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由Oddi括约肌异常收缩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肝功能异常和反复发作的特发性急性胰腺炎等。近年SOD的发病率正逐渐上升,临床上常因医师对其缺乏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而延误诊治。本文就SOD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奥狄括约肌功能障碍 诊断 治疗
  • 简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是指胆管和(或)胰管括约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对于Ⅲ型SOD患者是否需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或括约肌切开治疗一直持有争议。此类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并发症风险高,尤其是ERCP术后胰腺炎。EPISOD研究更新了人们对Ⅲ型SOD的认识。最新颁布的罗马Ⅳ共识已摒弃Ⅲ型胆型SOD的诊断,并重新制订了胆型SOD的分类,目前不推荐此类患者行Oddi括约肌测压和括约肌切开术。本文着重对SOD尤其是Ⅲ型SOD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阐述。

  • 标签: 奥狄括约肌功能障碍 测压法 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 罗马Ⅳ共识
  • 简介:目的探讨产妇产后出血引发胃肠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产后出血产妇137例进行分析,其中产后出血引发胃肠功能障碍69例,作为观察组,产后出血但未引发胃肠功能障碍6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产后出血致胃肠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其护理前后观察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肠鸣音次数变化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34岁、麻醉方式采取除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外的其他麻醉方式、出血量〉1000mL以及合并感染等因素是造成患者出现产后出血胃肠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而有妊娠并发疾病和发生应激反应则可能降低患者产后出血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风险,是患者的保护因素。观察组护理前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后肠鸣音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肠鸣音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产妇年龄、麻醉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感染是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护理干预,减少产后出血量,改善产妇临床症状。同时避免高龄生产,注意预防感染,以降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

  • 标签: 产后出血 胃肠功能障碍 高危因素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腹腔镜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消化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外科进行腹腔切除术后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以及静吸复合麻醉组,每组患者均为4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以睁眼时间为准),术后1h,6h,12h,24h,48h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得分及术后消化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患者苏醒时间,静吸复合麻醉组均优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MSE评分方面,24小时内静吸复合麻醉组均优于其他两组,然而24小时后,各组间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静吸复合麻醉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优于其余两组。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可以减少老年腹腔镜切除术后昏迷的时间,提高术后MMSE的评分,具有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的优势,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消化功能恢复情况,尤其适用于老年腹腔镜切除术的患者。

  • 标签: 腹腔镜切除术 静吸复合麻醉 MMSE得分
  • 简介:背景:血栓栓塞是溃疡性结肠炎(UC)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活动期UC凝血状态,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UC活动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UC患者162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丌)、D-二聚体(D-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患者临床活动性指数(CAI)和Baron内镜下评分。比较PLT、MPV、PT、APTT、FIB、Tr、D-D在UC不同疾病活动性和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分析UC活动期PLT、MPV、PT、FIB、D-D与ESR、CRP、CAI、Bar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UC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的PLT、MPV、FIB、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UC间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C活动期患者PLT和D-D与ESR、CAI、Baron评分呈正相关,MPV与ESR、Baron评分呈负相关,PT和D-D与CRP呈正相关,FIB与ESR、CRP、Baron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C活动期患者MPV与Baron评分呈负相关,FIB与ESR和CRP呈正相关,D-D与ESR和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MPV、PT、FIB、D-D可作为评价UC活动性的指标,D-D可作为评价UC严重程度的指标。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疾病活动性 疾病严重程度 血液凝固 D-二聚体
  • 简介:背景:直肠前膨出(RC)是一种多见于女性的肛肠疾病,与功能性排便障碍(FDD)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目的:研究伴RC的FDD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的变化,探讨RC与FDD的关系。方法:选取28例伴RC的FDD患者并分为伴轻度RC的FDD组和伴中-重度RC的FDD组,设不伴RC的FDD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球囊排出试验、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检测,并按照罗马Ⅲ标准将FDD患者进一步分为排便协同失调(F3a)和排便推进不足(F3b)两种亚型。结果:除伴中-重度RC的FDD组直肠排便收缩压显著低于不伴RC的FDD组外(P〈0.05),其余各组间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直肠排便收缩压、肛门括约肌松弛率以及初始感觉容量、产生便意容量和最大耐受容量均无明显差异。与不伴RC的FDD组相比,伴RC的FDD组中F3b亚型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伴中-重度RC的FDD患者直肠排便收缩压明显降低,伴RC的FDD患者多表现为F3b亚型,提示RC与FDD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直肠前突 功能性排便障碍 测压法 感觉障碍
  • 简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一种病因未明了的,未能发现器质性或全身性疾病的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症状群,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或不适,尤其是餐后加重,上腹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烧心和反酸等,病程持续4周以上。报据道西方国家FD占消化专科门诊患者的19%-41%。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工作的快节奏,FD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出勤率,我们用B超方法检测43例FD患者之胃液体排空功能,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西沙比利,中药复方,及西沙比利加中药复方治疗,以探讨FD的动力障碍及治疗。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胃动力障碍 临床表现 胃液体排空时间 药物毒副作用
  • 简介:目的调查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人中焦虑障碍的患病情况;观察心理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消化门诊的158例FD病人进行Zung氏焦虑量表(SAS)检查和FD症状评分,以中国精神病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为依据诊断焦虑性障碍。将其中伴有焦虑性障碍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解释、安慰和支持;试验组,以合理情绪疗法为主;两组均辅以药物对症治疗。3个月和1年后随访。结果本组中广泛性焦虑的识别率高达10.13%(16/158),此前均被漏诊漏治;对照和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FD症状和SAS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0.01),但1年后试验组仍能维持较好效果(P<0.05),而对照组则有反复(P>0.05),且试验组的焦虑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焦虑障碍在FD中多见,应得到综合医院医师的高度重视;心理治疗可更好和更持久地减轻症状和不适。

  • 标签: FD 焦虑障碍 对照组 中焦 功能性消化不良 心理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毒症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在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45例接受异甘草酸镁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30例只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前,联合组患者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271.2±56.4U/L、292.5±77.4U/L和83.2±22.6μmol/L,对照组则分别为283.1±62.3U/L、297.5±83.3U/L和90.3±27.3μmol/L(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0.9±16.5U/L、41.3±14.5U/L和14.7±5.4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8.4±20.5U/L、70.2±18.8U/L和21.2±10.3μmol/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伤患者疗效显著,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肝损害 脓毒血症 异甘草酸镁 还原型谷胱甘肽 治疗
  • 简介:功能不全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使病情恶化,导致死亡。现就急性脑血管病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几个相关因素进行讨论。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并发症 肾功能不全 脑出血
  • 简介:我院于1994年~1995年收治32例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其中16例乙型肝炎并发HFRS患者,其临床出血现象较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2例均系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90年卫生部颁布的出血热防治诊断标准。其中1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一项或数项阳性为观察组,男13例,女3例;16例为对照组,男12例,女4例。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日相匹配,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可比性。二、方法(一)患者入院后按期采血,以枸

  • 标签: 乙型肝炎 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 t—PA 肝炎病毒 观察组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CVRNA含量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探讨HCV感染者PBMC中HCVRNA水平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128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CVRBA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CD3+、CD4+、CD8+、CD4+/CD8+.结果PBMC内HCV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比较,前者CD32+、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大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侵染PBMC后可加重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 标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丙型肝炎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 HCV 相关性研究 RNA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2例FD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体检的8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增强胃动力联合抑制胃酸治疗。经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并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组织,采取HE染色法对两组组织中的EOS进行计数统计,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计数法对组织内肥大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6(1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EOS、肥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相应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L-6及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上述炎性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0水平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EOS与IL-6、TNF-α、肥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肥大细胞数与IL-6、TNF-α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FD患者十二指肠黏膜EOS数量、肥大细胞数量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提高.而IL-10水平降低,这些变化与FD的发病存在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胃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2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胃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5%,低于对照组的13.85%,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为(9.1±3.2)d,短于对照组的(16.3±4.2)d,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同时还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止血 胃镜 凝血酶
  • 简介: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慢性肝脏疾病。酗酒会导致机体多系统受损,其中包括神经损害和精神障碍。临床上,酒精所致的神经精神损害表现复杂多样,常导致诊断困难甚至出现误诊。本文将对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的机制、5种常见的酒精性精神障碍疾病的识别要点及酒精性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进行综述。多学科有效协作、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相互合作对此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酒精中毒 酒精戒断综合征 精神障碍
  • 简介:胃肠动力障碍所致的消化系统症状,如早饱、腹胀、嗳气等,是病人就诊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依赖促胃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部分病人的疗效不满意,故开发和应用经济实惠、安全有效的新疗法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胃肠起搏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2004-08引进胃肠起搏器,采用生物电反馈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病人,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生物电反馈 胃肠动力障碍 治疗 胃肠起搏
  • 简介:病例:患者女,37岁,因“腹泻两个月,发热伴关节肿痛、皮肤破溃一月余”入院。4年前患者因“解黏液血便”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灌肠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治疗后,症状得到较好的控制。两个月前,患者出现腹泻症状,5-6次/d,水样,伴少量黏液,无血便,于外院行结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予灌肠和SASP口服治疗后,大便恢复正常。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表现 关节炎 脓皮病 结肠镜检查 黏液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