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手外伤是急诊中最常见伤之一,常可发生掌骨、指骨骨折,因直接暴力所致。闭合复位固定,常不满意或因固定而引起功能障碍。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固定不稳易移位,而且手术后需外固定。因而影响手的功能。我院90年代开始对30例掌骨、指骨骨折施行了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术,术后不需外固定,手术操作安全方便,并发症少,取得了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35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1月,最短1周。闭合

  • 标签: 微型钢板 骨膜外固定 手外科 切开复位 近节指骨骨折 临床应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AO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对手部掌、指骨骨折50例68处,行切开复位后AO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用石膏托外固定.时间为7~14d(平均8.5d)。X线骨折愈合时间为2~4周(平均3.0周)。重返工作岗位时间为5~11周(平均7.5周)。结论应用AO微型钛板治疗手部骨折,固定牢固可以缩短术后外固定时间,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使患者提早重返工作岗位。

  • 标签: 骨折内固定术 骨折愈合 AO微型钛板
  • 简介:目的: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段骨折的效果进行总结.方法:本组27例胫骨段骨折,采用单侧型Hoffmann外固定架固定,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骨折愈合率为88.9%,平均愈合时间为62个月,优良率为88.89%.结论:外固定架对各种胫骨段骨折均适用,尤其是开放性骨折.

  • 标签: 胫骨多段骨折 外固定架 开放性骨折 治疗
  • 简介: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性改变是髓核中蛋白多糖特别是聚合体含量下降、胶原类型的改变及伴随的水分的丢失.

  • 标签: 炎性因子 细胞因子 椎间盘 退变
  • 简介: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对64例合并血管损伤的膝关节周围骨折,首先采用可靠、快捷的方法稳定骨折,血管损伤分别采用直接修补术、端端吻合术、大隐静脉逆转桥接修复术,移植长度3~11cm。术后常规行小腿筋膜室切开减压。结果2例截肢,4例术后吻合口处血栓形成,62例获6~40个月随访,彩色多普勒仪检查血流速度及血管管径与正常血管段比较无明显差异。59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3例残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结论早期诊断和处理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关键,术中选择合理骨折固定物,注重修复顺序及血管吻合的质量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 标签: 血管 损伤 修复 膝关节周围骨折
  • 简介:海绵状血管瘤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但单纯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腔的十分少见,而发生在腰骶部者更为罕见,而且术前确诊十分困难。尽管MRI是目前评估椎管内病变的最好方法,但对于单纯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的诊断,误诊仍极易发生。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例单纯腰骶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相关资料,着重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腰骶部 海绵状血管瘤 硬膜外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患者崔××,女性,35岁,服装个体户,主因右手及前臂尺侧麻木、发凉,无力3月来院就诊。近3月来,患者渐感右手无力、易疲劳、沉重感、怕冷,右手环、小指及前臂内侧麻木,手部精细动作不准确(如做针线活)。体检:三角肌、肱二、三头肌肌力均为Ⅱ级,环、小指指深屈肌肌力Ⅲ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明显萎缩,手指内收外展受限,Froment’s(+),前臂内侧及尺神经支配区皮肤刺痛觉减退。Adsons试验及Wrights试验均为右

  • 标签: 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锁骨下动脉 晋中地区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 服装个体户
  • 简介:本实验给大鼠肌肉流向地塞米松(0.1mg/100g体重),分别喂食低钙饲料和高钙饲料,观察大鼠骨灰重,骨密度,骨组织学形态及体内雌二醇,PGE3、1,25-(OH)2-D2和cAMP的变化。结果表明,低钙组大鼠骨盐丢失明显,且血中雌二醇,1,25-(OH)2-D3下降,而PGE2和cAMP则升高,高钙组大鼠则无上述变化,接近正常大鼠水平,说明钙剂可对抗地塞米松对骨代谢的影响。

  • 标签: 正常大鼠 钙剂 骨质疏松 地塞米松 实验性 雌二醇
  • 简介:狭窄性腱鞘是多发生于屈指肌腱的常见病,患者痛苦大,手指伸屈活动受到限制,伴有疼痛,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狭窄性腱鞘又称弹响拇、弹响指、板机指。近5年来,我们用自制的小刃刀切割治疗68例89指采用其他方法(如休息、理疗、局部外敷、封闭及口服药物等)无效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手指狭窄性腱鞘炎 微创治疗 屈指肌腱 切割治疗 局部外敷 口服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肥胖女性中骨密度(BMD)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然绝经1~5年的单纯肥胖者(体重指数≥25kg/m^2),年龄40~55岁,按照双能X线检测结果选择正常骨量组39例,骨量减少组37例和骨质疏松组19例。所有受试者测定体脂、BMD、骨矿含量(BMC)和血管内皮功能,包括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结果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和平均绝经时间显著高于正常骨量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或P〈0.01)。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BMD和BMC均显著低于正常骨量组(P〈0.05或P〈0.01)。骨质疏松组ED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和骨量减少组(分别为5.45±2.99、7.76±3.70和7.32±3.41,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各部位的BMD、BMC均与EDD相关(P〈0.05和P〈0.01)。结论肥胖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对绝经后肥胖女性低骨量人群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

  • 标签: 肥胖 骨密度 血管内皮功能 绝经后
  • 简介:目的应用甲床扩大术结合指侧方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采用甲床扩大术结合指侧方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共10例12指,其中男6例8指,女4例4指;年龄21~53岁,平均34.6岁。切割伤3指,挤压伤7指,碾伤2指。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6个月。后期指甲生长良好,患指指端及指甲外观满意。结论甲床扩大术结合指侧方血管链皮瓣是治疗指端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甲床扩大 指侧方血管链 外科皮瓣 指端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桥接吻合在小腿开放性损伤一期皮瓣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我们为15例小腿开放性损伤的病人一期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将皮瓣血管蒂的近、远端(旋股外侧血管)分别与受区胫前或胫后血管近、远端吻合,这样既修复了小腿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又重建了小腿远端血运,收到较好的效果。结果14例全部成活,1例因清创不彻底,术后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结论小腿中下段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肌腱断裂并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人.一期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并桥接血管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

  • 标签: 血管桥接 皮瓣 吻合
  • 简介: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有限内固定譬拿竺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段骨折12例。结果本组经6~14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达骨性愈合,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段骨折,能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外固定器 肱骨 多段骨折 骨切开术
  • 作者: 周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07-07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 第9期
  • 机构:雅安市雨城区草坪坝镇中心卫生院,四川 雅安 625000
  • 简介:<正文>膝关节骨关节,是膝关节的一种软骨退行性病变,其一般情况下以中老年人多发。目前其病因并不十分完全清楚,其症状常常会引起膝部的疼痛、肿胀以及活动受限。

  • 标签: 膝关节骨关节炎
  • 简介:类风湿关节(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关节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构成关节的各种组织,如滑膜、软骨、韧带、肌腱以及骨骼均可受累。手足病变最为常见,多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颈椎亦常受累,表现为各种颈椎不稳,可导致延髓、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而表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颈椎RA患者常合并周围关节的畸形、僵直或活动受限,体格检查不能准确评估神经功能状态,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颈椎不稳已进展较为严重。因此,应加深对颈椎RA的认识,有助于疾病的及时诊治。本文将就颈椎RA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颈椎 关节炎 类风湿 综述
  • 简介: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它是由尿酸钠或尿酸结晶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所致的一种或多种病变的临床综合征。痛风的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和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导致骨关节病变和骨关节活动障碍与畸形,

  • 标签: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排泄减少 骨关节病变 治疗 嘌呤代谢紊乱 关节活动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及BMD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调查2006年3月至2014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确诊为早期AS患者120例,其中女性57例,平均年龄(31.02±5.94)岁;男性63岁,平均年龄(29.79±6.87)岁。健康人107例,其中女性48例,平均年龄(32.97±6.47)岁;男性59例,平均年龄(29.58±6.65)岁。双光能X线法检测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的BMD与年龄、病程、疾病活动性指标、影像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早期AS男性患者各部位的BMD均较健康人减低(P〈0.01),而女性患者则和健康人无统计学差异。(2)早期AS患者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6例(5%),骨量减少(osteopenia,OT)36例(21.67%)。其中男性早期AS患者腰椎OP者5例(7.93%),OT者29例(46.03%)。早期AS患者中,男性腰椎部位OP、OT发生率较女性高(P〈0.05),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部位OP/OT发生率无差异。(3)中、低年龄组中,早期AS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BMD较健康人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4)男性早期AS患者腰椎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早期AS男性患者即可出现显著BMD下降,OP发生率为7.93%,OT发生率为46.03%。其中腰椎部位BMD减低及OT发生率更为突出。早期AS患者BMD的下降与疾病活动指标无关联。对于男性AS患者,在疾病早期即需要重视OT及OP的诊断与防治。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破骨细胞是专职性骨吸收细胞,在骨重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来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及牙槽骨巨噬细胞,在成骨/基质细胞或OPG/RANKL/RANK、TNF-α、IL-1、M-CSF、VEGF等促分化因子的作用下分化成熟,进而发挥骨质破坏作用。骨、软骨的破坏及局部骨质疏松是强直性脊柱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其中破骨细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破骨细胞靶向治疗是阻止强直性脊柱骨与软骨破坏的研究方向之一。

  • 标签: 破骨细胞 细胞因子 强直性脊柱炎
  • 简介:化脓性脊柱,又称脊柱化脓性骨髓,占所有骨髓的4%,包括椎骨骨髓、椎间盘和硬膜外脓肿。该疾病好发于青壮年,但近年有文献报道老年人或者免疫系统受损伤者也容易发生。化脓性脊柱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且不具有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一旦误诊漏诊,容易导致脊柱畸形、神经功能受损、瘫痪,甚至死亡。因此早期确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疾病康复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化脓性脊柱的治疗仍存在较多的争议,笔者就化脓性脊柱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脊柱炎 化脓 综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