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法律和政治或许法律哲学可以被理解为政治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关联.法律体系是政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奇怪的是政治学的研究者们竟始终对它的实施不感兴趣.法律、法律适用、法律构成、立法机关、法院、司法判决、法律推理、法治,如此等等,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立法机关和法院是政治机构,法治是政治理念,司法判决和法律推理是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展示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技能.的确,它们都不是政治学的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主题.政治学研究者的兴趣点,在于像政党这样的非法律的组织,像自由与繁荣这样的非法律的理想,像选举和游说这样的非法律的实践活动,还包括像权力和战争这样的非法律现象.然而,法律学者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政治学的研究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非常丰富的子集.

  • 标签: 法律哲学 政治哲学 法律机构 法律理念
  • 简介:哲学演进的历史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哲学范式转换和革命的过程。信息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提供了全新的事物存在与演化的世界图景,是当今信忠时代的哲学范式。信患哲学是人类哲学形态和哲学范式的全新革命,信忠哲学范武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是一个不断调适和完善的过程。

  • 标签: 范武 信息哲学
  • 简介: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理论的一些重要论争涉及"平等的主体",即"谁与谁之间的平等"。针对"谁与谁之间的平等"这一问题,通常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平等两种回答。前者包括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平等以及全球正义,后者包括性别正义、国际正义、代际正义与种际正义等内容。约翰·罗尔斯的平等观深刻地影响了人们有关平等的主体这一问题的思考,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的主体之争无疑是以罗尔斯的平等观为轴心来展开的。

  • 标签: 平等 全球正义 性别正义 代际正义
  • 简介:作为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政治价值是人们对政治生活本原意义的确定;作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精神生活模式所体现的政治的终极追求.无论是作为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还是作为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都是由一定的意识形态加以阐释和推广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要解决政治生活的本原意义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政治价值和现实政治生活的设计问题而求得自身的发展,并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 标签: 政治价值 意识形态 政治信仰
  • 简介:女权主义批判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正义论同样忽略了占人类一半的女性的正义要求,认为在普遍正义的形式下,以罗尔斯为首的当代正义理论将不平等的性别制度更深地掩藏了起来。通过挑战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女权主义揭示其正义论忽视女性的内涵,解构传统公私领域的二元对立,表达女权主义的正义诉求。

  • 标签: 女权主义 正义 解构
  • 简介:当代中国哲学为自己的哲学观所误导,以为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一门科学。世界观与科学却具有不同的性质与功能。当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以某种宗教为自己的世界观。知人则哲。真正的哲学是思想范式——规范人的精神世界的原始范型。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伴随着理性探索及其后果——对启蒙运动、现代科技及现代性的反思,最终仍要归宿于西方文化的固有思想范式。在历史上,中国哲学始终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哲学逐渐失去了自我。现在,中国现代化指日可待,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世界观。当代中国哲学要重新成为世界哲学的重要成员,产生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唯有继承先哲创立的思想范式。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要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自己的哲学

  • 标签: 哲学 中国哲学 世界观 科学 思想范式
  • 简介:王欣欣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在当代中国,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会通和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西马在对话与融合中形成互补互用的互动关系是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突破口,将会体现出一种创新的哲学精神,给未来的中国哲学和中国社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影响。

  • 标签: 哲学创新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社会科学 西方哲学
  • 简介:凡人意识的确立要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确立宽容意识,这是由世界的多样性、认识的局限性、人性的多面性和市场经济形态决定的.人们不宽容的哲学根源在于:个体认知上的自我中心、个体意志上的自我中心和个人对无限性的寻求.明白了造成不宽容的原因和确立宽容意识的必要性,当代人可以自觉地确立宽容意识.

  • 标签: 宽容意识 世界多样性 认识的局限性 人性的多面性 市场经济
  • 简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看,哲学的本性是什么?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马克思的这段名言明确地告诉我们,哲学的本性就是其批判性,即永远不满足于既定现实而将其推向前进的革命性。

  • 标签: 哲学的本性 当代中国哲学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
  • 简介:官本位是集权文化的鲜明印记。在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文明中,通过等级森严、复杂严密的制度安排与体制规范,以官为本,以权为纲,以仕途为出路的思想意识逐步强化,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认同,纵深渗透至社会各个角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流传至今的俚语俗谚便是这种思想的鲜活体现。

  • 标签: 官本位 政治哲学 政治文明 思想意识 制度安排 价值认同
  • 简介:四本在当代有代表性的哲学原理著作,孙正聿《哲学通论》、叶秀山《哲学要义》、张世英《哲学导论》、余敦康《哲学原理》,显出了从政治哲学原理向学术型哲学原理的转折,四本著作所依据的哲学资源(叶的西方哲学,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加西方哲学.张的西方当代哲学加中国传统哲学,余的中国哲学加西方哲学加印度哲学)显出的转型方式和四本著作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既反映了中国当代哲学原理演进的基本路径,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值得哲学原理学界的思考。

  • 标签: 哲学原理演进 孙正聿 叶秀山 张世英 余敦康 体系性
  • 简介:本期主题涉及宪法哲学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宪法学追求科学品格的展开,宪法学的研究方向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宪法哲学就是其中的命题之一。不过,尽管有学者提出了宪法哲学的命题,并已有相关研究,但是依然问题重重。本期编发的五篇文章主要围绕宪法哲学成立的可能性、宪法哲学的命题、英美宪法哲学和传统中国哲学思想对宪法知识的影响等展开论述。关于宪法哲学成立的可能性,前四篇论文承认了宪法哲学成立的正当性,但是角度各不相同,观点各异。关于宪法哲学的命题,有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宪法哲学的命题,有的认为基督伦理和自然法理论是宪法哲学的精神资源,有的则认为宪法哲学包含宪法的政治哲学和认识论哲学。至于传统中国哲学思想对西方宪法知识的影响,虽然已有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如何深入到具体的个案,最后一篇论文作了一点探索。其实,宪法知识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与其说是哲学问题,不如说是文化问题。希望本组论文能够引起学界的广泛探讨.

  • 标签: 宪法哲学 当代中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法律观 人本 笔谈
  • 简介:我同意“科学是现代社会的中轴和现代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它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人生,塑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的判断,不过要把“进步”二字改为“演化”,因为进步二字似乎表达的是科学对于社会的影响只有正面的价值。这是不够的,事实上,科学演化对于社会的影响,不只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后果。科学演化至今,已经与技术、资本、权力结合得非常紧密,成为当代社会的座架,这倒是不争的事实。

  • 标签: 当代哲学 实践维度 现代社会进步 精神功能 现代思想 思想领域
  • 简介:在20世纪文化思想的震荡转型中,空间的理论研究突破了线性的时间束缚,以令人瞩目的方式成为当代学术思想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题域,人们将其称为"空间转向"。空间转向作为当代文化思想范式的转型,是提问方式、思维方式、言说方式和解释方式的转换变革。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人类的空间理论反思大致可描述为:以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空间认识论;以实践论哲学为基础的空间生产论;以后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空间权力论。实践论视域中的空间辩证思考,既吸纳了空间认识论的研究成果,又克服了其局限与不足,并为空间权力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

  • 标签: 实践哲学 空间转向 空间理论
  • 简介:在法律哲学中,拉兹为法律理论引入了权威概念并推进了对权威一般理论的研究。权威理论在当代英美法哲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这个理论的提出引发了法律哲学的实践转向,近代以来的分析法理学也可以在权威理论的框架下得到重述。实践转向伴随着哲学上实践理论的复兴,而且也对实践理性哲学本身做出了贡献。拉兹提出权威命题是为了论证其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的来源命题,以与科尔曼的安置命题和德沃金的融贯命题相竞争。

  • 标签: 权威 理由 法律实证主义
  • 简介: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凸显马克思实践哲学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确立出发,梳理了马克思扬弃传统实践观,建立科学实践范畴的理论发展过程,阐释了马克思实践哲学所具有的世俗性、批判性、历史性的理论特点。任何理论的价值都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当代价值,能够更好地以理论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 标签: 马克思实践哲学 当代审视 以人为本
  • 简介:当代哲学主题日益呈现出民主化、生活化、实践化和碎片化的特征,这标志着当代西方哲学范式的转换。具体而言,当代哲学不再执着于终极性、整合性的形而上学思想,而是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从近代意识哲学当代语言哲学范式转换,这意味着方法论的革命;理性精神不再停留或满足于逻辑推理的抽象层面,而是强调程序理性的重要性;以生命伦理学、政治哲学为代表的实践哲学兴起,成为当代哲学担当时代使命的集中体现。抛开学院化的逻辑一历史线索,仅着眼于与重大现实密切相关的领域来讨论当代西方哲学,它们应当包括科技革命与人性的冲突、合理社会制度的设计与难题、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等前沿问题。

  • 标签: 当代西方哲学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平等正义 现代性
  • 简介:传统冲突法建立在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学说基础之上,其哲学基础是19世纪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冲突法理论不考虑各国法律背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实现了冲突法的非政治性。随着冷战的结束,新自由主义复兴。中国国际私法在近年来无论在理论还是在立法上长期受自由主义范式影响,尤其是在2010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扩张和惯常居所原则的扩大化为标志,绝对的自由主义范式主导了立法思维。中国国际私法必须破除绝对自由主义范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并结合当代中国冲突法实践,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冲突法新道路。

  • 标签: 法律冲突 国际私法 自由主义 政治哲学
  • 简介:一短篇论文里欲涵盖中国法律与政治哲学整个领域,势不可能.作者因而只自限于三个基本问题:(1)政治权力之基础;(2)法律与伦理之关系;(3)人类社会之终极理想及其实现之历史过程.甲政治权力之基础依据中土最古老之文献《书经》①之记载,一切政治权力之来源有三:天命、人民之善意与统治者之德行.

  • 标签: 中国法律 政治哲学 政治权力 《书经》 终极理想 人类社会
  • 简介:综观历史,关于正义的观念皓若瀚海。罗尔斯有感于对正义理解的纷繁,提出了正义的“概念”和“观念”之分。然而,当罗氏以“权利”作为正义的底色时,他的正义“概念”实际上落入了他所定义的正义的“观念”之窠臼。鉴于此,通过对正义与社会秩序以及人的自我实现之间的关系的揭示,本文试图给出一个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正义”,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结束正义的概念纷争。

  • 标签: 正义 社会秩序 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