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就佛经中两个词语聊作考释,以补《汉语大词典》(下称《大词典》)中的疏漏。失韪之处。望方家指正。文中例皆据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并按册、页、栏排列。

  • 标签: 佛经词语 词语札记
  • 简介:佛教学说对于现代心灵治疗有很多启示。本文尝试整理中国文人士大夫阅读佛经的部分史实,指出佛经在阅读疗法中的历史和实践,希望有助于阅读疗法本土化的研究。

  • 标签: 阅读疗法 佛经 佛教 心灵治疗
  • 简介: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国佛经翻译和古代《圣经》翻译的历史,总结了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对其中的直译现象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宗教翻译中直译现象占主导地位的本质并阐明了直译法在古代欧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的原因。

  • 标签: 直译 意译 佛经翻译 圣经翻译
  • 简介:寒山诗深受佛经偈颂诸多启发,如善用佛经譬喻,援用佛典,以文为诗等,这是“寒山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作者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赋予了其对世态万象的观察力度和理解深度,这种忧患身世亦影响其诗风之形成。

  • 标签: 寒山诗 佛经偈颂 寒山体
  • 简介:中古时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佛教的传入、风行乃至鼎盛时期。随着汉译佛经的大量产生,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当时典范的文学作品中难以见到的口语词及梵语音译词。这些佛经词汇正是中古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译佛经,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其他中土文献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而特殊的价值。

  • 标签: 中古佛经 词语选释 《贤愚经》 《汉语大词典》 经律异相 汉译佛经
  • 简介:斗法是佛经的重要内容,其体现在释迦与魔波旬之间、不同教派之间乃至菩萨之间的争竞.这一结构遂为中国本土之小说所采用,却演变为儒释道相互的较比高低.其文化根源则在于现实生活中三教之间的那种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尖锐矛盾.但在宋暨其后,该类作品主题被表现作家主观情感的创作动机所置换,这一本质转变,首先是三教合流思潮在宋元明清的定型致使此类小说寻求新的创作依托,而情本位观念的弥漫则为这一转变奠定了实质的内核.

  • 标签: 佛经斗法故事 古代 小说创作 文化根源 情本位 佛经文学
  • 简介:摘要佛经翻译在文献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综合介绍了佛经翻译的历史,佛经翻译的主要贡献者,佛经翻译的重要场所译场,以及佛经翻译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 标签: 佛经翻译 玄奘 译场 文质之争
  • 简介:举几个连在一起的例子,说明鸠摩罗什译经中的失误。这几个例子是:"是人相行不","菩萨云何为坏诸相","不取无相"。

  • 标签: 鸠摩罗什 译经 失误
  • 简介:以为主要分析材料,为补充材料,从当时佛经翻译中出现的汉字词和固有词,直译和意译,翻译技巧的使用状况和朝鲜语语序排列的特点,分析15世纪朝鲜人的翻译思想、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

  • 标签: 15世纪 佛经 翻译 朝鲜语
  • 简介: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佛是一个由音译发展而来的意译词汇。佛、塔、禅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词语都是由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单音节词回归。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是中古文言书面语而非白话书面语,也不是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

  • 标签: 梵文 汉译佛经 中古汉语 文言 白话
  • 简介:佛经翻译开创了中国翻译实践的第一次高潮,这个时期的译者提出了诸多含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译学概念,比如"文质"、"语趣"、"义理"。其中,文质说是一组核心概念,贯穿佛经翻译的始终,文派与质派就翻译风格和翻译方法展开了一场漫长的论战。合理科学地认识这对概念,对于了解佛经翻译史、了解中国传统译论都是大有裨益的。文章首先探讨了文派质派译论的来源,然后详细分析两派思想在佛经翻译的不同时期如何由文质之争走向文质之和,最后分析这种转变背后的促成因素。

  • 标签: 佛经翻译
  • 简介:神通力是佛教传教的重要手段,早期佛经故事主要描述的是"六神通",随着佛教不断发展,经典不断被创造,对神通的想象更加奇幻多姿,出现变形幻化术、呼风唤雨等神通力。大乘佛教徒在禅定冥思中把神通想象发展到极致,出现菩萨不思议神通。佛经中关于神通力的想象夸张奇幻、神异诡谲、超凡脱俗,富于神话思维的特点,形成叙事神异、奇特的异域风格。

  • 标签: 神通观 佛经故事 六神通 斗法主题
  • 简介: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对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的连用情况、"说"的用法进行了语法分类和语法分析,特别是对介词"向"、"为"引进受事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说"这一当时新出现的用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语言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口语往往先于书面语发生改变.

  • 标签: 汉译佛经 “说” 连用 用法研究
  • 简介:汉译佛典对中土文化影响很大,遍及于诗词、歌赋、戏曲、文论、小说诸多方面。早期的六朝小说中已经常常可以到佛经故事的影子。该文列举了六朝小说受到佛典影响的一些例子,从其对汉译佛典故事的引用,对汉译佛典语言的借用,对汉译佛典情节的化用几个方面加以证实,目的在于说明佛典影响六朝小说的确乎存在。该文所得出的结论是:六朝小说多有借用改造佛典故事的情况,但在改造的过程中有使其本土化的倾向。在佛教典籍流传过程中,本土的佛教著述也颇为丰赡,它们与西土的佛典一起共同作用于六朝文化。此外,佛教经典对于道教典籍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 标签: 汉译佛典 六朝小说 佛教
  • 简介:摘要吐蕃时期是藏族佛教发展和佛经翻译的重要时期。佛经翻译在整个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佛经的翻译主要靠译师们来完成。除了藏族本土的译师之外,外来僧人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翻译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要讨论了吐蕃时期外来僧人对佛经翻译方面的贡献。

  • 标签:
  • 简介:从20世纪以来,日本佛教学者对汉译佛经的概貌、译者、疑伪经等作了翔实的考证研究,其中不乏对东汉译经的考辨;荷兰著名汉学家许理和(ErichZürch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东汉译经的语言面貌,论述了东汉汉译佛经不同阶段的翻译术语和风格,并提供了考订后的东汉译经篇目。

  • 标签: 东汉佛经 考辨 日本学者 许理和
  • 简介: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见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佛是一个由音译发展而来的意译词汇.佛、塔、禅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词语都是由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单音节词回归.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是中古文言书面语而非白话书面语,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也不是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根本就不是一种语言.

  • 标签: 梵文 汉译佛经 中古汉语 文言 白话
  • 简介:阐释了佛经这种特殊语料的价值,它的出现促进了古白话书面语的产生,为本土文学提供了营养,促进了汉地其他文体的衍生和发展,其确切的成书年代有助于断代研究。译经语言是语言接触的重要体现,因而也对汉语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出佛经文献对汉语的贡献主要包括对词汇、词义系统的充实,对词类中成员的扩充、影响以及对语法结构的丰富和扩展。

  • 标签: 汉译佛经 语料 价值 影响 汉语
  • 简介:摘要本文是一篇关于佛经的翻译报告。翻译经文《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选择佛经的英译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同时也会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论述在该经的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 标签: 翻译报告 佛经翻译 《心经》
  • 简介:摘要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其历史与人类的起源发展一样悠久。在中西翻译史上,宗教文本的翻译占有重要的地位。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的开端,圣经翻译则给西方翻译理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也都是古代的主要翻译活动,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对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理论进行了简要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在理论上都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和演变。

  • 标签: 佛经翻译 圣经翻译 直译 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