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土司制度是最值得研究的政治制度之一,"因地制宜"的实施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发展。元朝的"土流兼制",明朝的"卫司分立",清朝的"卫司合一",清晰地表明了土司制度在承袭中的流变。最终经"改土归流"的革新,导致了以"政治制度"与"政治符号"相结合为特征的清代土司制度出现。这既是清王朝统治者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土司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

  • 标签: 土司制度 流变发展 改土归流 政治符号
  • 简介:中国是一个海岸线漫长的国家。历史以来,沿海一带得天独厚,几乎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惟独福建的宁德是个特例。这里虽也濒临大海,却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被称作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贫困,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扶贫,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独创。宁德的扶贫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988年至1990年,

  • 标签: 扶贫工作 制度优势 社会主义中国 东南沿海 社会问题 八十年代
  • 简介:澎湖列岛处于闽海之中,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前哨站,海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洪武初年,倭寇连续侵扰中国沿海,明政府无力控制澎湖,遂采取迁民弃守的收缩战略。万历中后期,随着海上危机的不断加剧,明政府逐渐加强对澎湖列岛的军事防卫,力图将其纳入国家海防体系之中,并将其作为东南海防的第一道防线。澎湖之战后,明政府改变了先前的汛防做法,在澎湖建立堡垒营寨,派水陆军长戍于此。可以说,在整个明代,澎湖防务一直是政府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明政府对澎湖海防的不断强化,不仅是国家海洋安全空间扩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打击外敌侵略、维护国家海疆的必然举措。

  • 标签: 澎湖 海防制度 游兵
  • 简介:缘起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对西藏的帮扶,并于1994年正式成为一种对口援藏制度,构成对口援藏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央机关对口援藏制度与省市对口援藏、央企对口援藏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性质,但在人们的观念上易于与国家的一般行为相混淆。自对口援藏制度确立20余年来,中央机关对口援藏制度绩效比较显著,但也存在制度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 标签: 中央机关 对口援藏 制度
  • 简介:汉魏时代的五斗米道服饰模仿汉代官服,没有体现出与世俗相区别的特质。五世纪初,在南方地区新兴的古灵宝经中,最先出现了与世俗服饰有别的“法服”理念,并创制出黄色的巾褐式法服。灵宝法服不仅启发了上清法服的产生,也很快为南方的天师道教团所采纳,并在北朝後期传入北方。南北朝末期,随着道教法次制度的出现,来自旧天师道、灵宝经、上清经等不同经教传统中的诸种法服,被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体系,出现了等级化的法服系统,奠定了唐代道教法服制度的基础。中古道教法服制度的成立过程,不仅是服饰史上的问题,更是中古道教转型的一个侧面,是中古道教“寺院主义化”进程的表徵。

  • 标签: 道教服饰 法服制度 巾褐 寺院主义
  • 简介:清代光宣年间,为革除赋税征缴积弊,中央和地方先后主张推行以征信册为载体的信息公开制度,拟定章程,设计册式,将赋税完欠信息公示于民。征信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成本高于收益,设计不合理,加以户部过度依赖征信册,缺乏试点与配套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征信册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其依据的信息公开原理却是治理官吏财政违纪的必由路径。

  • 标签: 清季 征信册 制度设计 信息公开
  • 简介:高句丽王位传承方式分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伯)侄相继三种方式。不同的传位方式,则代表了该时期高句丽政治的稳定情况。高句丽自初创伊始便建立了太子制度,只是该制度在早期一直未能有效执行,直至东川王始才得以贯彻。太子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样侧面反映了高句丽政局的稳定情况。

  • 标签: 高句丽 王位传承 太子制度
  • 简介:本文对北赵和羊舌晋侯墓地的墓葬制度进行性别差异的分析,以考古材料为基本资料,参考传世文献,尝试总结出西周到春秋时期其所反映的性别特点。随着周礼的完善,晋国高级贵族妇女在墓葬制度上所受的限制逐渐增多,如墓圹、随葬青铜器、殉车的等级低于晋侯墓,但在不受限的地方则相对自由,如随葬陶瓷器和玉器较丰富;较之商代,异穴合葬墓的形制严格,夫妇整体性增强;部分随葬品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反映出男女严格的性别分工。

  • 标签: 晋侯墓地 贵族妇女 墓葬制度 性别差异
  • 简介:根据《博物馆条例》的相关规定,提高我国行业博物馆的社会化程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行业博物馆的社会化,需要管理者转变观念,从行业内部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也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公平对待行业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行业组织的力量,引入考核评估机制,扩大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渠道。

  • 标签: 行业博物馆 社会化 制度建设
  • 简介:北宋元豐以前的日常朝參制度,在承襲唐、五代舊制的基礎之上,將正衙常朝、五日大起居、常起居三者配合行用,這種疊加繁複的朝參模式,實際上是針對官員的身份與職權作雙重安排,在本官與差遣之間謀求平衡。此時,内殿起居成爲日常朝見禮儀的核心内容,常規性地與上殿奏對緊密對接,並成爲其制度化的程序鋪墊。而爲避免延誤奏對程序,起居的儀式已大爲簡化,省去外朝仗衛,入殿排班與殿下拜謁也儘可能節省時間,具有很强的務實性。

  • 标签: 朝參 儀制 身份等級 北宋元豐以前
  • 简介:在对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西南边疆土司贡纳制度的变化态势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认为明早期的土司侧重于纳赋,明晚期的土司侧重于朝贡,明中期处于土司纳赋与土司朝贡的过渡期。纳赋制度形成于明早期地方卫所制度形成之际,主要是以一种补充卫所屯田收入不足的面目出现的。而朝贡,则是在土司进京袭职、升迁、述职甚至是控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

  • 标签: 明朝 西南边疆 土司 贡纳制度
  • 简介:教育是当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是博物馆在青少年领域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从实践层面看,馆校舍作依赖于博物馆与学校的自主性。但是通过研究日本、美国等博物馆教育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后可以得知,国家和地方从制度层面出台的相关规定和措施是实现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以期从制度层面为馆校合作提供勋力和保障。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研究,导致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彼此孤立,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制度优势。因此只有从政策法规出发,对经费投入、组织协作、监管评估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才能保障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教育。

  • 标签: 博物馆资源 学校教育 制度设计
  • 简介:本文通过对日据时代台湾和朝鲜警察制度及其特征、警察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警察对基层社会渗透能力的比较研究,来更具体地评价两地“殖民现代性”形成程度,而且尝试重新研讨解释殖民地朝鲜历史的几个理论架构(包括殖民剥削论、殖民现代化论以及殖民现代性论)。本文特别考虑以下三点:第一,对台湾和朝鲜警察制度比较分析,以利凸显两地警察制度形成过程与其特征;第二,将殖民地台湾这个“参照对象”置于围绕朝鲜“殖民现代性”而展开的争论中,以助更客观地观察朝鲜的“殖民现代性”;第三,为此,用计量方式来集中分析有关警察数量与力量,以做笔者主张的依据。

  • 标签: 台湾地区 朝鲜 “殖民现代性” 警察辅助机关 地方社会规 训权力
  • 简介:龚荫先生的《中国土司制度史》是目前学术界一部较全面的关于土司研究著作,其内容涉及各地区土司承袭情况,史料运用广泛。笔者查阅《清实录》中土司承袭史料时,发现该书中亦有一些土司的世系中有遗漏,及承袭时间与《清实录》不一致。故以《清实录》为依据,进行拾遗补阙。

  • 标签: 清代 土司 世系 《清实录》
  • 简介:近年来流行于大陆网络的拟古世情小说,在言情之外,也对其虚构的历史图景中的社会规范,加以明确的突出和强调。小说通过强调遵循体制内礼法秩序的意义,塑造出一系列可为时代借鉴的人物形象;也通过对与历史相类的事件情状描绘和价值评判,积极利用并调和体制内的规则以达成目标,重新定位传统儒家思想在新型社会价值观中的位置。拟古世情小说的这种表现,除了来自于民间的群众性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所规约的艺术立场,还在于它们灵敏领悟到当前有所恢复的文化自信和社会价值观念中出现的新保守主义,并先于当下国家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学创作上加以反映。

  • 标签: 拟古世情小说 文化自信 新保守主义 历史想象 制度体认
  • 简介:乾隆皇帝为了整顿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寻访、认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创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在拉萨大昭寺与北京雍和宫各置一“金奔巴瓶”,用于掣签认定蒙藏地区的大活佛,这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体制的创新之举。本文依据新近翻译披露的《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中的满文档案以及藏、汉文等材料,深入分析了学术界鲜有论及的关于设立两处金瓶的背景、次序、缘由以及乾隆皇帝处理此相关事件的态度与举措。

  • 标签: 活佛转世 金瓶掣签 乾隆皇帝 雍和宫
  • 简介:由于明代制度设计导致的理想与现实双重失意,根植于皇权社会儒学普范性共识,晚明儒生重构道统论,开始新一轮儒学革新浪潮,但也导致儒生集团分裂及与皇权关系更加紧张。清初孙奇逢率先通过重构道统论来重建儒学体系,费密则通过对孙奇逢道统的展开与重构,建构其"中实之道",走向"王道政治"和汉唐儒学,体现了清初儒生建设新社会和重构儒学体系的一种蓝图。由于书生论政,外王方面,费密虽把道统论建构转化为"王道政治"构想,但除鼓励儒生更加积极、全面向专制权力靠拢外,了无新意,内圣方面,虽转化为对汉唐儒学的重视却又不从事具体考据学的开拓,所以隐而不彰。宏观来看,清学也正是在皇权社会儒学普范性共识基础上,在清朝不断汉化的制度设计中,通过各立道统的方式,各学派由此展开。

  • 标签: 孙奇逢 费密 道统论 皇权社会 儒学普范性共识 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