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年底,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用了一个比较口语化的短语——“不拆腾”。这个短语引来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且难倒了国内外媒体界的双语精英。人们对该词的语义理解见仁见智,对该词的翻译也莫衷一是,甚至于有人预测:“不折腾”这个短语,或许将成为英语当中的一个专属名词。究竞如何解读这个短语?我从语言学的角度作一简要分析。

  • 标签: 语言学 解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胡锦涛总书记 语义理解 多媒体
  • 简介:<正>凭证填写中至今存在不少混乱现象。这不仅影响到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账款的结算和资金周转,而且还影响到国家财产的安全,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今根据中央《关于填写凭证的若干规定的联合通知》,就大写金额填写中的主要问题,作一些简要的分析:1.总计(大写):壹元陆角伍分(上海教育出版社读者服务部发票,No049793,1986年8月27日填写)

  • 标签: 大写金额 例析 人民币 加填 账款 通知
  • 简介:英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句式差异是导致双语互译时出现翻译腔的一大原因。该文试图对比英汉句式的开放性和封闭性特点,在其基础上分析《北京折叠》英译过程中句式的转换问题。研究发现:在汉译英过程中,可根据英汉句式差异采取先找出句子主干然后调整语序的方法进行翻译。

  • 标签: 开放性 封闭性 翻译策略
  • 简介:近年来,极具中国特色的时政新词引发了国内外译者的关注。虽然一些词汇,如"不折腾",其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译的,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灵活地采用和搭配不同的翻译方法,准确并简明地译出大部分时政新词的字面和内涵意义。

  • 标签: 时政新词 翻译策略 “不折腾” 不可译性
  • 简介:态是表示动作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动词形态,换言之,它是围绕动词表达的动作,涉及主体和对象等动作成员以及主语和补语等的句子成分(即组成部分)关系的语法范畴。从语法系统的分类来看,态横跨形态论、统语论和语义论三个领域。以态中最具代表性的能动/被动态例:①太郎次郎→①次郎太郎。

  • 标签: 使役相互 再态 动词态
  • 简介:在新媒体技术改变新闻传播社会关系、全球化浪潮促进国际话语权争夺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呼吁对话意识的新语境下,新闻的"事实""报道""信息"等传统定义,存在忽略多元传播主体,排拒价值立场意义,局限于大众传播模式等问题,导致其不适应新语境下的新闻现实实践与职业需求。本文以符号叙述学理论视野,建议将新闻的定义修补"关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符号叙述",同时还强调了新闻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纪实性""时新性"与"公开性"品质。

  • 标签: 新闻 符号 叙述 纪实性
  • 简介:黄金贵先生认为“望洋”是“表示眼目的一种长相、病相”,即医籍中所谓的“戴眼”。“望洋”原作“望阳”,本指“望着高处”,与“仰视”同义。因为人们不知道“阳”是“高”的意思,牵强附会地把“阳”改成“洋”或者“羊”,于是就成了一个使人迷惑的词了。

  • 标签: 望洋 望阳 仰视
  • 简介:本文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古今字做一番梳理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 标签: 古今字 含义
  • 简介:8月19日至21日,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泰国国家移民局分别开设了三个汉语初级培训班,其中两个班设在曼谷素旺那普国际机场,一个在移民总局,共计98名移民局警官参加。自此,朱大孔子学院泰国国家移民局同时开设的汉语培训班总数达到6个。

  • 标签: 华文教育 教育学 教学管理 汉语 高校
  • 简介:本文从命题与语气的对立统一出发,在介绍吸收日本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语气的语法范畴进行全面考察.特别是从对把日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有更强实用意义的对语气载体的分类角度,对表达语气的各种语法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

  • 标签: 语气 日语 对立统一 最新成果 语法范畴 分类角度
  • 简介:摘要自古以来就有“名以食为天”的说法,“吃”这个词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因此,“吃+处所名词”这种非常规的结构也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对“吃+处所名词”这种结构的构件分析入手,结合挑选出来的短语在各个领域出现的比例来分析这种结构的出现和主要构成条件。

  • 标签: 处所名词 演变
  • 简介:本文在王还(1983)的基础上,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都"与all的差异以及"都"本身的语法语义特征.(Ⅰ)尝试解释汉语中"都"与其所指词之间的一致关系;(Ⅱ)按照all的词性分类,对"都"和all作了更细致的比较,学汉语的学生、教汉语的老师理清all与"都"的异同;(Ⅲ)讨论"是"字结构中的"都"与主宾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解释王还论文中几个有争议的例句;(Ⅳ)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都"句作出分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全称量词 "都" 所指词 被复制
  • 简介:古籍整理与辞书编纂中关于典故溯源所出现的问题是:典作非典;非典作典;是典而非其源。本文论述了上三类问题的出现原因及解决方法。

  • 标签: 典故 溯源
  • 简介:从文献用例、引申原理和同步引申规律及同位关系等方面观察,“承”有“听闻”义;“听闻”义由“承受”义引中;“听闻”“承”的基义,“谦敬”、“已然”其陪义;意义与句法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部分学者对“承”的意义的误释。

  • 标签: 听闻 引申 基义 陪义
  • 简介:本文根据“句式语法”理论,采用“双宾语结构”的核心语义是“有意的给予性转移”这一观点,从“与者”、“受者”、“给予物”和结构中的动词四个方面研究“玩它个痛快”,即“V+ta+ge+~”结构,认为这一结构利用双宾语结构的形式特征,用虚化的“ta”填充间接宾语的句法空位,用“个”将后面的结构体词化,充当直接宾语,表达了自身特有的句式语义:能动地赋予(某物一个状态)+将来时态,该句式语义可以分析处置性、非现实性、施动性三个语义特征。

  • 标签: 句式语法 双宾语结构 给予义
  • 简介:"△"公盨铭例特异,前所未见,文辞古奥,艰涩难读。文章在诸家考释的基础上,对△公盨的句读、语词、句子之缺省成分以及铭文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指出,"敷土、隓山、濬川"是大禹治水的三种方法,对此句的理解,必须充分注意大禹的神性。"■(擣)方"指禹平定下土之后,对四方不服势力的征讨。"降民、监德"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康亡不楙"读"康娱丕懋",义即安乐勤勉。"孝友■明"指四种德行,即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忧恤贫病,明察是非;"■"释■,相当于《周礼·大司徒》"六行"之一的"恤"。"好祀"义即"宜祀"。"复"训安,"克"训肩任。通过对与△字相关字形的全面梳理,释△字"豳"。盨铭与《尚书》"诰"体相同,可名之曰"豳诰",通篇都是豳公的告诫之辞,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其铸造目的当如中山王方壶所云"明■之于壶而时观焉",亦如史■簋所说"其于之朝夕鉴"。文章对以大禹开篇的原因及"德"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豳公盨 语词考释 铭文性质 豳诰 大禹治水
  • 简介:本文对"来"的"代动"用法进行了考察,认为其"代动"用法是对移动动词"来"原有语义的引申,其核心语义表现为[+接收性],这一语义贯穿于动词"来"的整个发展过程。"来"并不能替代所有的动词,且对原有的具体动词不是等义的替代,"来"强调了动作行为对"接收者"所产生的影响,具有系联作用,表达了说话人主观识解的"言者视角"。

  • 标签: “来” 代动用法 接收性 言者视角 系联动词
  • 简介:<正>本文拟重新解释敦煌西魏文书残卷反映出的“均田规格”。敦煌发现的西魏文书(残缺),一部分显然是以户籍作为计算基础的“计帐”,可以称之为“户籍计帐”。它们不仅可以使我们具体地了解西魏推行的“计帐之法”,而且提供了当时户籍编制的实物品样:每户的土地都登记在户籍上并按均田令规定的“均田规格”分别

  • 标签: 均田令 均田规格 北魏 西魏 残卷 敦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