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快且隐匿,死亡率高。文章阐释了国内外关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的研究现状,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 原发性肝细胞癌 影像学诊断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的护理经验。材料与方法:对50例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均做到认真细致观察,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50例患者中6个月、1、2年以上生存率分别达98%、80%、34%。结论:肝癌患者TACE治疗固然重要,但术后精心护理对促进患者病情好转、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等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C细胞联合肿瘤特异性抗原的主动免疫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30例健康者和8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1个月及3个月血清中的IFN-γ、IL-2、IL-4、IL-6及IL-10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癌患者血清中IFN-γ、IL-6及IL-10表达均升高(P<0.05),治疗后仅IFN-γ升高(P<0.05),IL-6及IL-10表达均降低(P<0.05),IL-2、IL-4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主动免疫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对监测疾病发展、评价疗效、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主动免疫 干扰素-&gamma 白介素 肝细胞性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内科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寻求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内科护理的方法,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的有效治疗率为95.00%,而对照组患者疾病有效治疗率仅为75.00%,观察组的有效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为6.67%,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为28.33%,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加强内科护理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吴良村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味频率分析。方法从浙江省中医院吴良村教授的门诊病人中筛选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20首方剂,根据中药大辞典对病例中出现的中药别名、异名进行合并,统计药物的使用频率。结果120例患者中用药频率最高的5味药为北沙参、三叶青、枸杞子、茯苓、鸡内金,中药规类频数最多5类为的为化湿类、补阴类、消食类、安神类、清热凉血类。结论吴良村治疗原发性肝癌以疏肝健脾、养阴清热、解毒散结为主导,同时强调疏肝必须利胆,据正、邪、虚、实不同程度而予以不同的中医药治疗。

  • 标签: 吴良村 原发性肝癌 中药治疗 用药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8例实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实验组采取舒适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在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中,两组患者在病室环境、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睡眠指导、转换体位舒适度等方面满意度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生活质量的评分比较,舒适护理的患者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实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探讨舒适护理在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患者的应用效果。

  • 标签: 舒适护理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 SWE)技术结合临床生化指标等资料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7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HCC,其中男235例,女39例,年龄19~80(56±11)岁。分析其术前2D SWE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各项指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HLF,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该模型对PHLF的诊断效能。另外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103例HCC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其中男89例,女14例;年龄23~80(55±11)岁。结果2D SWE所得的肝脏硬度测值(LSM)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层粘连蛋白(LN)是PHLF的独立预测因子,三者结合得到预测模型PM=-15.451+0.095×LSM+11.7×INR+0.012×LN,其诊断PHL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诊断PHLF的AUC。外部验证组中PM预测PHLF的AUC为0.81。结论2D SWE技术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帮助预测原发性HCC患者PHLF的发生。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衰竭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 原发性肝细胞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999至2019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9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PSCCT)患者超声声像图特点。9例PSCCT患者,占同期原发性甲状腺癌的0.23%(9/3 920)。男7例,女2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7.1岁。共10个肿块,8例患者肿块位于甲状腺单侧叶,其中3例延伸至峡部,1例患者甲状腺双叶各1个瘤灶。总结PSCCT声像图特点如下:(1)肿块较大,多>2.0 cm(9/10);(2)均为不同程度低回声,低回声内混杂多种形态高回声、极低回声区及不规则竖条纹状衰减带,伴钙化2例;(3)形态不规则,4个呈分叶状,3个纵横比>1;(4)边界模糊不清或部分边界不清晰(6/10);(5)后方回声可增强、衰减或无变化;(6)肿块内部均可见形态紊乱的动脉血流;(7)颈部淋巴结受累(4/9)。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鳞状细胞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报道颅内原发性孤立性粒细胞肉瘤(GS)1例临床资料,该例患者因不明原因头痛,检查头颅MRI发现左侧枕叶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在T1WI呈稍低和稍高信号影,在T2WI及FLAIR呈等及高信号,增强扫描见肿瘤实质部分及壁明显强化。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不明原因增高,骨髓穿刺活体组织检查不支持急慢性白血病,最终开颅术后病理学诊断为粒细胞肉瘤。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开腹肝癌切除术与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肝细胞肝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42例。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开腹组患者采用开放式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肝门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生存率以及2年生存率。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门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以及2年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肝细胞癌 腹腔镜 开腹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研究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MRI)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与临床应用价值,对均接受CT增强扫描、MRI检查的原发性肝癌的拟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原发性肝癌的检查结果和诊断效能。手术病理检查作为诊断拟诊患者的判断标准,得出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对诊断原发性肝癌均有临床指导价值,但MRI检查较CT增强扫描的准确率更高,在临床诊断上对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更为突出的优越性。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CT增强扫描 MRI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针对48例原发性肝癌,行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采取术前积极的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操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并加强对并发症的观察和防治。结果48例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术中过程顺利,术后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发热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经过对症治疗和临床护理,均及时缓解,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康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是一种侵袭性小且安全有效的方法。护理重点为术前,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一般护理,并加强对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 标签: 超声引导 射频消融 原发性肝癌 护理
  • 简介:摘要:探究CT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肝癌高危人群中的应用和诊断价值,为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相关性分析显示较大病灶组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更高,联合检查的假包膜显示情况优于单用CT检查。CT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高危人群中的筛查和监测,相对单一检查或直接进行CT增强检查而言,更具优势合理且满足辅助临床诊断需求,值得推广。

  • 标签: CT 超声 原发性肝癌 假包膜 病灶大小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青年女性腕钩状骨原发性透明细胞肉瘤,患者无诱因腕部压痛,影像提示腕钩状骨占位,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符合透明细胞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给予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原发于骨骼的透明细胞肉瘤罕见,未见发生于腕骨的报道。该例患者的诊断过程提示对于黑色素小体存在的骨内占位,要考虑到透明细胞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确诊依靠病理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

  • 标签: 钩状骨 透明细胞肉瘤 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