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9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成组设计定量资料,人们常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事实上,这里所提及的常用的假设检验都属于般的差异性检验方法。然而,在新药或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研究中,还有3种特殊的假设检验方法,即非劣性检验、等效性检验和优效性检验。本文将介绍这3种特殊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方法。

  • 标签: 样本含量估计 检验效能 定量资料 成组设计 假设检验方法 非劣性检验
  • 简介:目的探讨种新型大脑皮层神经特异性结合物的特性及应用条件。方法将接有荧光素FITC的肽段Tetl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进行染色,免疫双标法检测FITC-Tetl特异性标记神经能力,并对其应用条件进行量化。同时以HEK及C6细胞做为对照。结果FITC-Tetl达到定浓度(30Ixg/mL)时能特异性显示大脑皮层神经.其几乎不与胶质细胞、HEK及C6细胞结合。过高(100μg/mL)或过低(10μg/mL)浓度均不利于神经标记。结论Tetl能特异性结合大脑皮层神经,该肽段可能成为种新型的中枢神经标记或靶向手段。

  • 标签: 大脑皮层 神经元 生物学标记 免疫荧光
  • 简介:目的探讨伴神经毡岛样结构的胶质神经肿瘤的病理学特征。方法1例右侧顶枕部和胼胝体伴神经毡岛样结构的胶质神经肿瘤(WHOⅡ~Ⅲ级)患者,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大体标本观察肿瘤为灰白色破碎组织块,质地柔软,约3.00cm×3.00cm×0.50cm大小。组织形态学观察,肿瘤细胞呈界限分明的两种排列,种为部分细胞呈圆形和卵圆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部分细胞呈菊心团样结构,中心为神经毡岛样结构,肿瘤细胞呈广泛的“假栅栏状”排列,中心为神经毡岛样结构。另种为肿瘤细胞呈“旋涡状”排列,伴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神经毡岛样结构区域巢蛋白强阳性表达,神经核抗原表达阴性,神经毡岛样结构周围部分细胞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表达阳性,中心部位突触素强阳性表达;星形细胞瘤区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p53阳性细胞数目为25%~50%;神经毡岛样结构区域Ki-67抗原标记指数〈5%,星形细胞瘤区域约为10%。结论伴神经毡岛样结构的胶质神经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浸润性星形细胞瘤相似,但“假栅栏状”结构与文献报道略有不同,可能与多个神经毡岛样结构融合有关。肿瘤染色体检测与星形细胞瘤相似,均表现为染色体7q、9p缺失,提示其本质-生物学行为仍为星形细胞源性而非神经源性肿瘤.

  • 标签: 肿瘤 神经上皮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 简介:目的观察NO供体DEA和SNP对大鼠海马培养神经L-型钙电流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L-型钙电流用膜片钳的全细胞模式进行记录。结果DEA和SNP这二种NO供体的主要效应为抑制作用。3mmol/LDEA可抑制L-型钙电流,当电压去极化至10mV时,电流被抑制了29%。SNP对通道也主要起抑制作用,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当用NEM预处理以阻断S-亚硝化通路后,SNP仍对L-型钙电流产生相似的抑制作用,表明S-亚硝化机制不参与该调控作用。用10μmol/L,ODQ预处理以阻断cGMP途径后,SNP仍对通道有抑制作用,表明存在另种非cGMP通路的抑制性机制。结论上述结果表明.N0供体DEA和SNP对海马神经L-型钙电流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cGMP途径和S-亚硝化修饰无关的途径。

  • 标签: 一氧化氮 L-型钙通道 海马 膜片钳
  • 简介:神经干细胞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脑血管疾病是人类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文章综述了神经干细胞在成人脑内分布,脑缺血后内性神经干细胞再生的时间规律、新生神经的移行和分化特点,并且介绍了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机制.

  • 标签: 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元再生 神经干细胞 兴奋性氨基酸 炎症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脑牵拉压(BRP)的测量方法及脑牵拉压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的规律和机制.方法利用电阻应变计制作脑牵拉力的测量装置,对其定标.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为30、40、50g组,牵拉完毕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脑牵拉压区神经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和细胞线粒体的活性变化.结果30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较低的细胞凋亡率,几乎不影响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40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较高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明显降低;50g的BRP牵拉15min引起更高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显著降低.结论该装置可作为脑牵拉压的测量工具,脑牵拉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实验性脑牵拉时,最好将BRP控制在40g以下.

  • 标签: 脑牵拉压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 简介:目的:研究丹参对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化作用。方法:丹参注射液诱导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神经方向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丹参可诱导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早期表达巢蛋白和Musashi1蛋白,后期则表达神经的标志物神经特异性醇化酶和神经微丝M,在最适合的诱导条件下约50%-60%的细胞表达这两种神经的标志物。结论:骨髓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的干细胞,丹参能够诱导这种干细胞向神经分化,这种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体细胞移植的另个干细胞的来源。

  • 标签: 骨髓间充质细胞 分化 神经元 丹参
  • 简介:乳头状胶质神经肿瘤(papillaryglioneuronaltumor,PGNT)是种罕见的神经系统肿瘤,伴肿瘤卒中目前国内外文献仅1例报道,2007年6月第四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增加为新的神经系统肿瘤。我院最近收治例PGNT伴卒中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 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谷氨酸诱导大脑皮质神经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传代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融合达90%时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24h,收集细胞培养液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第8d随机分为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采用台盼蓝染色计算神经存活率,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技术检测各组神经凋亡情况。结果谷氨酸(0.8mmol/L)可诱导细胞凋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较谷氨酸损伤组细胞成活率明显升高(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01);而电镜检测发现对照组无明显的凋亡细胞,谷氦酸组有典型凋亡神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谷氨酸神经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谷氨酸 神经元 凋亡
  • 简介:脑缺血是世界上继心脏病、肿瘤后的第三大致死原因,是致残的第病因;在我国,脑缺血已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及第大致残病因.因此,治疗并防治脑缺血及其所造成的后遗症是目前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热点.以前,直认为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死亡为缺血后的坏死,因而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减轻缺血(如溶栓)、改善供血(如促血管再生)等方面.近年的研究发现:在发生局灶性脑缺血的数分钟内,缺血区域中心的神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坏死,但是,在坏死灶的周围环绕着圈仍保持代谢状态的功能相对静止的区域,

  • 标签: 脑缺血 溶血磷脂 细胞凋亡
  • 简介:通常认为癫痫发作本身是由大脑网络的异常过度兴奋,导致神经高度同步的神经电活动造成的。作者首次报道应用微电极记录方法,发现癫痫患者发作时的系列单个神经的成串的棘波放电。与传统观念不同,即使在很小的皮层采样空间.在发作的起始和传播过程中,神经棘波放电的形式各异,在时相上也不同步。可能的原因是发作的起始和传播是由不同性质神经间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与此对应的是随着所有神经的棘波放电的完全停止,癫痫发作也就终止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发作开始数分钟前,即使是癫痫起始区以外的神经的电活动已经有明显的变化。提示有必要重新审视目前对于癫痫形成机制的理解,同时可根据皮层神经的棘波放电形式而对癫痫发作进行预防。

  • 标签: 皮层神经元 癫痫发作 电生理变化 神经电活动 人类 传播过程
  • 简介:目的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分布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S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缺失的影响.方法6-OHDA单侧脑内内侧前脑束(MFB)立体定位注射,术后10d观测行为学变化;并取脑固定,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观察中脑黑质致密部(SNc)与腹侧背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的凋亡情况.并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测量SNc与VTA多巴胺能神经的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的电流密度.结果损伤侧的SNc区TH阳性细胞与对侧比较明显减少,而VTA区TH阳性细胞与对侧相比变化较小;全细胞记录电压膜片钳技术测量,发现SNc多巴胺能神经钙通道电流密度与VTA相比明显较高.结论该结果的发现,提示钙离子通道可能参与到帕金森氏病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的选择性凋亡的机制.

  • 标签: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腹侧被盖区 6-羟基多巴胺 钙通道
  • 简介:目的观察非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对延髓脑片吸气神经和双相呼气神经活动的调节作用,以进步探讨非NMDA受体参与基本呼吸节律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在新生大鼠延髓脑片上同步记录舌下神经根和双相呼气神经/吸气神经单位的放电活动,并在灌流的改良Kreb's液中先后加以非NMDA受体的激动剂KA和拮抗剂DNQX,观察对神经单位放电的影响.结果使用非NMDA受体激动剂KA以后,双相呼气神经的放电频率和峰频率都明显增大,吸气神经中期放电的频率和峰频率也显著增大,而早期和晚期放电的频率无明显改变;用相应拮抗剂以后,上述效应明显被抑制.结论非NMDA受体参与了双相呼气神经之间的交互兴奋作用,同时也介导了吸气神经的兴奋性突触输入.

  • 标签: 非NMDA受体 双相呼气 吸气神经元 电活动 呼吸节律 神经根
  • 简介:神经凋亡在未成熟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中占有重要比例.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ylaspartate-specificprotease,caspase)在未成熟脑组织中的活性远高于成人脑组织.细胞内与凋亡执行期发挥关键作用的caspase有关的参与凋亡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和内质网.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内质网应激两条通路最终激活caspase-3导致神经凋亡.

  • 标签: 未成熟 神经元凋亡 脑组织缺血 缺氧性脑损伤 线粒体 缺氧性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小鼠皮层神经机械损伤后微小核糖核酸-124(miR-124)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miR-124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轴突再生与修复可能的影响。方法孕15—18dC57BL/6种孕鼠胚胎脑皮质层神经体外培养7d,以10μL移液器塑料滴头在培养皿内划割,造成机械性损伤,伤后不同时间点(1h,6h,12h,24h,72h,144h)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法(RT—PCR)检测miR-124和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Blot)检测神经纤毛蛋白(Nrp-1)、微管相关蛋白(Tau)、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水平。然后用miR-124模拟物和抑制剂分别对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进行干预,观察miR-124表达量的改变对实验的影响。结果神经机械损伤后miR-124和Nrp-1、Tau、Gap-43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且存在定的正相关性。用miR-124模拟物和抑制剂分别显著升高和降低miR-124的表达后,Nrp-1、Tau、Gap-43表达显著下降,其中抑制剂组下降较模拟物组明显(P〈0.05)。结论创伤区miR-124的适度高表达可能与轴突再生有密切联系,这为本课题组今后尝试梯度调控miR-124以调节神经轴突再生与修复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机械损伤 微小核糖核酸-124 轴突再生修复
  • 简介:评价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现有动物模型、尸体模型在研究该部位的生物力学上均有不足之处。已有人构建枕寰枢关节(occipito—atlanto—axialjoint,OAAJ)有限模型,但其包含的解剖结构并不致。我们基于1例青年男性志愿者CT扫描数据,构建了完整的OAAJ非线性有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

  • 标签: 枕寰枢关节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及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的诱导分化.方法取孕16dWistar大鼠的胚鼠全脑,进行体外培养,并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以及诱导分化的GABA能神经进行鉴定.结果培养24h后,出现2~4个细胞的细胞球.分化2d后,神经球贴壁后伸出细长突起,并可和周边神经球伸出的突起连接.神经球周边可见大量散在贴壁的双极或多极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神经球均有nestin、NF200、GFAP阳性细胞.取第3代神经球行GABA能神经定向分化.分化24h后,实验组细胞球贴壁.3d后,实验组细胞球周边有大量散在分布细胞贴壁生长,胞体圆形较大,有1~2个细长突起.免疫荧光显示,实验组周边散在的贴壁细胞多为GAD65阳性细胞.GAD65阳性细胞分化率实验组(85.97±2.78)%、对照组(18.16±2.29)%,P<0.01.结论本实验利用寡核苷酸序列特异性阻断了bHLH基因家族的调控因子之Hes1,解除了其对bHLH的抑制,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的分化.实验还发现,阻断Hes1后大大提高了神经干细胞向GABA神经分化的比率.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分化 GABA神经元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皮质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C组、D组、E组(实验组).以脑池内血液注入法制作SAH模型.对A组动物脑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对B、C、D、E组动物注入自体鲜血.分别于术后1d(B组)、3d(C组)、5d(D组)及7d(E组)处死实验组动物及对照组动物,立即取颞叶的大脑皮质分别行光镜和电镜,观察,了解其形态学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B组的神经大部分保持完好,部分细胞有轻度的水肿.C组、D组、E组的神经有明显的破坏,出现超微结构的改变,核固缩、浓染.实验组动物均有皮质细胞密度的减少,B组皮质细胞密度低于C组、D组、E组(P<0.05).结论SAH可引起迟发性神经死亡.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元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 简介: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是烯醇化酶的种同工酶,其特异地存在于神经、神经内分泌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内,其他脏器及脑脊液中的分布水平不及中枢神经系统的1%。由于NSE是神经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生化标志物,

  •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标志物 神经系统损伤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观察利福平(RFP)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致帕金森病(PD)C57BL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用MPTP建立C57BL小鼠PD模型,在应用MPTP前或后给予RFP,通过行为学观察、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RFP对PD小鼠模型的行为学表现及黑质致密部(SNc)Nissl、TH、Bcl-2、caspase-3阳性细胞的影响。结果小鼠注射MPTP后出现震颤、竖尾、竖毛、运动迟缓、步态不稳、肢体僵硬,活动明显减少,同时SNc的Nissl、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Bcl-2阳性细胞有所增多,caspase-3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应用RFP后较MPTP组症状减轻,Nissl、TH、Bcl-2阳性细胞增多,而caspase-3阳性细胞减少;预使用RFP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RFP对MPTP所致的PD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利福平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MPTP) 帕金森病 凋亡 C57BL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