保障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缺乏科学的传承理念与方法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项目面临着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的风险。鉴于此,全面客观地分析目前我国"非遗"的传承及传承人保护情况,对于建设和完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和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 传承人 成效与问题
  • 简介:佛学诞生二千五百多年来,在世间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度昌盛,几度衰竭,时而被人污染神秘,时而被人怨起贬杀,很难以其本来面目真真切切地显示于社会,应了“好事多磨”这一条世间哲理。由佛学这种长久坎坎坷坷的进程,造成不少人对佛学的误知误解。剖析所有误解,我以为最为普遍的误知是将佛学视为一种空洞的学说,视为对未知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构想,是一种渺茫的精神寄托。由此认为佛学对现实世界是视而不见的,是不正视现实的,或者说对现实世界是无能为力的,是束手无策的,是回避的。因而许多人轻视佛学,不承认佛学的社会价值,有人甚至认为佛学是闲人之学,认为佛学与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的现实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 标签: 佛学 物质观 应用学科 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