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青霉烯类和非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后所产生的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02月就诊的98例支气管肺炎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实验组49例,给予亚胺培南治疗。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药物使用评价和强度、用药满意率的情况。结果:用药7天后,两组患者的药物评价和强度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用药满意率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支气管肺炎患者采用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为合理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6-2019年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资料,分析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药物使用强度(AUD)、药物利用指数(DUI)、各科室药物使用率排序、耐药率及与DDDs的相关性,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 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2016~2018年基本稳定,2019年较之前增加60%以上。DDDs在2018年较低,2019年略有增加。AUD基本上逐年减少,但在2019年有所回升。DUI在2.29~3.16。药物使用率较高是内一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ICU)和外五科(神经外科)。耐药率在2016~2018年变化不大,在2019年明显升高。美罗培南耐药率与其DDDs有显著相关性(P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 云浮地区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跨学科合作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全程管理体系的效果。方法 构建管理体系规范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包括组织建设、信息化管理、在线会诊审核系统以及处方点评干预。对规范化管理前后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使用率、处方合理率、医保违规情况以及耐青霉烯类肠杆菌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实行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管理后,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由2.54降至1.63,使用率从2.64%降至1.64%;处方合理性从73.60%上升至91.80%;医保筛查扣费金额减少。然而,耐药菌的检出率仍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跨学科合作与信息化技术已有成效,可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 标签: 碳青霉烯类,跨学科合作,信息化技术
  • 简介:目的:了解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1990—2016年公开发表的关于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ADR的文献159篇,分析引起ADR的药品、患者性别及年龄、原发病、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临床转归等。结果:纳入文献159篇,共430例患者,涉及5种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主,其次为美罗培南;男性254例,女性158例,不详18例,〉60岁者多发;患者原发病主要涉及呼吸系统,其次为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ADR主要发生于患者用药后48~〈120h(156例,占36.28%),其次为24~〈48h(133例,占30.9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神经系统(214例,占49.77%)、消化系统(88例,占20.47%)以及皮肤及其附件(63例,占14.65%);死亡患者5例(占1.16%),余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临床应重视对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监护,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并探讨青霉烯类双联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进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江油市九〇三医院收治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g,静脉滴注,每天3次;研究组给予青霉烯类双联法治疗,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g,以及美罗培南500mg,每天3次。连续治疗15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两组患者细菌的清除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以及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区别;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细菌清除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青霉烯类双联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细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相比较其他的治疗方法更有应用价值,症状改善明显,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双联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 临床效果 肺炎
  • 简介:[摘要 ]目的 : 探讨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状况及耐药机理。方法 : 利用 excel表格对我院 2010~2014年期间综合重症监护室中各种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情况、用药密度、检测菌分离情况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期间,我院综合重症监护室 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用药密度分别为32.7、 30.12、 29.52、 28.55、 27.15,呈逐年下降趋势。 各年度检测率变化较小,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随用药密度的减少变化不大。结论: 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应慎重,注意用药的合理性。

  • 标签: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状况,耐药机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ZA对耐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于2021年1月至6月收集我院CRKP菌株,检测CZA对其CRKP的MIC值并保存;于2021年7月至9月采用WHONET5.6软件对临床感染耐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情况分析;2021年10月至12月CRKP进行mCIM试验和eCIM试验检测青霉烯酶。结果 该院检出分离的 CRKP 菌株的耐药表型为多粘菌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杀星、替加环素敏感,与其它地区分离的 CRKP 菌株的耐药表型有所不同。通过该项研究,明确该院 CRKP 菌株的耐药基因型,希望能有所突破,发现其它耐药机制酶。并掌握 CZA 对产不同耐药酶的 CRKP 的体外抑菌活性,有利于感控和治疗。结论 本实验模型设计严谨、合理、可行。研究组成员由具有丰富临床医院感染控制经验的微生物检验专业副主任技师和主管技师等组成,具有丰富临床和科研经验,熟悉本项目所采取的研究路线、技术和方法,细心认真,并发表了多篇文章。研究技术成熟,结论可靠。

  • 标签: CZA 耐碳青霉烯类 肺炎 克雷伯菌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对耐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RKP)的感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其抗感染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按照药物种类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耐碳氢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耐碳氢霉稀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40例,对患者的药敏结果、药物治疗方案与疗效进行分析与了解。结果:①药敏率最高的药物为磷霉素、阿米卡星、替加环素。②在单一用药中共有13例,占32.50%;联合治疗2种或2种以上的抗菌药物患者共27例,占67.50%。③40例患者中抗感染治疗中,治愈4例,有效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结论:针对耐碳氢霉稀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需要给予联合用药,不断优化给药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耐药性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及用药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6月间的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2020年上半年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共使用1173例次。比阿培南占比64.88%;美罗培南20.5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4.57%;比阿培南和美罗培南使用最多科室的为呼吸内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使用最多的科室为ICU;药物使用适应症主要包含呼吸系统感染、腹腔感染以及脓毒症等。药物不合理使用约为7.67%,主要为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无适应证用药以及用药时间过长等。结论: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还需进一步加强药物合理使用。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 临床用药 用药合理性
  • 简介:目的:分析肠杆菌科菌株对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分离出的25株肠杆菌科菌株,采用改良后的Hodge实验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鉴定,分析其对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肠杆菌科菌株对多粘菌素敏感,真敏感率为100.00%;对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嚷唑敏感率依次为76.40%和68.20%;而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为100.00%;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87.40%;经Hodge检测阳性率为84.00%。结论: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菌株在临床上均表现为多重且高度耐药性。

  • 标签: 肠杆菌科 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 耐药性 敏感率
  • 简介:目的:探讨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其耐药率的相关性,为提高青霉烯类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2012–2016年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消耗金额、使用频度、占全部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占比和4种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并将耐药率与使用频度占比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012–2016年期间,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增长了97.6%,总使用频度增长了111%,使用频度占比提高了41.5%,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与青霉烯类的使用频度占比呈显著正相关(r=0.888,P〈0.05),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与青霉烯类的使用频度占比之间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青霉烯类的使用对部分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变化影响较大,其临床应用需要加强管控。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使用频度 革兰阴性菌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机制以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市(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江市中医院,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分离得到的5000例肠杆菌科细菌开展此次研究,其中有120例美罗培南抑菌环的直径≤20mm,采取抗菌药物试验鉴定确定存在45株CRE,之后实施耐药试验,进行耐药基因筛选,采取PCR法来检测青霉烯酶基因与其阳性产物序列。结果:本研究分析发现,CRE对各类抗菌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西丁类、青霉烯类等)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比P>0.05;PCR法测序发现,存在29株blaIMP阳性菌株,类型均是IMP-4型,存在11株blaKPC阳性菌,类型均是KPC-2型;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存在5株肺炎克雷伯菌Kpn6617(携带2种青霉烯酶基因),其他均显示是阴性。结论:细菌耐药是导致青霉烯酶出现的最主要因素,主要的酶型是IMP-4,因此要根据细菌耐药的特征给予相对应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利用率。

  • 标签: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耐药机制 医院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加环素与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多药耐药菌重症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 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对患者进行替加环素联合用药治疗与采用青霉烯联合用药,进行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在比较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替加环素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免疫球蛋白和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情况更优于青霉烯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 标签: 替加环素 碳青霉烯类 多药耐药菌 重症腹腔感染
  • 简介:目的研究由喹诺酮类和青霉烯类药物诱导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之间的交叉耐药,以及与庆大霉素(CN)、头孢哌酮,舒巴坦(ScD之间的交叉耐药情况。方法用左氧氟沙星(LEV)和亚胺培南(IPM)分别诱导3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1株为标准菌株,2株为野生菌株),使之耐药,通过检测LEV、IPM、CN、SCF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末耐药菌株的MIC进行对比,观察药物问的交叉耐药情况。并通过对2005-2008年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观察上述药物间的交叉耐药情况。结果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32、16、16、32μ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8、8、64μg/ml和8、16、16、32μg/ml;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16、128、64~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8、8、8、64μg/ml;和4、16、8、64μg/ml。结论由LEV、IPM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LEV、IPM、CN、SCF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提示喹诺酮类与青霉烯类药物的滥用都可能导致广泛的细菌交叉耐药。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 抗药性 微生物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菌株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检出情况,了解我院医院感染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Acinetobacterbaumannii,CRAB)的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CRAB,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菌株是否携带OXA-23、TEM、SHV、VEB、CARB、DHA、VIM、IMP、PER、aac(3)-I、aac(6')-Ib、aph(3')-I、armA、sul1和sul2基因。结果:53株医院感染CRAB对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较敏感,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达50%以上,基因检出率依次为:TEM100%,OXA-2396.23%,armA90.57%,aac(6')-Ib22.64%,aac(3)-I26.42%,aph(3')-I73.58%,sul130.19%,sul256.60%,SHV3.77%,VEB、CARB、DHA、IMP、VIM、PER未检出。共14组耐药基因检出与耐药情况完全相同的菌株。结论:我院医院感染CRAB的患者仍可考虑选用复方新诺明和妥布霉素进行治疗。我院定居并繁殖的CRAB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机制可能与TEM酶密切相关,携带OXA-23基因可能是耐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重要因素,检出率低的耐药基因可能在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机制中的作用不大。我院不仅存在科室内部的交叉感染,而且存在科室之间的交叉感染,应加大力度做好感染控制工作。

  • 标签: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 耐药基因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随着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导致全球医疗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出现,导致患者的死亡率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医疗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式,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众多治疗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方案之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属于混合制剂之一,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属于非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之一,尤其对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抑制效果理想。本文就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研究进展如下阐述。

  • 标签: 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研究进展
  • 简介:青霉素皮内敏感试验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操作技术。其准确性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本文论述青霉素超敏反应、皮内敏感试验影响因素,提出应尽快使用标准青霉素抗原皮试剂。

  • 标签: 青霉素 皮内敏感试验 超敏反应 影响因素 合理用药
  • 简介:本文从非交叉过敏反应,皮试结果假阴性与假阳性,与现行行政法规的矛盾三方面论述了不应以青霉素皮试结果取代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皮试反应。强调应以临床治疗所用本品制备皮试液,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和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的机会。建议尽快应用青霉素标准抗原决定簇制备皮试液。

  • 标签: 青霉素 过敏反应 皮试液 药物敏感试验 Β-内酰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