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FredPlum(1924-2010,图1)是美国神经内科医师,以研究意识障碍和昏迷而闻名天下,他的研究使意识障碍成为神经内科的范畴。Plum对意识障碍的研究有三大贡献:一是发现和命名了“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二是苏格兰的神经外科医生BryanJennett(1926-2008)一起发现和命名了“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vegetativestate)”;三是挑战了医学伦理学,反对维持无自主意识的生命,支持“生前预嘱(livingwill)”和“死亡权(righttodie)”,影响了全世界的行医准则。

  • 标签: 卒中 闭锁综合征 持续植物状态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6岁。主诉抽搐、意识障碍2d,于2008年4月29日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患者2d前在田间喷洒除草剂“百草枯”后20min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双眼发直,呼之不应,伴小便失禁,持续约10min,清醒后烦躁、间断喊叫,不识家人,问话不答。

  • 标签: 黑变病 黑色素瘤 中枢神经系统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42例脊索瘤、6例脊索样脑膜瘤及2例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索瘤好发于颅底及骶尾部;镜下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结构,瘤细胞以条索状、簇状或单细胞结构漂浮在淡蓝色粘液样基质中,胞浆内可见空泡,瘤内可见液滴样细胞;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表达阳性。脊索样脑膜瘤好发于幕上,脑膜关系密切;组织学大部分类似于脊索瘤,但可找到典型的脑膜瘤结构;瘤细胞EMA、的和波形蛋白(Vim)表达阳性,CK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几乎只发生于第三脑室和下丘脑,组织学特点为条索状或簇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漂浮于粘液样基质中,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肿瘤细胞GFAP、Vim和CD34表达阳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脊索样”改变是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及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共同的组织学特征,但三者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发病部位又各有特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对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 标签: 脊索瘤 脊索样脑膜瘤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通过对脑动静脉畸形(cAVM)微观形态学的系统研究,进一步了解cAVM出血发生机制,探讨其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的结构学基础.方法应用HE及Masson特殊形态学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及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观察15例cAVM的病理组织学及微观形态学改变.结果HE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畸形血管管腔大小不一,管壁厚薄不均,畸形血管壁欠完整,管壁各层排列紊乱,胶原纤维断裂,平滑肌纤维不完整.透射电镜扫描显示栓塞的cAVM血管中,内皮细胞断裂,内膜下层部分缺如;在栓塞未栓塞的病巢血管壁均显示胶原蛋白束紊乱排列,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欠完整,cAVM存在反复出血表现.AFM扫描结果显示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欠完整,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存在间断的"弹坑样"凹陷和"火山口样"改变.结论外科切除的cAVM微观组织形态学异常,存在反复出血表现,内皮细胞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破坏血管壁各层结构排列紊乱可能是cAVM出血的原因,慢性反复出血后局部脑组织中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可能是导致癫痫发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显微镜检查 原子力 MASSON 三色特殊染色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硬膜替代材料Dura—L移植后的形态免疫原性。方法选用40只成年雄性家兔,随机等分成5组:A:单侧自体移植无创组,B:单侧自体移植创伤组。C:单侧Dura—L移植加对侧自体移植无创组,D:单侧Dura—L移植加对侧自体移植创伤组。E:单侧阳性对照膜移植无创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无菌条件下施行硬膜替代手术。将Dura—L移植于C、D组兔脑表面。分别于2周、1个月、3个月应用扫描电镜、免疫荧光、病理学切片检测进行评价。结果2周末、1个月末、3个月末C组、D组E组间在表面光滑程度、荧光强度、炎性细胞浸润三方面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A、B两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ura—L移植后形态家兔硬膜类似.免疫原性低.是一种比较适合的硬膜替代材料。

  • 标签: 生物敷料 硬膜 荧光免疫测定 显微镜检查 电子 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的头部MRI资料,统计MRI横断位扫描T2WI像中脑干、丘脑、基底前脑、胼胝体、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区域的异常信号表现,以颅脑损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分为清醒组非清醒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患者头部MRJ中的损伤灶位置清醒与否的OR值,明确对预后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头颅MRI中脑干腹侧及背侧、双侧基底前脑、双侧丘脑、胼胝体、双侧大脑额叶区域损伤和未损伤患者在清醒组非清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干背侧损伤、丘脑右侧损伤、胼胝体损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RI表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脑干中上段背侧、胼胝体、丘脑有损伤灶的患者预示着难以清醒。

  • 标签: 颅脑损伤 意识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时侧块关节的形态学变化脱位的三维特征。方法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患者36例行螺旋CT扫描后,数据以DICOM格式传送至三维可视化工作站,重建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按照骨性畸形、寰齿关节、侧块关节的次序观察骨性畸形及寰枢椎脱位的三维特征。结果寰枢侧块关节呈关节滑脱者57侧(79%)、关节整体变形前倾者61侧(85%)和关节面分离者11侧(15%)。对照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侧块关节的形态变化脱位时寰椎枢椎的三维位置关系,本组寰枢椎脱位的三维分型可归纳为三种:对称型(14/36例,39%),为两侧寰枢椎侧块关节呈大致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旋转型(13/36例,36%),为两侧寰枢侧块关节呈显著不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分离型(9/36例,25%),为至少一侧侧块关节出现关节面的完全分离。结论寰枕融合畸形时先天性的关节发育异常、继发的关节变形以及韧带的疲劳拉伸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寰枢椎脱位发生的根本原因。采用三维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寰枢椎脱位及寰枢侧块关节形态.对于手术决策和内固定方案选择等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寰枕融合畸形 脱位 三维可视化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l)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脑十听觉诱发电位(BAEP)表现预后清醒的关系。方法分析63例重型TBI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患者的BAEP表现,主要为BAEP中Ⅰ、Ⅲ、Ⅴ波各波峰潜伏期(PL),Ⅰ~Ⅲ、Ⅲ~Ⅴ波峰间潜伏期(LPL)及Ⅰ波Ⅴ波波幅比。预后以TBI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为标准,分为清醒组未清醇组,组间运用两独市样本t检验以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结果本组患者清醒率为34.9%(22/63),BAEP指标异常焉夏为66.7%(42/63)。双侧Ⅰ、Ⅲ、Ⅴ波PL,Ⅰ~Ⅲ波、Ⅲ~Ⅴ波IPL及Ⅰ/Ⅴ波幅比均正常的21例中有16例清醒(清醒率为76.2%),双侧Ⅴ波PL异常的8例及双侧Ⅲ~Ⅴ波IPL异常的7例均未清醒.单侧Ⅴ波消失的2例未清醒。清醒组未清醒组间比较发现双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Ⅴ波PL及Ⅲ~Ⅴ波IPL。结论BAEP的Ⅴ波PL及Ⅲ~Ⅴ波IPL变化可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颅脑损伤 意识障碍
  • 简介:对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士要为其每日2次洗脸、梳头及口腔清洁,每天2次留置尿管等,全程不再需要家属陪护。北京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积极探索护理"零陪护",截至目前,已有45三级医院、52二级医院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陪住率下降了30%~50%,患者自聘护工减少。

  • 标签: 全程护理 责任护士 三级医院 零陪护 北京市 护理服务
  • 简介:目的意识障碍(30分钟以上)是诊断脑挫裂伤的主要依据之一.许多经CT扫描证实了的脑挫裂伤病人,并无明显意识障碍史,故应在临床工作中引起注意.方法我们自2000年7月~2002年8月共收治脑挫裂伤脑筋150例,均经临床症状,体征,腰椎穿刺及头颅CT检查,按全国脑外伤会议的诊断标准以有否意识障碍将其分成意识障碍和非意识障碍两组.结果在职150例中意识障碍组89例,占593%;无意识障碍组61例,占40.7%.意识障碍组有以下特点(1)、多发挫裂伤(包括脑干损伤);(2)广泛性皮层损伤;(3)对冲性脑挫裂伤;(4)挫裂伤并发颅内血肿和骨折.无意识障碍组特点(1)损伤多为局灶性;(2)损伤单发;(3)损伤在"哑区";(4)损伤并发的颅骨骨折多为线状.结论过去临床诊断脑挫裂伤的依据是意识障碍必须在30分钟以上,而无意识障碍的脑挫裂伤被忽观往往误诊为脑震荡.自CT扫描应用于临床后,将脑挫裂伤的诊断向前推进一步,为无意识障碍的脑挫裂伤提供了诊断依据,故在临床上对怀疑脑挫裂伤的病人,有条件的应及早做颅脑CT检查.

  • 标签: 意识障碍 脑挫裂伤 临床评价 诊断
  • 简介: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一组因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椎动脉(VA)受累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有很大的可变性,主要由于其血管形态学及侧支循环的差异性所致。因此,了解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正常血管解剖、血管形态学变异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可能为其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WALLENBERG综合征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形态学 侧支循环
  • 简介:目的报告VonHippel-Lindau病3系临床特征并综述该病神经系统相关病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方法对中国人VonHippel-Lindau病3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系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结论VonHippel-Lindau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可累及多个器官,随着医学影像学、基因检测和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VonHippel-Lindau病神经系统相关病变的诊断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VonHippel-Lindau病家庭联盟的建立可能会为VonHippel-Lindau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相互支持帮助提供有益的平台。

  • 标签: Hippel—Lindau病 成血管细胞瘤 内淋巴囊 肿瘤 遗传性疾病 基因 显性
  •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两侧额叶、丘脑、小脑细胞形态学变化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按实验需要将实验动物分成正常、单纯缺血及川芎嗪干预组;用HE染色和TUNEL法观察两侧额叶、丘脑、小脑MCAO后6h、24h、1w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同侧额叶、丘脑MCAO后6h开始出现TUNEL阳性细胞,24h后明显增加,至1周阳性细胞减少(P<0.01),而对侧丘脑、额叶及两侧小脑未见明显细胞形态学改变;干预组同侧额叶、丘脑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川芎嗪能增加MCAO后远隔部位的脑灌注,减轻远隔部位的脑功能障碍.

  • 标签: 川芎嗪 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 额叶 丘脑 小脑
  • 简介: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破裂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最主要原因,约占SAH的70%~90%,临床病情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对于脑动脉瘤的家族性特点,芬兰和日本报道较多,国内也有个别的报道。而一系均为多发动脉瘤未见报道,现将一系2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多发动脉瘤 家族性 家系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 简介: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hereditaryspinocerebellarataxia)是一类单基因遗传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ataxia,SCA)最为常见。国外现已经报道30余种亚型。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构音障碍、眼球震颤、眼肌麻痹、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等,还可伴有神经系统以外的表现。国内外常见家系报道,本文报道以行走不稳及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且发病人数较多的一系。

  • 标签: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家系报道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神经系统变性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构音障碍
  • 简介:目的分析1个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家系3名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通过调查、收集自2004年10月至201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个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家系3名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并检测其他部位的病变情况,探讨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综合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3名患者均未合并其他部位病变,头颅MRI显示2例为囊实性肿瘤,1例为实质性肿瘤,手术镜下全切后均给予定期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对于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头颅MRI检查是主要的诊断及随访方法,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鉴于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易合并其他部位病变、复发率高、手术难度大,应加强对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认识。

  • 标签: 血管网状细胞瘤 家族性 VHL病 遗传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