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50年,第一抗精神病药(以下简称为第一药)取得重大发展,研制和上市的品种不下百个,如氯丙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氟哌噻吨、奋乃静和甲硫哒嗪等:其作用机制为阻断边缘系统和纹状体的多巴胺D2受体(D2Re—eeptor)。但纹状体多巴胺功能的减弱可导致锥体外系综合征(EPS),包括迟发性运动障碍等,而下丘脑-垂体轴D2受体阻断可致高泌乳素血症。随着社会对安全合理用药的强调,第一药已不能

  • 标签: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临床应用 奥氮平 喹硫平 利培酮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第二结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的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40例。由具有小肠或结肠胶囊内镜丰富判读经验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分析检查结果,观察胶囊在胃、小肠和结肠的通过时间,以及结肠清洁程度评分、胶囊检查完成率、病变检出情况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和Student′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5.0%(26/40)的患者在胶囊运行时间内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胃通过时间为(0.92±0.74) h,小肠通过时间为(3.93±1.51) h,结肠通过时间为(4.89±0.61) h。完成全消化道检查患者的胶囊运行时间短于未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者[(9.44±3.53) h比(15.47±2.0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结肠准备合格率为67.5%(27/40)。结肠准备合格患者胶囊结肠通过时间、胶囊排空时间与结肠准备欠佳患者比较[分别为(4.43±3.33) h比(5.96±2.44) h,(9.06±3.91) h比(10.29±2.47)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7、0.81,P均>0.05)。结肠胶囊内镜共发现33例(82.5%)患者存在消化道病变,其中食管病变3例,包括炎症与占位;胃病变21例,包括慢性胃炎、黏膜隆起、息肉和溃疡;小肠病变9例,包括息肉、溃疡和血管畸形;结肠病变19例,包括憩室、息肉、直肠炎、溃疡和糜烂、血管畸形、内痔;存在2种及以上病变的患者有11例。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均在吞入胶囊48 h内排出胶囊。结论第二结肠胶囊内镜可用于全消化道检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标签: 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 全消化道检查 结肠准备状况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阿司咪唑、氯雷他丁、西替利嗪和特非那定四种第二抗组胺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提供依据.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另检索14个药物安全性和经济学研究数据库.纳入标准中文和英文研究.有效性研究纳入比较四种药物中的两种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的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经济学研究同时纳入非随机研究.安全性研究纳入四种抗组胺药物用于过敏性疾病导致心脏不良反应的各种级别证据;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使用Jadad评价表,另评价分配隐藏和意向性分析.数据提取和分析有效性研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安全性评价收集不良反应病例数、症状和心电图特征.结果尚无经济学研究.分别有27和6个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抗组胺药物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西替利嗪较其他三种药物总体上更优.分别收集到73和27例有关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的心脏不良反应,西替利嗪和氯雷他丁的心脏不良反应报道极少,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与其他药物合用可引起QTc延长.结论总体上,西替利嗪较其他三种药物更有效,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易导致心脏不良反应.

  • 标签: 抗组胺药物 卫生技术评估 阿司咪唑 氯雷他丁 西替利嗪 特非那定
  • 简介:摘要侵袭性曲霉病通常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中,骨关节部位的曲霉病比较少见,由于感染的部位深,培养阳性率低,诊断往往比较困难。现报道1例天然关节曲霉病病例,患者反复腰痛2年余,通过关节腔积液的第二测序技术检测确诊,予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

  • 标签: 侵袭性曲霉病 天然关节 第二代测序技术
  • 简介:用抗雄激素药物来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绝大多数患者都进展为侵袭性更强的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HRPC),HRPC的患者通常雄激素受体(AR)基因表达增加。现已证实第一AR拮抗剂如康士德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表达更高的AR。作者介绍了两种化合物RD162和MDV3100,它们在AR表达增加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抗雄激素活性。其结合AR的亲和力比临床上常用的抗雄激素药物康士德更强,

  • 标签: 转移性前列腺癌 抗雄激素药物 治疗 第二代 进展期 AR拮抗剂
  • 简介:【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性整理分析该院诊治的281例第二抗精神病药中毒的病例资料 ,以了解其性别、 年龄分 布 ,中毒原因、临床表现、诊治过程 ,探讨服大量精神药物企图自杀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方法。男性96例 (21.3%),女214例(78.6%);年龄组:10-19岁96例 (35.2% ) ,20-29岁69例 ( 25.3% ) ,30-39岁34例 ( 12.5% ) ,40-49岁26例 (9.5% ) ,50-59岁25例(9.1%),60-69岁8例(2.9%),70-79岁11例(4%),>80岁3例(1%)。结果抑郁情绪是导致服毒自杀的主要原因。青少年服第二抗精神病药物自杀患者多于中老年,意识障碍程度与药物种类、剂量及抢救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

  • 标签: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急性中毒 临床分析 自杀
  • 简介:摘要第2冷冻球囊用于肺静脉电隔离的成功率显著高于第1,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手术中使用广泛,在持续性房颤消融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但其应用于肺静脉以外心脏组织的消融仍处于探索阶段。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冷冻球囊 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用于第二冷冻球囊消融术(CBA)治疗的老年房颤患者中护理效果。方法:78例老年房颤患者为样本,时间2020年6月-2021年6月,均行CBA治疗,随机分组,综合护理纳入A组,常规护理纳入B组。结果:A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满意度评分、并发症风险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5。结论:CBA治疗的老年房颤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焦虑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高效可行。

  • 标签: 老年房颤 综合护理 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对第二抗组胺药物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症状控制情况。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CSU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调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CSU患者首次就诊后6个月和9个月的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为依从率、不依从原因、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共完成有效问卷589份,第二抗组胺药物依从者233例(依从率为39.56%),不依从者356例(不依从率为60.44%)。不依从原因分类包括:不理解医嘱,发病时服药172例;担心药物副作用126例(其中间断服药47例,停药79例);经常忘记,间断服药33例;病情控制不佳停药14例;发生药物副作用停药7例;备孕或怀孕停药3例;经济原因停药1例。233例服药依从者治愈101例,356例不依从者治愈63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5,P<0.01)。文化程度与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关(OR=1.53,95%CI为1.02~5.39),而经济水平与其依从性无关(OR=0.93,95%CI为0.71~1.5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对第二抗组胺药物依从性较低,应针对不依从原因加以干预提高依从率。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依从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癌采用第二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行影像学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9月—2018年4月,于我院确诊的胰腺癌患者选取16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双源CT双能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处理后获得碘图图像、非线性融合图像、线性融合图像、单能谱120kev图像、单能谱100kev图像、单能谱80kev图像、单能谱60kev图像,对100kVp原始图像和以上图像的对比噪声比、肿瘤/胰腺实质强化灶以及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组间对比噪声比值、肿瘤/胰腺实质强化灶、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第二双源CT双能扫描胰腺癌能衍生多种序列,在胰腺癌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标签: 胰腺癌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 影像学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二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area,DAPSQ)的标准化置钉方法及其稳定性。方法截取6具防腐保湿处理的全骨盆标本,制作左侧髋臼高位双柱骨折模型,随机行第二DAPSQ或前路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将标本装载于Zwick Z100电子万能试验机,模拟坐位以200 N、300 N、400 N、500 N、600 N、700 N、800 N垂直载荷加载,分别测试完整骨盆组、DAPSQ固定组和管型固定组轴向压缩位移、髋臼前后柱应变值变化,并计算刚度。结果随垂直载荷从200 N增加至800 N,三组标本轴向压缩位移均呈增加趋势(F=68.581,P<0.001;F=91.795,P<0.001;F=33.819,P=0.002)。管型固定组在各级载荷下轴向压缩位移均大于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 N垂直载荷下完整骨盆组整体刚度为(220.72±70.33)N/mm、DAPSQ固定组为(185.68±48.49)N/mm、管型固定组为(135.83±60.58)N/mm,管型固定组骨盆整体轴向刚度低于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5,P=0.003;t=6.443,P=0.001),而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8,P=0.086)。在200 N~800 N各级载荷下,三组前柱测量点应变值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00 N~800 N各级载荷下,管型固定组后柱测量点应变值均大于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P<0.05),而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相比,第二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后骨盆轴向压缩位移更小,轴向刚度更大,髋臼后柱应力的变化更接近完整髋臼应力分布情况,具有更为安全、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骨螺丝 骨板 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二子宫内膜去除术诺舒(NovaSure)治疗月经过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科使用第二子宫内膜去除术-诺舒治疗的58例月经过多导致贫血的妇女,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手术情况,术后随访6月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术中出血量均<10m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2)术后6月随访结果闭经率51.7%(30/58),有效率96.6%(56/58);(3)术前与术后6月血红蛋白(80.6±10.3vs105.7±9.6g/L)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第二子宫内膜去除术-诺舒(Novasure)治疗月经过多安全性好、疗效显著,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诺舒 子宫内膜去除术 月经过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TCT联合第二杂交捕获法对宫颈癌及癌前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取 150例有宫颈糜烂、接触性出血、溃疡及乳头样增生等症状患者,进行 TCT、 HC2-HPV-DNA、和病理活检三种方法检查的患者 150例为研究对象。结果 TCT检测对宫颈低度、高度病变的检出率为 42.4%, HC2-HPV检测对宫颈低度、高度病变的阳性检出率为 57.4%,第二杂交捕获法联合 TCT检测阳性率为 66.7%,宫颈癌检测率为 100%。结论 第二杂交捕获法联合 TCT对宫颈癌及癌前筛查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第二代杂交捕获法 TCT 宫颈癌 癌前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抽搐疗法联合第二抗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院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单药组给予第二抗精神药物开展治疗(15例),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应用电抽搐疗法(15例),评估2组精神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认知功能。结果:联合组治疗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低于单药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得分明显高于单药组;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药组;联合组治疗后认知评估量表(MoCA)中注意与集中、计算与定向、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评分均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抽搐疗法联合第二抗精神药物用于临床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具有确切疗效。

  • 标签: 电抽搐疗法 第二代抗精神药物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精神症状
  • 作者: 赵凯 白俊萍 张正良 蔡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西安 710004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西安 710068,白银市中心医院药学部,白银 73091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西安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西安 710004
  • 简介:摘要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发作突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病死率高。本研究报道1例以高热、头痛、乏力起病的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后,经血清学和宏基因组学第二测序确诊为普氏立克次体感染,单用多西环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普氏立克次体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斑疹伤寒 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本例患者是以发热、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病例。该患者有艾滋病基础,腰椎穿刺前并未将神经梅毒作为主要诊断。脑脊液检查示:有核细胞计数为116×106/L,多核细胞占35%;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效价为1∶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阳性;宏基因组学第二测序发现密螺旋体序列52条,诊断为神经梅毒。提示宏基因组学第二测序技术或许能辅助诊断脑膜炎型神经梅毒。

  • 标签: 神经梅毒 脑膜炎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梅毒螺旋体 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二杂交捕获法(HC2)和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口咽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中的检测性能。方法采用HC2和多重荧光PCR检测31例口咽癌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检测结果中的一致性。结果HC2和多重荧光PCR两种方法检测高危型HPV一致性较好,总符合率为90.32%,总一致性指数(Kappa指数)为0.7364。结论在口咽癌患者中应用HC2技术进行高危型HPV检测有可行性。

  • 标签: 杂交捕获 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口咽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高危型
  • 简介:摘要病原学的精准诊断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宏基因组学第二测序技术检测具有无偏倚性、广覆盖、快速等优点,能覆盖更广范围的病原体。本专家共识就第二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样本采集、分析解读和诊断效能等方面进行证据总结和意见推荐,建立中国感染病原体宏基因组学检测的标准规范。

  • 标签: 二代测序 临床应用 标本采集 精准诊断 生物信息分析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精神性疾病,故临床针对该类患者主要以长时间用药控制为主,第二抗精神病药则针对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可起到较好的效果,故本次我们针对其血药浓度和效果等情况实施分析,并作出综述。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血药浓度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