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在西南民族史研究中,南绍、大理国史一直是史学界许多人都想涉足的课题。但是,多少满腹经纶的专家,都在刚刚触及其表层就怯而止步了。几乎与:赶唐王朝相始终的南诏王国,历史留下给研究者们的汉文记载,除新旧《唐书》语焉不详的数百字外,弥足珍贵的就是樊绰的《蛮书》,但樊未亲临南诏,其借助二手资料所著《蛮书》错讹也颇多。因此,学识渊博的向达先生,在作完《蛮书校注》后,就没再向前推进了。而由于南诏国的向背曾直接影响了大唐王朝的兴衰,以至宋太祖得天下后,一挥玉斧,誓不与继南诏后兴起的大理国相过从。

  • 标签: 张旭 白族 民族史 历史研究
  • 简介:《文艺阵地》像股清新的风,给沉寂的香港带来生气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平津后,全力进攻黄埔江畔的中国大都市上海,上海军民奋起抗敌。在弥漫的战争硝烟中,上海文学社、中流社、文季社、译文社这4家最大的文学杂志社联合创办了《呐喊》周刊。该刊在启事中称“四社同人当此非常时期,思竭绵薄,为我前方忠勇将士,

  • 标签: 香港 茅盾 《文艺阵地》 1937年 日本侵略者 《呐喊》
  • 简介:香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出生在浙江上虞,父亲在上海读完大学、找到工作以后,我们全家就搬到上海。这时我正读小学三年级。1937年暑假,我小学毕业正准备考中学时,“八·一三”抗战爆发,日本人开始占领上海。我们全家除父亲外都躲避到老家上虞的乡下去。我进了上虞的春晖中学。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学校,朱自清、丰子恺等都在那里教过书。日本人打到浙江后,我随全家又回到上海,并继续在上海的中学读书。我的整个中学时代就是在这种动荡不安中度过的。

  • 标签: 香港 《鸦片战争》 “西联” 爱国主义情感 国民党政府 国立剧专
  • 简介:明清徽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科举和学术事业的辉煌。徽商家庭出身的金榜,既是乾隆壬辰科的状元,也是“皖派”学术的中坚人物。通过对金榜家世生平、学术风格和社会影响的梳理与展示,借以领略以金榜家族为代表的徽州人“贾而好儒”、“贾儒相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 标签: 徽州金榜 徽商 状元 学者 通州金榜
  • 简介:回族学者马以愚马肇曾马以愚,名吉睿,字以愚,以字行。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应召入华编修《应天历》的西域鲁穆天文学家马依泽公35代裔孙。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生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甘六日,1961年正月十七日因冤案在服“刑”中患病逝...

  • 标签: 回族学 伊斯兰教史 《明史》 清真寺 嘉陵江 白羊宫
  • 简介:多年前就知道熊光楷上将,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作为一位国际战略专家,他对美国问题和台湾问题发表的谈话,曾经在国际上引起广泛注意。这不仅因为熊光楷长期担任中国军队与美国国防部的对话代表,主管中国军方的对外关系,还是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的军方成员,更因为他是军事谋略专家,从国际战略的高度分析美国,研究台湾。

  • 标签: 秦怡 副总参谋长 同声翻译 丘吉尔 副博士学位 军事学院
  • 简介:朱诚如(国家请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基础上嬗变而来的。故宫目前遗存的大部分建筑为清代,因此也最能直观展现清代的历史。清代268年的统治,其政治中心在故宫。有清一代为“家国同构”社会,

  • 标签: 故宫博物院 外国学者 历史档案 研讨会 档案馆 清代档案
  • 简介:俞春如,名煦牲,字和卿,晚号舂庐。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卒于1974年,终年87岁,是瑞安晚清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

  • 标签: 学者俞春如 晚清 清学者
  • 简介:将近元旦,喜得宁夏社会科学院景永时先生所赠由他主编的《西夏学译丛》三册,十分高兴。其中有孙伯君女士编《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简称《论集》)两册。《论集·说明》中称,在众多国外早期西夏学论著中,只收集“涉及西夏语言、文字、文物和文献的研究”论文,对“单纯就汉文史书描写历史事实的文章不予收录”。不言而喻,这个定位是非常恰当的。

  • 标签: 西夏学 早期 西方学者 宁夏社会科学院 《论集》 历史事实
  • 简介:走出国门出身清贫之家的张君劢自幼便好学上进,且聪慧过人,凭着如此条件,本可以在科举取仕的路途上博取功名,无奈家道不济,只得奉母命考入上海广方言馆。这是一所洋学堂,属科举时代的

  • 标签: 张君劢 梁启超 国民党 人生观 民主政治 中国共产党
  • 简介:石泉先生,1918年1月生于北京,安徽贵池人。他是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创立者,他对荆楚地区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份珍贵遗产。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近几十年来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5月4日,石泉先生在武汉逝世。本刊约请国内历史地理同行撰文,表示对石泉先生的纪念。

  • 标签: 先生 石泉 纪念 学者 历史地理学家 1918年
  • 简介:每所大专院校都是一个知识开拓的传奇。本港的高等教育在转变急速的知识型社会中,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大学学额增加.学生素质受批评.研究型与教学型大学之分流.大学私有化.学分互通等,都对高等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从这些顿具香港特色的大学传奇与精神中,正可解读出一些引入深思的话题,

  • 标签: 中国 香港 高等教育 学术融汇 人才培养 研究精神
  • 简介:香港被誉为“东方明珠”。这个“东方明珠”是谁开发与建造的?从香港的一些古老的地名可以找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九龙”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地名。从深圳罗湖海关跨过那条水沟似的界河往南走至海边

  • 标签: 香港 九龙半岛 壮族地名 春秋战国时期 打鼓岭
  • 简介:香港回归祖国五年来,整体罪案军连年下降。2001年5月亚洲区法治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2000年香港整体罪案率是每10万人口中发生1137宗罪案,是世界上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2001年香港的治安状况比上年又有进步。香港警方的统计指出,2001年,香港整体罪案数字比2000年又减少了4237宗,整体罪案下降了5.5%。五年来,香港社会治安秩序井然。

  • 标签: 香港 社会治安秩序 旅游 饮食文化
  • 简介:众所周知,香港是个时尚又现代的城市,浸染了太多西方文化。可是,某日一友人在川流不息的立交桥下,看到一幅奇特景观:一个老婆婆拿着一只旧拖鞋“噼里啪啦”,使劲地拍打一纸作小人,嘴里还念念有词。最后,那纸作的小人被打得稀巴烂,

  • 标签: 小人 香港 风俗 西方文化 立交桥
  • 简介:中国文坛泰斗郭沫若,在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中,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曾三次到过香港。从1927年的第一次算起,恰好"十载一来复",每隔十年去一次。离群孤雁隐居香港郭沫若第一次去香港,是因南昌起义失败,他到香港暂避风险。20年代中期,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8月1日,在南昌的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北伐战争中的共产党员和受到共产党影响的三万余人,发动了南昌起义,"八一"的枪声在召唤郭沫若。8月3日,他与张发奎商定解散了政治部,张发奎邀他同去日本,他谢绝了,而决定与李一氓、阳翰笙、梅龚彬等人奔赴南昌,并于当晚上了路。郭沫若一行于夜半时分安抵南昌,在起义军军部与周恩来、贺龙等人重逢,彼此紧紧拥抱,显得格外亲切。这时

  • 标签: 郭沫若 香港 周恩来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