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底层土壤有机碳库占土壤总碳库的50%以上,但其控制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酶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杉木林表层(0~10cm)底层(40—60cm)土壤微生物生长对策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对于表层土壤,底层土壤的易利用碳含量更高,表层土壤微生物更趋向于K对策,而底层土壤微生物则更趋向于r对策.

  • 标签: 杉木林 有机碳分解 土壤微生物 生长对策 土壤易利用碳
  • 简介:本文以新疆巴里坤盐湖周边硫酸钠型盐渍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异位培养的方法,使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研究了不同覆盐量(CK、1倍覆盐、2倍覆盐、3倍覆盐4倍覆盐处理)对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其峰值表现出随覆盐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倍覆盐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出现时间(15:00)比其他处理(17:00)有所提前;凌晨0:00—6:00,部分土壤呼吸速率呈现负值。(2)覆盐后土壤CO2日排放量随时间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气温变化一致;培养期间土壤CO2日均排放量表现出随覆盐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倍覆盐处理下土壤CO2日均排放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3)土壤温度敏感系数Q10表现出随覆盐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综上可见,覆盐处理显著影响了盐湖周边盐渍化土壤CO2排放通量、特征土壤温度敏感性,因此,在研究气候变暖对盐渍化土壤呼吸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增温对土壤呼吸的直接影响,也要考虑土壤盐层厚度与土壤温度敏感性的变化。

  • 标签: 土壤呼吸 表层覆盐 巴里坤盐湖
  • 简介: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据IPCC(2007)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增加1.1~6.4℃[1]。由此,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相继开展了大量的增温控制实验,预测各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但是目前野外增温控制实验主要集中在温度受限制的中高纬度地区的草原、农田、冻原森林生态系统[2-3],在30°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野外增温实验很少见[4-6]。

  • 标签: 控制实验 CO2通量 全球平均温度 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变暖 中高纬度
  • 简介:深层土壤有机碳占土壤剖面总有机碳的一半以上.最近发现表层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调控因素并不相同,这对准确评估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午根系、根系分泌物、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生物扰动作用,这些来源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取决于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与表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有机碳一般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位素C/N、平均驻留时间长、矿化速率低高稳定性.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生物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物理保护三种稳定性机制的相对贡献并不清楚.未来应加强环境变化人类干扰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标签: 深层土壤 有机碳来源 有机碳周转 有机碳稳定性 碳动态
  • 简介:选取湘东丘陵4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挖掘土壤剖面并分层采集土壤样品至母质层/母岩,研究深层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数量分布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分析深层土壤DOC的宏观化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含量(2.33~185.26mg·kg^-1)在板岩红壤酸性紫色土剖面上某些深层土层出现升高现象。DOC/SOC除第四纪红土红壤在浅层表土最高(1.5%)外,其他3种土壤均在60~80cm深层土层达到最高峰值(1.0%~2.5%)。SOC数量是控制不同母质土壤DOC数量的重要因素。但光谱分析显示,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DOC的宏观化学组成、结构趋于复杂,化学稳定性升高。尽管一些深层土层中DOC/SOC升高,但其DOC化学结构更为复杂,评价深层土壤SOCDOC稳定性还应考虑其化学结构特性。

  • 标签: 深层土壤层次 土壤碳化学稳定性 紫外-可见光谱 土壤发生层 土壤剖面
  • 简介:对洪河湿地主要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特征、土壤性质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沼泽-沼泽化草甸-湿草甸-灌丛草甸-岛状林的序列,物种丰富度呈逐渐增加的变化格局,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格局,优势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格局;而土壤性质特征则呈不规则变化格局。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性质之间只有均匀度与速效氮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其他均无显著相关。这说明在洪河湿地,土壤性质不是决定上述序列的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而土壤速效氮含量是影响物种均匀度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其他物种多样性特征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物种多样性 表层土壤 植被类型 湿地 洪河自然保护区
  • 简介:常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多是解决一个点上的问题,只能利用间隔较大的多点测量对速度界面进行划分,不能准确确定表层的岩性界面结构,对岩性的分析也存在多解性。地质雷达(GPR)探测是利用不同界面的电性差异识别岩性变化的特征,能快速、准确地查明表层结构确定岩性,从而提供合理的野外地震采集参数。目前,该项技术正在我国东部地区推广应用。

  • 标签: 表层结构调查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 GPR技术 岩性 地震勘探
  • 简介:2009年4~5月,对北部湾北部滨海湿地水体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水体中营养盐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滨海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表层沉积物的污染状况。研究区水体中的溶解无机氮(dissolvedinorganicnitrogen,DIN)、活性磷酸盐PO43--P化学需氧量(CODMn)平均含量分别为(211.84±37.44)μg/L、(11.01±12.11)μg/L(0.92±0.32)mg/L;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3±355)μg/g、(232.28±157.34)μg/g(0.45±0.46)%。北部湾北部滨海湿地水体中的DIN含量PO43--P含量在茅尾海廉州湾东部西场海区都很高,且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大规模的海水养殖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区水体中CODMn含量空间分布呈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研究区铁山港顶部、南流江口、大风江口、钦江茅岭江口较细的表层沉积物中的TN、TPTOC含量较高。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TOC/TN值分布表明,钦江口、钦州港区、防城港、企沙港区珍珠湾东北部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受到了强烈的陆源影响。根据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除了钦州湾顶部的龙门港区、大风江口中部铁山港顶部西北角一小部分区域的表层沉积物中的TOC、TNTP含量分别略高于1%、550μg/g600μg/g,已被明显污染,而处于最低级别或严重危害级别,会对部分底栖生物产生影响外,其他绝大部分区域都属安全级别,为清洁或部分已被轻微污染。

  • 标签: 海水营养盐 营养元素 水体 沉积物 滨海湿地 北部湾北部
  • 简介:表层是海洋环境与大气对流层之间的一层生物膜,具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微生物组成。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培养流式细胞计数方法,比较了微表层表层(0.50米深)的细菌丰度,并对筛选的53株菌进行了测序,分析了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结构。此外,直接从微表层相应次表层海水中提取DNA,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分析了总细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海洋微表层存在一个特殊的生态群,其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不同于其相应次水层。本研究采用生态学分子技术全面阐述了中国北黄海微表层海水中的漂浮细菌群落结构。

  • 标签: 微表层 细菌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简介:利用2000~2008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QuikSCAT风场资料,反演了全球的海表的地转流Ekman流,将两者合成后生成了0.5°×0.5°的逐周全球表层流产品。在计算Ekman流的时候,引入了权重函数,改进了Lagerloef方法中Ekman流在25°S25°N上的不连续问题。分析表明:卫星资料反演的流产品能够反映出海表流场的特征,将其分别于TAO观测SGUD流产品进行定量化的比较显示,所得流产品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可信度,说明改进的方法是有效的。

  • 标签: 卫星高度计资料 QuikSCAT风场 表层地转流 Ekman流
  • 简介:摘要:在役钢轨浅表层伤损包括擦伤及掉块、鱼鳞纹及掉块、硌伤、隐伤、磨耗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伤损危害程度不同,实现在役钢轨浅表层伤损的类型识别定量评估,对地铁钢轨养护维修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浅表层伤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多技术手段融合分析、数据同步精确对齐对于尚未成熟应用技术的工程化。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探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在役钢轨 浅表层伤损检测 快速检测技术
  • 简介:为了画出污染上升水平的轮廓,近来利用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这些方法中的一种以测量人为铁磁矿物的富集为基础。近来将这种方法用于已污染未受污染两种地区的填图。为了确定这种方法的有用性,需要比较详细地研究描述磁性矿物物理形状的磁性参数重金属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本次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冲积土壤的磁性特征。

  • 标签: 磁性 冲积土壤 重金属
  • 简介:精准农业耕作中,需要预防化肥、农药对地质环境的污染。水在污染物的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前十年的研究说明,当水渗过地表分配层到达地下2.5cm后,土壤的其它结构特征对水的平面垂直移动产生影响。

  • 标签: GPR EMI 土壤 结构特征 移动
  • 简介:摘要: 本文选择就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估污染防治对策这一论点进行分析研究,为了确保分析研究的全面性,设计如下研究框架。首先,阐述土壤重金属的定义,增加对土壤重金属理论内涵了解,为后文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其次,阐述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利于更加高效落实此项工作,保障风险评估科学性以及结果的精准性。最后,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估污染防治对策,力求为相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确保此项工作更加高效落实。

  • 标签: 土壤重金属 环境风险 评估 污染 防治对策
  • 简介:利用1991-2007年建瓯国家基准气候站0-320cm逐月平均地温、气温、降水、总辐射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气候倾向率、相关系数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近17年闽北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7年闽北0-320cm层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倾向率为(0.42~0.66℃)/10a;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地温增幅更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最高地温和最低地温出现的时间往后延。

  • 标签: 建瓯 深层地温 变化特征
  • 简介:研究了山仔水库夏、冬季表层沉积物内源氮负荷,并应用柱状样模拟法对氮释放速率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该水库表层沉积物总氮含量范围840.00~3108.71μg·g^-1,其中氨氮占总氮含量7.267%-11.21%。同一季节,总氮含量空间分布规律是随进口、库心、大坝逐渐增加.柱状样模拟实验得到夏、冬季氮释放速率分别为90.31-128.37mg·(m^2·d)^-172.52~93.79mg·(m^2·d)^-1,释放速率与总氮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山仔水库表层沉积物存在较大的内源氮释放能力且在夏季内源氮更易释放,为水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可能引起并促进水华的持续。因此,采取措施适宜方法控制内源氮释放非常重要。

  • 标签: 沉积物 氮负荷 释放速率 富营养化 山仔水库
  • 简介:摘要: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承受气候、交通荷载等的影响,其施工质量对公路路用性能营运效果影响较大。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然后以具体工程为例,对该工程中的原材料选择、拌和、摊铺及碾压等施工过程及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路面抗滑表层除具备普通公路所必须具有的抗裂、抗高温、抗车辙等基本性能外,还具有较好的抗滑性能。通过配合比设计的优化及对施工过程及质量的控制,可确保高速公路路面抗滑性能的提升。

  • 标签: 高速公路  抗滑表层  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