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正>不少人把我国近几年引起轰动的文学语言变化——有人称之为“造句运动”——理解为对句子内部成分的独特组织构造,即词语新的搭配力式,从这一角度对文学语言进行语法研究诚然是必要的。但我以为,要揭示这种语言变化的实际,从语言——心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似乎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以注重文学语言运用著称的俄国形式主义,他们提出的广为人知的“陌生化”原则,其实质乃是基于对人的心理感知觉的重视和强调,这一点,什克洛夫斯基说得非常明白。问题是,语言如何运用,才能提高读者的心理感知强度。当然,这可以用“偏离正常语言使用力式”来说明“陌生化”的成因,我国目前不少分析文学语言的评论也大多自这一观点衍化而来。最突出的例子是对莫言小说语言的解释。许多人把莫言的语言魅力归之于他对词语别出心裁的选择和搭配,因此造成的“意

  • 标签: 心理感知 现代艺术 文学语言 陌生化 新感觉 知觉
  • 简介:有生则有死,是万事万物之必然。臧老的《有的人》是白话诗中的名篇,很多人都会背诵,原因是他把生死关系说得显白而有味道。人的生死如此,字的生死竟然也是如此:有的字活着,但几乎死了;有的字死了,但它还活着。有的字铸刻在金石上想不朽,但早已被人们忘了;有的字为了人们的方便支离破碎,但人们永远会把它们记住。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就这样死得其所的"飛"字。

  • 标签: 新生 分解 《有的人》 白话诗 生死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