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预测指标,为临床筛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测量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APDI值、ODI值、KIX值。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KIX的平均值在1.2以下。早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KIX值均值为1.51,治疗后KIX值均值减小为1.36。早期治疗失败的患者KIX值均值为1.81,治疗后为1.83。各组间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KIX指标临界值为1.5,可作为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的初步筛选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头影测量 APDI ODI
  • 简介:目的:挽救性手术是复发口腔口咽癌一种有可能根治的治疗方法。肿瘤复发灶切除后巨大缺损的修复重建是治疗的难点,本研究对局部晚期复发口腔口咽癌行挽救性手术切除及延长下斜方肌皮瓣修复,并评估其近期疗效。方法: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3例局部晚期复发口腔口咽癌患者,男17例,女6例,行挽救性手术切除肿瘤并以延长下斜方肌皮瓣修复缺损。19例口腔癌,4例口咽癌;复发癌临床分期为3例rCSIII期,20例rCSIV期;在首次治疗方面,15例行手术治疗,4例放疗,4例手术后辅以放疗;之后的再次治疗方面,11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10例进行根治性放疗,2例行手术治疗辅以术后放疗。所有患者均无远处转移。其中21例患者行肿瘤复发灶的广泛切除,2例患者进行颅颌面切除。肿瘤切除术后缺损采用延长下斜方肌皮瓣修复,皮岛大小6cm×7cm~10cm×22cm,9例患者采用折叠延长下斜方肌皮瓣修复颌面洞穿性缺损。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现远端皮瓣局部坏死、供区切口裂开及口内外瘘道各1例。4例患者(17.4%)术后可正常进食固体食物,11例患者(47.8%)可进食软食,4例患者(17.4%)可进食流质食物,4例患者(17.4%)需留置经鼻胃管,鼻饲流质饮食。9例患者(39.2%)术后发音正常,8例患者(34.8%)术后发音尚清楚,3例患者(13.0%)术后语音不清,3例患者(13.0%)术后需永久性气管造瘘。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5.7个月),15例患者(65.2%)无复发生存,2例患者(8.7%)复发生存,6例患者(26.1%)在随访3~18个月时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无复发生存患者的第二次治疗至复发时间为7.40±0.53个月,复发、转移、死亡患者的时间为4.83±0.42个月,两者间差异显著。结论:挽救性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复发口腔口咽癌是一种有效�

  • 标签: 挽救性手术 口腔鳞癌 口咽鳞癌 下斜方肌皮瓣 肿瘤复发
  • 简介:传统的埋入式和非埋入式体分别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提出,并经多中心的调查报道均有满意的成功率,而且在种植体负重后都有相似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吸收(0.5-1.5mm)。近年来,引入了一次手术的埋入式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立即安放愈合基台。一些研究报告了这种种植方式的短期内的良好效果。最后,又提出了将埋入式种植体颈部置入牙槽嵴水平上的方式,来修复后牙缺损。这种方式有利于二期手术以及修复体的制作,并使骨的吸收减少。

  • 标签: 种植体 冠根向位置 埋入式种植体
  • 简介:该文旨在比较舌鳞癌与其他部位口腔癌患者生存率的差别。对1988-2004年间诊断为口腔癌并处于T1-T2NOM0期的患者进行研究,资料来源SEER数据库。时序检验比较舌癌及其他部位口腔癌的总生存率(OS)和病因别生存率(CSS)。结果:6791患者纳入研究,40%为舌癌。患者平均年龄64岁,舌癌患者的5年OS和CSS分别为60.9%和83.5%,其他部位口腔癌患者为64.7%和94.1%。多因素分析显示,OS、CSS与肿瘤T分期、发病部位、患者年龄、性别有关。结论:舌鳞癌较口腔其他部位的鳞癌预后差,更应对之行综合治疗。

  • 标签: 舌鳞癌 癌患者 预后 总生存率 口腔癌 多因素分析
  • 简介: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oralulcer,ROU)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OU患病率居口腔粘膜病之首^[1]。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且老年患者表现出较重的精神负担,甚至有担心口腔癌变的恐惧^[2]。

  • 标签: 肿痛安胶囊 老年人 复发性口腔溃疡
  • 简介:目的:研究长期口服普萘洛尔对血管瘤患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8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血管瘤患儿资料,手术切除者为手术组.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者为普萘洛尔组。于2014年12月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收集患儿体格发育指标,以2组患儿体重、身高、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体质指数、体重/身高、胸围/身高、坐高/身高等10项指标作为评价儿童体格发育标准.将获得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的2组指标数据分别与《中国七岁以下儿童生长参照标准》和WHO儿童正常生长指标进行比较,并以年龄、性别和居住地作为协变量,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2组患儿各项生长指标作协方差分析。结果:118例患儿(普萘洛尔组92例,手术组26例)纳入研究,经统计学分析,10项指标中仅身高和胸围有统计学差异(P=0.038〈0.05,P=0.041〈0.05),普萘洛尔组患儿身高、胸围均值分别较手术组低11.11cm和3.25cm。结论:长期口服普萘洛尔可能延缓血管瘤患儿的身高和胸围发育。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体格发育
  • 简介:目的探讨CFC方案时辰化疗治疗颌面部鳞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5例颌面部鳞癌患者,采用CFC方案时辰化疗[卡铂(CBP)、5-氟尿嘧啶(5-Fu)、甲酰四氢叶酸钙(CF)],给药时间在16:00至次137:00,观察CFC方案化疗患者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化疗后10~21d手术。结果CFC方案时辰化疗后。完全缓解(CR)为3例,术后病理检查原发癌已查不到癌细胞.部分缓解(PR)为11例,无效(NR)为1例,总有效率(CR+PR)为93.3%:而出现的毒副作用仅为轻度的疲倦、恶心、呕吐,以及WBC与RBC降低。结论CFC方案疗效确切.时辰化疗可明显减少患者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鳞癌 CFC方案 时辰化疗 毒副反应
  • 简介:目的利用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评估危险因素对慢性牙周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并被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的459例患者,应用危险因素评估软件对其危险因素情况进行评估分级,共分为5组(Riskl。Risk5组),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从Risk1组到Risk5组依次递增。对所有患者进行牙周检查和牙周基础治疗,检查的指标为所有天然牙的近中颊、颊正中、远中颊和舌正中4个位点的PD和AL。在治疗后3个月、第1年、第2年、第3年时复诊,检查牙周指标,与基线比较并评价牙周炎症进展情况。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牙周指标与基线相比得知,3个月时炎症明显改善(P〈0.05)。牙周炎症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恶化,并在治疗后第3年时这种影响比较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3年比较各组的PD和AL发现,Riskl和Risk2组与其他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sk5组与其他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因此将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分为低、中、高3个风险等级。结论(1)本研究中危险因素评估软件能够准确、快速地对患者的各个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患者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预后判断,并帮助患者更好的认清危险因素的影响。(2)危险因素在牙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测牙周炎症的预后,其对牙周炎症的影响在治疗后第3年就表现出来,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 标签: 危险因素 慢性牙周炎 Florida探针 预后
  • 简介:体质指数(BMI)与头颈癌结局相关性差异显著。该文旨在评估BMI与诊断或早期成人头颈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纳入研究的样本为加拿大多伦多玛格丽特王子肿瘤中心头颈鳞癌患者,检测指标包括烟草和酒精的使用、病情状态、并发症及BMI指数。

  • 标签: 体质指数 头颈癌 癌患者 BMI指数 预后 肿瘤中心
  • 简介:遵循正确原则的自体牙移植术可获得较高成功率。更好地促进术后移植牙牙周组织的愈合则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就自体牙移植术中牙周组织愈合机制及其预后做一介绍,希望通过对相应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达到促进自体移植牙牙周组织愈合,提高自体牙移植术成功率的目的。

  • 标签: 自体牙移植术 牙周组织 创口愈合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颌面颈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运用多变量统计模型确定严重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预后独立影响因子。方法:对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85例诊断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成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和χ^2检验分析。结果:颈部多间隙感染是预测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子(oddsratio,OR=2.45);并存病(OR=2.10)、非牙源性感染源(OR=1.89)、白细胞总数〉12.0×10^9/L(OR=3.57)、切开引流前C反应蛋白〉150mg/L(OR=2.18)、同时需要外科与全身治疗(OR=4.66)是预测总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多因素预后分析可有效揭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颌面颈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颌面颈部 多间隙感染 老年 多因素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检测舌根鳞癌颈淋巴结的微转移灶,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病理确诊的舌根鳞癌常规病理检测阴性的淋巴结(pN0),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检测微转移灶的存在.分析CK+与术后复发、生存期的关系.结果:50例患者中,CK+和CK-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424%(14/33)和11.8%(2/15)(P<0.05),而其生存期分别为(23.26±542)个月和(35.84±6.10)个月(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有无、病理分化程度均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而临床分期并不能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P>0.5).结论:舌根鳞癌患者颈淋巴结有微转移灶者,预后比无微转移灶者差.

  • 标签: 舌肿瘤 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微转移 预后
  • 简介:2007年3月3日至4月2日,在风景秀丽的峨眉山麓脚下的红珠山宾馆,成都市各医学期刊的编辑们欢聚一堂,四川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6届医学委员会换届暨医药卫生期刊出版专题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本届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的王晴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则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的编辑部主任马章淳担任。

  • 标签: 四川省人民医院 科技期刊编辑 医学期刊 委员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手术治疗影响舌鳞状细胞癌(TScc)患者预后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择1996年1月至2007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首治的.经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单纯手术治疗的TSCC患者共127例。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结果.通过Cox回归模型确立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27例单纯手术治疗的TSCC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0.19个月,5年生存率为52.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TSCC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临床分期和肿瘤复发等。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肿瘤复发。结论肿瘤复发为TS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淋巴结转移阴性TSCC患者单纯手术预后较好,中晚期TSCC伴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单纯手术预后差,需进行综合性序列治疗。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外科治疗 生存分析 预后因素
  • 简介:目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是头颈部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由于缺乏对DNM的理解,死亡率过高。我们评估了牙源性DNM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结果,并评估了影响DNM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最新的概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牙源性感染导致的DNM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牙源性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 严重并发症 DNM
  • 简介:目的:研究舌鳞癌组织中CD44v3及CD44v6的表达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CD44v3及CD44v6作为预测舌鳞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单纯手术治疗的舌鳞癌石蜡标本中CD44v3及CD44v6的表达.分析CD44v3及CD44v6的表达与舌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1)生存期≤2年的舌鳞癌组患者CD44v3阳性细胞百分率及CD44v6阳性细胞百分率均高于生存期≥5年组(P值分别为0.049和0.004)。(2)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只有淋巴结转移可作为舌鳞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48和0.011)。(3)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舌鳞癌组织中CD44v6和CD44v3阳性强度越高,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越短。但经LogRank(Mantel—Cox)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舌鳞癌组织中CD44v3或CD44v6的表达与预后不良关系密切.但尚不能证明可作为舌鳞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CD44V3 CD44V6 鳞状细胞癌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再植时牙根尚未发育完全的牙齿对正畸所致的咬合变化的反应,以及这些再植牙对牙槽骨发育的影响。研究方法脱位的4个下切牙在脱位1小时内再植,再植后7个月开始上颌前方牵引治疗以改善覆盖,之后应用Begg技术不拔牙矫治恒牙列错He畸形。结果再植后14年4个月复查,发现再植的牙齿保持着良好的咬合功能,未发生骨粘连。活髓再植牙的牙根在植入后继续发育,牙周组织和骨硬板也得以继续形成。结论再植牙成活并获得稳定的咬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骨性Ⅲ类错He 年轻下颌恒切牙脱位 牙再植 预后 牙槽骨发育
  • 简介:临床论文摘要Begg技术Ⅱ类颌间牵引与后倾支抗弯曲在打开咬合中的独立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教研室沈刚,王萍,刘侃为定量考察Begg技术Ⅱ类牵引及后倾支抗弯曲对Ⅱ'错病例打开咬合的独立作用,选择恒牙初期男女患儿20名,分成...

  • 标签: 矫治方法 错畸形 临床应用 固定矫治器 固定矫正器 正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