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19岁。既往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皮试阳性史。因出现心悸、多汗、易饥饿和体重减轻症状,于2005年6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给予丙硫氧嘧啶(PTU)150mg-200mg/d,酒石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25mg/d,口服。2006年4月28日患者出现感冒症状并伴有发热(T38.5℃)。双上肢可见暗红色、大小不等的出血性皮疹,部分融合成片。4d后皮疹消退,但开始出现咳痰,偶有痰中带血丝。于2006年5月8日收住院。查体:甲状腺Ⅱ度肿大,可扪及震颤,闻及血管杂音。突眼度左19mm,右18mm。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 标签: 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丙硫氧嘧啶 皮试阳性 小血管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酒石酸美托洛尔
  • 简介:1例20岁女性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口服丙硫氧嘧啶(PTU)100mg/d,2年后出现痰中带血伴眼红,诊断为PTU相关性血管炎。停用PTU,予泼尼松20mg/d口服,症状好转。20d后,泼尼松减量至5mg/d,咯血再发,伴左耳廓红肿。实验室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5.78pmol/L,游离甲状腺素2.69pmol/L,促甲状腺素0.007mU/L;抗核抗体1∶320(+),斑点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质抗体(ANCA)(+),髓过氧化物酶(MPO)79.3RU/ml,蛋白酶3(PR3)2.2RU/ml。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影。诊断:PTU致ANCA相关性血管炎;甲亢。予甲泼尼龙40mg/d静脉滴注,甲巯咪唑5mg/d口服。1周后,患者咯血、耳廓红肿消退,改为口服泼尼松。1年后,患者自行停用泼尼松。5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咯血。实验室检查:核周型ANCA(+),MPO72.0RU/ml,PR32.0RU/ml。考虑ANCA相关性血管炎复发,停用甲巯咪唑,予甲泼尼龙40mg/d静脉滴注。1周后患者咯血明显缓解。改为口服泼尼松。5个月后,患者右耳廓出现红色斑丘疹,复查MPO为112.0RU/ml,]加用甲氨蝶呤(10mg,1次/周)口服。6个月后,红色斑丘疹消退,MPO降至78.0RU/ml,停用甲氨蝶呤。

  • 标签: 丙硫氧嘧啶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
  • 简介:血管炎是一类可引起血管非特异性炎症和坏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按血管受累的大小分类,包括了小血管炎、中等血管炎及大血管炎。抗中性粒细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属于小血管炎的范畴,主要包含了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和嗜酸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它们可累及全身不同脏器,活动期异常凶险,治疗不及时可致高死亡率。本文简要综述AAV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标签: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 环磷酰胺 利妥昔单抗
  • 简介:1例20岁女性为乌发自行服用何首乌粉15g/d。2周后,患者出现纳差及乏力;3周后出现尿色加深,肝功能检查示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78U/L,丙氨酸转氨酶(ALT)1121U/L,总胆红素(TBil)100.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T)77.4μmol/L。服用何首乌粉第42天,实验室检查:AST472U/L,ALT755U/L,TBil102.9μmol/L,DBil76.7μmol/L;白细胞计数3.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27×10~9/L。考虑药物引起肝损害和中性粒细胞缺乏可能性大。停用何首乌,给予保肝、退黄等综合治疗。治疗10d后实验室检查:ALT62U/L,AST73U/L,DBil20.5μmol/L,TBil30.2μmol/L;白细胞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60×10~9/L。

  • 标签: 何首乌 肝功能不全 中性粒细胞减少
  • 简介:1例出生19d女性新生儿因临床败血症给予美罗培南26mg静脉滴注,1次/8h.用药前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为1.0×109/L.用药第3天,患儿NEUT为1.0×10^9/L;第4天,为加强抗感染治疗将美罗培南剂量加至52mg,1次/8h;第8天,患儿NEUT为0.9×109/L;第16天,患儿NEUT降至0.3×10^9/L.第20天,患儿感染被控制,停用美罗培南.停药后3d复查,患儿NEUT为3.3×10^9/L.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减少 婴儿 新生 美罗培南
  • 简介:万古霉素属于糖肽类大分子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细菌RNA的合成。本品适应证为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灼伤、手术创伤等浅表性继发感染、肺炎、肺脓肿、脓胸、腹膜炎、脑膜炎。

  • 标签: 万古霉素 白细胞减少 不良反应 药学监护
  • 简介:目的了解利妥昔单抗导致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LON)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2年12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1.5×10^9/L为判定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标准。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66例,男性94例,女性72例;年龄16-90岁,平均年龄(63±11)岁;B细胞淋巴瘤15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6例,视神经脊髓炎2例;利妥昔单抗疗程为2-16个,中位疗程5个。1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AnnArbor分期为Ⅰ、Ⅱ、Ⅲ、Ⅳ期者分别为37、30、22和66例;骨髓受累者27例。166例患者中19例(11.4%)发生20例次LON,其中10例(6.0%)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级6例,4级4例);末次应用利妥昔单抗至发生LON的中位数时间为56d(22-105d);最低NEUT的中位数为0.95×10^9/L[(0.05-1.47)×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期间3例患者(均为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出现并发症(肺炎/菌血症、带状疱疹、发热各1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及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后恢复。出现LON后5例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4级4例,3级1例)接受了GCSF治疗,14例未行特殊干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6d(5-42d)。没有发现LON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瘤分期、骨髓是否受累有关,但停药6个月时LON患者的IgM水平和B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无LON患者(均P<0.001)。结论我院利妥昔单抗致LON发生率为11.4%。利妥昔单抗所致2-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呈自限性,预后良好;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并发感染,使用GCSF治疗有效。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减少 利妥昔单抗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质抗体(ANCA)及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Anti-GBM)阳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肾炎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ANCA和Anti-GBM的检测,根据ANCA和Anti-GBM检测结果将64例患者分为A组(ANCA和Anti-GBM均为阳性)18例和B组(ANCA阴性,Anti-GBM阳性)4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预后以及ANCA和Anti-GBM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表现以及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球性硬化明显高于B组(P<0.01),但两组其他肾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3年后的人存活率和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预后均较差。结论ANCA和Anti-GBM同为阳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较Anti-GBM单阳性患者严重,且两组的预后效果均较差。

  • 标签: 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 抗体 抗肾小球基底膜 肾炎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和在狼疮伴新月体肾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132例SLE患者,其中59例为SLE稳定期、73例为SLE活动期患者的ANCA和SLE活动期相关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AnuA和His,分析ANCA与SLE活动期相关自身抗体和狼疮疾病活动指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ANCA阳性的SLE患者伴新月体肾炎的发病率。结果ANCA在SLE活动期的阳性率为30.1%,且均为PANCA,并显著高于SLE稳定期(P〈0.05)。ANCA在SLE活动期阳性率与SLE活动期相关自身抗体dsDNA、AnuA和His的阳性率呈成正相关。ANCA阳性患者中的SLE活动指数(SLEDAI)与ANCA阴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NCA阳性的29例SLE患者中,病理切片显示有17例伴新月体肾炎(58.6%),103例ANCA阴性患者中,伴新月体肾炎20例(19.4%),ANCA阳性组中伴新月体肾炎发病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ANCA对判断狼疮活动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诊断SLE伴新月体肾炎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新月体肾炎 狼疮活动期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髓复发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共确诊APL68例,正规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64例达到完全缓解(CR),其中8例发生髓复发,分别对其临床特征,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预后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中枢神经系统(CNS)是APL髓复发主要部位(87.5%),皮肤和双侧内耳道少见,3例同时伴骨髓复发(37.5%);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与APLCR后髓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无论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均表明初诊WBC>10×10^9是髓复发的高危因素(P〈0.001,P=0.005);而性别,初诊血小板计数和APL细胞形态学类型,是否发生维甲酸综合征等均与髓复发无明显相关性.5例患者因未获CR2或CR2后出现骨髓复发死亡(62.5%).平均生存期仅5.8月,明显低于单纯骨髓复发26.3月(P〈0.05).结论初诊高白细胞负荷是APL髓复发的主要高危因素,CNS是APL的主要髓复发部位,APL一旦出现髓复发则预后很差.

  • 标签: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髓外复发 高危因素 预后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 RDW 、中性粒细胞计数、 NLR 、 LDL-C 等指标的变化和意义 。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88 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所选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住院时间在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之间,抽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用促凝管收集 4ml 静脉血进行生化指标检测。 结果: 对照组患者 NEU 、 NLR 、 RDW 、 LDL-C 指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 P < 0.05 ,数据对比有意义。Ⅰ — Ⅱ期和Ⅲ ~Ⅳ 期乳腺癌患者 NEU 、 LDL-C 指标差异不显著, P > 0.05 ,无统计学意义; NLR 、 RDW 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NLR 、 RDW 指标变化与乳腺癌患者病情发展和淋巴结转移具有密切关系,今后研究应进一步扩大乳腺癌患者样本量,为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预后及病情监测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癌 RDW 中性粒细胞计数 NLR LDL-C 指标 变化 意义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肾功能降低的综合征,是对急性肾衰竭的扩展,在肾脏发生生物学、组织学标志物改变即可定义,本病强调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 2019版)中明确了 AKI的检查项目,如肝肾功、 24h尿蛋白定量、腹部超声、肾脏血管超声、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neutrophirgelatinase- associatedlipocalin, NGAL)等, NGAL在机体多个部位表达,主要经由肾脏代谢,正常健康状态下,机体尿、血 NGAL的水平较低,而在肾损伤发生超早期,即可见 NGAL水平的急速上升,本文主要就 NGAL在 AKI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 标签: NGAL AKI 诊断
  • 简介:1例25岁女性患者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给予泼尼松、来氟米特、羟氯喹和碳酸钙维生素D等药物治疗,病情控制良好。因有生育要求,调整治疗方案为口服柳氮磺吡啶1.0g、2次/d及羟氯喹0.2g、2次/d。约2个月后患者出现发热、咽痛,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有脓性渗出物,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WBC)0.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1×109/L。考虑为柳氮磺吡啶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并发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停用柳氮磺吡啶和羟氯喹,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皮下注射,1次/d,连续6d,同时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3周后患者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再次给予羟氯喹和碳酸钙维生素D口服。随访6个月,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稳定。

  • 标签: 柳氮磺胺吡啶 粒细胞缺乏 关节炎 类风湿 扁桃体炎
  • 简介:Graves’病又名弥漫性甲状腺肿并甲亢,是一种内分泌常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免疫、高代谢状态及高甲状腺素的毒性作用等因素,5%-20%的患者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偏低∞。而接受药物的患者特别是ATD更容易出现白细胞减少,严重时可致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吧易继发严重感染、脓毒血症、败血症甚至诱发甲亢危象鼍危及生命。现就Graves’病合并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Graves 粒细胞减少 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弥漫性甲状腺肿 甲亢危象 高代谢状态
  • 简介: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一种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出来的、与人类的G-CSF生物学特性完全相同的大分子蛋白质,选择性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并可增加粒系终末分化细胞功能.1985年日本的KIRINBEER株式会社与美国的AMGEN公司首次共同开发出作为药品的rhG-CSF,我院现有惠尔血、格拉诺赛特、粒生素、瑞白、特尔津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临床应用 刺激因子 因子临床
  • 简介:患者。男性,30岁。主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7天,于2003年7月14日入院。1周前因进食涮羊肉3小时后出现腹痛,并呕吐1次,呕吐物为鲜红色羊肉,此后出现持续性腹胀伴恶心、食欲不振。于两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腹泻,每天7~8次,呈水样便,无脓血,无坐急后重感,无寒战、发热。即往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化学毒物接触史,于两周前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 胃肠炎 腹水
  • 简介:目的:通过STI571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观察其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的疗效,探讨其与各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Tl571400mg?800mg/d,对住院29例患者连续口服1—12个月。结果: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分别口服1—4个月,均为完全缓解.3例加速期分别口服1—2个月,其中2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17例急变期分别口服2—12个月。其中4例达到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1例未缓解。结论:STI571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愦巨期、加速期、急变期都有明显疗效。但加速期、急变期与慢性期相比疗效差,毒副作用多。

  • 标签: STl571 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化疗 临床资料 甲磺酸伊马替尼
  • 简介:1例62岁结肠癌男性患者,接受伊立替康80mg静脉滴注d1、d8化疗.化疗后反复腹泻11d,化疗第13天腹泻加重伴发热,急诊入院.查血常规示WBC0.34×109·L-1,NEUT5.94%,L85.34%,RBC3.84×1012·L-1,Hb114.0g·L-1,PLT33×109·L-1.BUN13.71mmol·L-1,Scr291μmol·L-1.给予头孢匹罗抗感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免疫调节,止泻、护肾、补液等对症治疗,入院第2天出现感染性休克,给予抗休克等治疗.第3天出现深度昏迷,血压难以维持.最终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 标签: 伊立替康 腹泻 粒细胞缺乏 药品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