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变应性鼻炎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10%~25%,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的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迄今为止,在变应性鼻炎的诊疗指南中,200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变应性鼻炎的处理及其对哮喘的影响指南和手册(allergicrhinitisanditsimpactonasthma,ARIA)已经成为指导各国专科医师的临床规范性文件。2006年,ARIA的主创者Bousquet等学者根据新发表的符合循证医学的文献,总结提出了治疗的新观点。2007年,Bousquet等学者总结了2241篇文献,对ARIA进行了更新,进一步总结了关于变应性鼻炎的机制、诊断、治疗以及上下呼吸道炎症相关性的进展。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规范化治疗 上呼吸道慢性炎症 吸收 引进 世界卫生组织
  • 简介:摘要本文对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1326例在我院做胃镜检查并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96例小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小儿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护理对策。

  • 标签: 小儿消化溃疡 幽门螺杆菌 感染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A二维码识别对改进消化内科病房输液护理工作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二维条码技术管理PDA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患者输液信息的识别,通过问卷调查医护人员的接受度,对新工作模式进行效果评估。结果使用PDA二维码识别可以显著减少花费在输液护理上的工作时间,可以被临床护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更换药液的核对时间和临时输液处理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A二维码识别在临床输液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二维条码 个人数码助理 输液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比较联合应用嗜热菌蛋白酶和I型胶原酶消化对耳蜗基底膜上皮细胞的分离效果。方法分离P0-3天SD大鼠基底膜,并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A组胰酶消化组;B组嗜热菌蛋白酶消化组;C组I型胶原酶消化组;D组嗜热菌蛋白酶和I型胶原酶消化组。收集各组消化的细胞进行悬浮培养和诱导分化,分别计数各组形成的细胞球数目,应用免疫荧光对获得的细胞来源进行鉴定,并比较各组Cytokeratin-18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从4种方法分离得到的细胞经培养后均可形成细胞球,表达干细胞标记物Nestin和细胞分裂标记物BrdU。获得细胞大部分均表达上皮来标记物E-cadherin和cytokeratin-18,而不表达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经过诱导分化后可以分化成毛细胞样细胞。应用嗜热菌蛋白酶和I型胶原酶消化获得的细胞球数目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而采用胰酶消化获得的细胞cytokeratin-18阳性率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嗜热菌蛋白酶和I型胶原酶消化耳蜗基底膜上皮细胞可以显著提高基底膜上皮细胞的分离效果,从而耳蜗前体细胞的研究提供有力研究基础。

  • 标签: 毛细胞前体细胞 细胞培养 上皮细胞 酶消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无痛消化内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提高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生理、心理方面的舒适度。方法由专业护士对120例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分别实施舒适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在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均无紧张、恐惧等不良反应,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结论舒适护理在保持患者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无紧张恐惧感觉,具有较高满意度。

  • 标签: 无痛消化内镜检查 舒适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最为主要的因素,绝大多数HP感染成人患者都是在其儿童时期获得HP的,本文旨在对HP感染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消化系统疾病 儿科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加血凝酶治疗呼吸衰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本院于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78例呼吸衰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39例、实验组1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埃索美拉唑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奥美拉唑加血凝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止血时间、平均输血量、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止血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输血量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加血凝酶治疗呼吸衰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出血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奥美拉唑 血凝酶 呼吸衰竭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上消化大出血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采用有效、系统的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结果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康复出院。结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采用传统的抗凝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在抗凝治疗方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抗凝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制定落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 标签: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 消化道出血 抗凝剂选择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低分子肝素钠和常规华法林维持治疗消化系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74例消化系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华法林维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栓在法率为8.11%,显著低于对照组27.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消化系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栓复发率。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华法林 消化系恶性肿瘤 深静脉血栓
  • 简介:耳聋是一种常见的人类感觉系统疾病,病因复杂、发生率高、治疗闲难。对耳聋的病因、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耳聋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中Connexin蛋白因在遗传性耳聋中的作用而被广泛研究。

  • 标签: 遗传性耳聋 N蛋白 分子生物学技术 系统疾病 致病机制 发生率
  • 简介:自2000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以来,今年已是第五个全国爱耳日.回顾前四次全国爱耳日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老百姓都知道中国有个"爱耳日";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爱耳日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关注中国的爱耳日;通过爱耳日活动为百姓办实事,全民预防耳聋,爱耳护耳意识在逐年提高.

  • 标签: 爱耳日 听力障碍 助听器 诊断
  • 简介:眩晕是一种涉及多学科临床工作的常见的临床现象,通常涉及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眼科以及心血管内科等学科。在神经内科门诊中,眩晕是仅次于头痛的常见症状,而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眩晕比例可达40%以上。然而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相应基础研究的相对滞后,这一常见临床症状给医师带来不少困惑并导致诊治混乱。长期以来大量的眩晕患者被冠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rbal.basilarinsufficiency,VBI)或颈性眩晕的诊断,而部分由脑血管病导致的眩晕也有可能被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概念或认识上的混乱很可能导致不正确的检查和处理,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永久性损害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本文试图从脑血管疾病眩晕关系角度对其概念和相应处理进行阐述。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病患者 颈性眩晕 神经内科
  • 简介:在生物学上,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是从研究小鼠开始的,MITF也不例外。1992年,第一例Mitf插入突变转基因小鼠被报导,它是建立在C57BL/6xC3H杂交背景上的VGA-9鼠系,具有特定的表型:白色皮毛,小眼畸形,纯合子VGA-9小鼠在出生2个月时丧失对声音的反应;电镜观察可见VGA-9小鼠耳蜗血管纹中间细胞即黑色素细胞缺失。

  • 标签: WAARDENBURG综合征 转基因小鼠 C57BL 黑色素细胞 耳蜗血管纹 插入突变
  • 简介: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ER)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亚细胞器结构.参与内分泌性蛋白及膜蛋白翻译后加工修饰、正确折叠和新生蛋白的转运过程。然而,多种生理、生化以及一系列的细胞毒因素,如基因突变或机体状态的改变包括缺血、缺氧、营养不足、病毒感染、钙平衡失调等各种内质网刺激因子均可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 标签: 内质网应激 耳聋 翻译后加工 钙平衡失调 内分泌性 亚细胞器
  • 简介: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reflux,LPR)最早由CherryMargulies[1]在报道酸性反流喉后部肉芽肿病例时提出。本病未被正式命名前,曾有反流性喉炎、胃咽反流、咽食管反流和食管外反流等提法。已知LPR某些呼吸道疾病有关,如哮喘。当哮喘患者出现咳嗽、反酸、嗳气、胸骨后烧灼感等伴随症状时应考虑LPR。哮喘LPR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 标签: 哮喘(Asthma) 胃酸(GastricAcid) 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 简介:耳鸣的定义是指患者在耳部或头部的一种声音感觉,但外界并无相应的声源存在,是突发性聋的常见伴发症状,不仅听神经系统有关,而且心理障碍关系密切。无突发性聋耳鸣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而突发性聋患者群中伴随耳鸣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临床显示耳鸣可作为先兆出现在突发性聋发生以前数小时,也可能与突发性聋同时出现,少数作为突发性聋后遗症成为一种难以根治的顽疾,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对耳聋伴发耳鸣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在临床亦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据流行病学调查突发性聋的发病率是5~20人/10万,突发性聋中耳鸣发病率日本报道为78.2%~91%,国内为70%~100%。

  • 标签: 突发性聋 耳鸣 流行病学调查 伴发症状 发病率 神经系统
  • 简介:为了评估筛窦切除术后使用新型自交联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水凝胶羟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黏性海绵相比,促进创面愈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所社区医院的4位医师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盲法进行了本研究。共纳入30例双侧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双侧筛窦切除术。

  • 标签: 鼻科学 筛窦切除术 杂志 过敏 美国 交联透明质酸
  • 简介:目的对不同类型先天性外耳道狭窄闭锁的患者,实施外耳道成形术重建外耳道改善听力。对新外耳道的状态、听力变化和并发症情况进行随访,对影响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外耳道畸形手术适应症选择、手术方案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材料方法一般资料:本文收集07年9月—10年9月期间资料完整的73例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行外耳道成形术者。入选标准依据Jahrsdoerfer的中耳评分法;术前伴难以控制的外耳道感染、胆脂瘤破坏鼓室者除外;平均随访时间22.0月、平均手术年龄12.8岁。治疗方法采用耳甲切口、上鼓室入路,常规替尔氏皮片外耳道植皮。新鼓膜采用颞肌筋膜或乳突骨膜外覆盖部分裂厚皮片,或小外耳道皮肤转位小鼓膜形成新鼓膜;凡士林抗生素纱条紧密填塞固定外耳道植皮,如无感染发生3-4周后取出,取出后常规膨胀海绵或消毒棉球扩张。结果狭窄组19例(95.0%)达实用听力(ABG〈30dB),且长期结果稳定,外耳道并发症少。其中4例(20.0%)术后气骨导差小于10dB。新外耳道感染及耳甲腔耳周皮肤湿疹和鼓膜外移钝角化少见。闭锁组仅27例(50.9%)获实用听力(ABG〈30dB),并发症多。两组之间在听力改善、长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闭锁组的效果较差。结论新外耳道状态、听力变化和并发症是否伴有小鼓膜和正常外耳道皮肤密切相关,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对完全闭锁者再造外耳道需要更慎重。

  • 标签: 外耳道狭窄 外耳道闭锁 外耳道成形术 小耳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