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2012年14例头颈部ELG的临床资料,分别从研究对象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13个月,其中1例经肿块切除术,术后5个月复发;1例经药物治疗,治疗后4个月复发。其余12例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情进展或复发。结论ELG常表现为一种无痛的软组织病变,好发于男性,多见于中青年人,好发部位为腮腺区、颈部等。主要依靠病理确诊,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结合适当剂量的放疗。

  • 标签: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头颈部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危象发生的相关因素,以便总结经验,提高游离皮瓣移植的成功率。方法:2006-2015年共制备273例游离皮瓣.其中259例成功.14例发生皮瓣危象。对发生皮瓣危象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连续性校正旷检验,同时统计14例皮瓣危象患者在发生皮瓣危象6h内积极抢救的成功率。结果:游离皮瓣危象与患者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常年饮酒所导致的酒精戒断症状.以及超重(即BMI数值〉25)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显著相关(P〈0.01)。皮瓣危象时间超过72h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33.3%。结论:局部或全身感染是皮瓣危象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BMI过高、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发生酒精截断症状与皮瓣危象无关。皮瓣危象发生时间越晚,皮瓣的抢救成功率越低。一旦发生皮瓣危象.即使超过72h.及早探查、纠正危象原因.也能取得一定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游离皮瓣 手术探查 皮瓣危象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资料回顾分析确定14年间累计资料中眶、鼻、耳骨整合种植体的生存率,用以推荐关于此类面部缺损修复治疗的指导原则。材料和方法1978到2001年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UCLA)颌面外科诊所和希望之城医学中心(cityofHopeMedicalCenters)就诊的所有接受以种植体固位方式修复耳、鼻或眶缺损的病人。从病历资料中获得数据,(1)确定所有暴露种植体存活的百分率;(2)用生存时间表(1ifetable)分析不同时间间隔的累积生存率。结果72个病人共207个种植体,其中182个暴露种植体。35个种植体骨整合失败,暴露种植体的生存率是80%,其中耳种植体生存率最高(95%),眶种植体最低(53%)。生存时间表分析显示6年累积生存率,耳种植体为92%,鼻部梨状嵴部位为87%。眶种植体的生存率呈稳定的下降趋势,在66个月降至59%。结论通过仔细的术前外科和X线片检查设计,耳和鼻梨状嵴部位的种植体可以获得较高的生存率,在眶周的种植体,特别是放疗的部位缺乏较好的长期生存率。

  • 标签: 面部缺损 种植体 修复 UCLA 存活率 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
  • 简介:中华口腔医学会将于2012年9月13—16日在西安市召开“中华口腔医学会第14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为了促进参会的优秀论文尽快发表,《中华口腔医学杂一-i-∥-瓠,-寸t—u小市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出版增刊1期,增刊编人年终总索引,并被Medline收录,在会议期间增刊正式出版。增刊发表的论文均按照《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稿约规定,实行同行审稿为基础的三审制(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

  • 标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会 会议 学术 新闻出版局 MEDLINE
  • 简介:长期以来.中国的口腔医学专业与欧美的牙科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体制及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以培养口腔门诊通科医生和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为主.整个教学体系倾向于临床医学的一个专科.后者以培养具备基本医学知识的牙科从业者为目标.教学范围涵盖了牙科医生(dentist)、牙科技师fdentaltechnician)、牙科手术助理(dentalsurgeryassistant)、洁牙员(dentalhygienist)等。

  • 标签: 教学方法 口腔医学教育 教育理念 牙科医生 改革 口腔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