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构建及初步鉴定大肠癌噬菌体抗体Fab呈现库。方法分离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淋巴细胞总RNA,逆转录成cDNA。用相应引物进行PCR,扩增出轻链和重链Fd段基因。经酶切后分别和噬粒载体pComb3连接,再经电穿孔转化大肠杆菌XLl-Blue菌株,将轻链和重链Fd基因先后克隆入pComb3中。结果从分离出的淋巴细胞中提取到高质量RNA.RT-PCR分别扩增出约680bp大小的K、λ和Fd基因。PCR产物和载体经纯化、双酶切后进行连接转化,成功地构建了人源性Fab抗体基因库,库容量达2.1×10^7。轻链K、λ和重链Fd基因均插入pComb3的重组率为50%。结论构建了大肠癌患者自然致敏抗体Fab段噬菌体呈现库,为筛选大肠癌相关抗体打下基础。

  • 标签: 大肠癌 噬菌体抗体库 FAB抗体
  • 简介:背景:肝纤维化病程迁延且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基因治疗将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IL)-10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可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目的:克隆并鉴定Sprague-Dawley(SD)大鼠IL-10基因的全长cDNA,为进一步构建大鼠IL-10腺病毒重组子和肝纤维化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自行设计IL-10上下游引物,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SD大鼠脾脏单核细胞中扩增编码大鼠成熟IL-10肽链的cDNA片断.扩增产物与连接载体pMD-18T连接后转化感受态菌DH5α,构建重组载体pMD-18T-IL-10.结果:以SD大鼠脾脏单核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出大小为540bp的大鼠IL-10cDNA片断.所构建的重组质粒经HindⅢ+KpnⅠ双酶切显示含有目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证实扩增出的DNA片断与大鼠IL-10基因序列相符,表明编码区无基因突变.结论:成功地克隆了大鼠IL-10基因的全长cDNA,并构建了重组载体pMD-18T-IL-10.

  • 标签: IL-10 大鼠 肝纤维化 基因 克隆和鉴定 扩增
  • 简介:例1,女,58岁,发现右腹部包块3天入院。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差。查体:腹部膨胀,右上腹触及一约15cm×15cm×15cm大的包块,质稍硬,活动度小,与周围边界不清,触之无压痛。腹部揉面感。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9×10^9/L,中性0.73,淋巴0.27;尿镜检正常;肝功、尿素氮均正常;B超示腹膜肿瘤。初步诊断为腹膜肿瘤。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假性 正常 腹部包块 腺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DC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构成,比较三者间的差异。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数分别为(0.2±0.1)%和(0.2±0.0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0.3±0.1)%和(0.2±0.1)%,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0.4±0.1)%和(0.3±0.1)%,P<0.01];13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2亚群细胞绝对计数为(5.62±1.28)个/μL,显著低于29例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5±2.32)个/μL,P<0.05],但是两者DC1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88.4±124.2)个/μL和(338.5±97.4)个/μL,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6.7±106.5)个/μL和(432.1±102.6)个/μL,P<0.05],而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560.2±105.6)个/μL,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伴CD8+T细胞数降低,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
  • 简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测血清HBVDNA,一般都用常规法,即血清标本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加裂解液裂解,扩增时也只用一对引物。该法虽然比分子杂交法敏感,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常发现,一些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全

  • 标签: 套式PCR检测 HBV标志物 肝炎病毒DNA 免疫聚合酶链反应 常规PCR 乙型
  • 简介:创伤性腹膜血肿是严重腹部外伤常见的并发症,血肿内常伴有腹内脏器和大血管的损伤,病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术中是否切开血肿探查,不易把握,常有争议,是临床手术中限时需解决而又棘手的问题。我院对35例创伤性腹膜血肿的病人进行手术处理,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 腹部外伤 并发症 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早期健康饮食护理在胃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以提高护理水平。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6例行介入治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健康饮食护理在胃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比较高,能够改善胃癌患者的饮食状况,减少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饮食护理 胃癌 介入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利用自体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FCN-01型腹水超滤浓缩机和DY-1060一次性使用腹水浓缩仪,对47例不同病因引起、经过常规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自体腹水超滤浓缩静脉回输治疗,观察其尿量、血浆蛋白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腹围明显减小或腹水消失,尿量增加,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均升高(P<0.01).结论经过腹水浓缩回输仪对自身腹水超滤浓缩静脉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顽固性腹水 腹水浓缩回输仪 静脉回输 腹水浓缩回输治疗 腹水超滤浓缩 后静脉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经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EVLS)根除治疗后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对61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EVLS治疗达到根除标准随访2年,依据复发时间分为高危组(24月内复发)与低危组(24月内未复发),收集食管静脉曲张经内镜治疗达到根除标准时患者的生化及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年内食管静脉曲张复发24例(39.3%),未复发37例(60.7%);高危组与低危组在出血、脾功能亢进、糖尿病和中/重度腹水的发生率以及Child-Pugh评分、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超声测量门静脉直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史、中/重度腹水和糖尿病病史(OR值分别为9.7,6.5和10.8)是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中/重度腹水、糖尿病是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患者应积极随访和再治疗。

  • 标签: 食管静脉曲张 内镜根除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目的: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DNA、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的连续病例7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HBVDNA和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81.9%(59/72)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有严重的活动性炎症(G3、c4级);43.1%(31/72)患者经抗病毒治疗血清HBVDNA阴性,其中77.4%(24/31)的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G3级。MELD评分、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而ALT、HBeAg和HBVDNA水平不能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结论:持续存在的活动性炎症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以及接受肝移植的主要原因,HBV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

  • 标签: 肝硬化 肝炎病毒 乙型 炎症
  • 简介:背景:已证实肠嗜铬细胞(EC细胞)在感染肠易激综合征(PI-IB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IBS同属功能性胃肠病范畴,推测感染FD(PI-FD)与PI-IBS可能存在相似的发病机制。目的:观察PI-FD患者胃黏膜EC细胞数量、功能的改变,初步探讨PI-FD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纳入35例PI-FD患者、30例非PI-FD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35例PI-FD患者中,14例粪便培养致病菌阳性(PI-FD-A组),21例粪便培养阴性,根据临床表现确诊(PI-FD-B组)。以5-羟色胺(5-HT)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胃黏膜EC细胞,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胃黏膜5-HT浓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EC细胞超微结构及其与神经纤维的毗邻关系。结果:PI-FD组胃黏膜EC细胞数和5-HT浓度显著高于非PI-F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且EC细胞数量与黏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P〈0.05)。电子显微镜下,EC细胞内细胞器较多,部分胞质内可见特异性分泌颗粒,PI-FD组距神经纤维5μm范围内EC细胞数显著高于非PI-F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I-FD-A组与PI-FD-B组的EC细胞数量和5-HT浓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PI-FD患者胃黏膜EC细胞显著增殖、活化,EC细胞激活途径可能在PI-FD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消化不良 功能性 急性胃肠道感染 肠嗜铬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 简介:背景:瘦素水平与肝脏疾病关系密切,但因研究对象及其病因、病情不同,各研究所得结论并不一致。目的:测定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探讨其与患者肝功能、性别、体重指数(BMI)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的可能关系。方法:6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瘦素、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2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18.64ng/ml±26.56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04ng/ml±11.17ng/ml,P=0.043).但各Child-Pugh分级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1)。血清瘦素水平还与BMI呈正相关(r=0.35,P=0.003),在超重者中,相关性尤为明显(r=0.537,P=0.002)。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且存在性别差异,该指标能反映患者体内的脂质代谢情况,但与病情无关。

  • 标签: 瘦素 肝硬化 肝功能 纤维化 体重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胃肠肽激素的变化情况。方法以8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是否行血液透析治疗分为观察组A(29例未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B(53例行血液透析治疗),另选4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胃动素、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血清瘦素水平及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A和观察组B患者的胃动素、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B血清胃泌素、血清瘦素水平高于观察组A,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B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为34.0%,明显高于观察组A的24.1%及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肾脏是胃肠肽激素的主要生物降解和清除场所,血液透析治疗可影响患者胃肠肽激素的血清水平,增加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是引起患者消化道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胃肠肽激素 胃肠道症状
  • 简介:肝硬化腹水系一常见疾病,因病情发展或诊疗不当等出现顽固性腹水(RA),又名“抗利尿性腹水”,易于发生肝肾综合症(HRS),治疗上极为困难,作者采用自体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RA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腹腔回输 顽固性腹水 临床疗效观察 自体腹水浓缩 RA
  • 简介:目的:出院延续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胃肠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9月骨科收治的100例髋骨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出院延续治疗,对比患者生存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干预组Singh指数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出院一个月、三个月后,干预组DPD/Cr水平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再骨折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干预组;干预组出院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后,术后功能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明显偏低,同时首次排便时间比较早,差异对比P<0.05。结论:出院延续治疗有助于降低临床并发症,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加速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

  • 标签: 延续治疗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