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MRI、CT和X线片三种影像学方法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0例30个病变经临床病理确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CT扫描及MRI影响学结果表现情况.结果:30个病变股骨头中X线平片仅显示了其中l4个,检出率为46.7%,CI、扫描显示了其中12个,检出率为63.3%,MRI对所有病例均能够作出诊断,检出率为100%X线平片与CT扫描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检出率远高于X线平片与CT扫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RI诊断早期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扫描,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高危人群和已有髋关节症状患者应直接行MRI检查.

  • 标签: 股骨头缺血坏死磁共振CT X线
  • 简介:目的通过两种分离方法体外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比较细胞表型差异及生物学特性,为血管性疾病研究提供精确实验基础.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获取SD大鼠胸主动脉VSMCs,分为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倒置显微镜、结晶紫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并定量分析;MTT比色法及TransweU细胞迁移实验分别检测分析细胞增殖与迁移活性;流式细胞周期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VSMCs并测定分析收缩型标记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以及合成型标记蛋白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SMemb)、原肌球蛋白-4(TPM-4)表达量变化.结果两组细胞SMA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95%,细胞呈现谷峰状结构生长.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两组细胞长径径值分别为(95.10±16.23)μm和(114.67±15.92)μm.与酶消化组相比,组织块组细胞增殖及迁移活性分别增加23.04%和1.54倍(P<0.05),S+G2期所占比例增加49.68%(P<0.05),SMA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SMemb及TPM-4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组织块法获取细胞多以合成表型为主,酶消化法则主要呈收缩表型.伴随细胞形态学、增殖及迁移活性、表型特异性蛋白表达等不同改变,两种细胞获取方法可为不同目的研究提供精确体外模型.

  • 标签: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细胞培养
  • 简介:最近,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代谢综合征国际通用定义,对腹部(中部)肥胖,简单地测量腰围即可判断。下面的表是不同人种男、女(不是指所居住国家)腰围。据此指南测量腰围易判断有无腹部肥胖。

  • 标签: 不同人种 腰围 国际糖尿病联盟 腹部肥胖 代谢综合征 测量
  • 简介:目的评估在糖尿病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使用4种不同方法处理起搏器囊袋,对预防起搏器相关感染影响。方法将66例在单中心首次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患者,根据术中清理囊袋时使用方法不同,按入选顺序随机分为A组(巴曲亭组,18例)、B组(庆大霉素组,15例)、C组(巴曲亭+庆大霉素组,17例)、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6例)。术中在植入起搏器电池之前,分别用A、B、C、D4种不同方法浸泡过纱布清理囊袋。随访一个月,观察4种方法下感染发生情况。结果66例患者中,发生起搏器植入相关感染共5例,总发生率7.6%,A、B、C、D四组分别为2例(11.1%)、2例(13.3%)、1例(5.9%)和0例(0%)。对4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巴曲亭、庆大霉素、巴曲亭+庆大霉素、生理盐水4种不同方法浸泡过纱布清理囊袋,对预防糖尿病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发生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起搏器 囊袋感染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高级别AVM患者开颅手术治疗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18±6)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13例,Ⅴ级10例。畸形团长径为3.5~15.0cm,平均(7.5±2.0)cm。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入院前1年和8年在外院接受栓塞治疗,3例近期接受术前栓塞,对18例直接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对切除后部分残留畸形团5例行伽玛刀治疗。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结果①术前近期栓塞+手术切除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GOS4分1例,5分2例;远期栓塞+手术2例和直接手术18例,在切除术后,1例昏迷及四肢瘫痪,1例死亡。GOS5分12例,4分5例,3分1例,2分1例,1分1例。②对17例患者术后行DSA复查,1例行MRA复查。显示11例获得全切,6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病死率为4%(1/23),重残率为4.5%(1/22)。③随访1~95个月,GOS5分14例,4分6例,3分2例。结论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行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并且疗效肯定,而适当术前栓塞是手术成功重要辅助手段。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理想血压、血压正常高值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浆血管紧张素Ⅰ(ATⅠ)、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肾上腺髓质素(ADM)水平,了解血压与血浆ATⅠ、ATⅡ及ADM水平关系。方法分别纳入健康志愿者(理想血压组)40例、正常高值血压者(高值组)40例和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ATⅠ、ATⅡ和ADM水平。结果三组间AT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理想血压组相比,高值组和高血压组ATⅡ和ADM均较高(P〈0.05),尤其以高血压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ATⅠ与血压无关ATⅡ和ADM随血压升高而水平呈上升趋势。

  • 标签: 血管紧张素 肾上腺髓质素 正常高值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33例,年龄为18~94岁;男993例,女640例。设计统一调查病例表,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工作状态等)、既往史及危险因素等。结果①男女脑梗死住院患者比例为1.55:1。女性发病年龄为(66±12)岁,高于男性(65±12)岁,两者比较,P=0.049。②青年期(18~45岁)男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74.39%和25.61%(P〈0.05),其他年龄段亦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居住地均以市区居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患者中,中学文化程度以上卒中发生率居高,女性文化程度低卒中发生率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P=0.000)。女性患者无业人员高于男性,男性国家企业及退休人员患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P=0.000)。④男性患者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0.8%)、高龄(41.7%)、吸烟(21.1%)、糖尿病(20.1%);女性患者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3.9%)、高龄(44.4%)、糖尿病(24.4%)、心脏病(24.2%)。女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心脏病发生率高于男性,男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和饮酒均可以增加肥胖危险(分别为OR=3.059,95%CI:1.978~4.731;OR=2.330,95%CI:1.221~4.445)。结论①各年龄段男性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②高血压是所有脑梗死患者首要危险因素。③吸烟、饮酒或多种危险因素共存,可能是男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主要原因,尤其在青�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性别特性
  • 简介:目的评价经静脉和经冠状动脉内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注射液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arteryintervention,PCI)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2例行直接PCI治疗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上游组42例(术前急诊室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和下游组40例(术中导管室经冠状动脉使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后结果、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下游组比较,上游组有较高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3级血流获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vs.57.5%,P〈0.05)。上游组术后30d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下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7.1%vs.44.0%±5.4%,P=0.01)。两组术后出血并发症、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前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组织灌注和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不同给药方法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不同体质指数(BMI)水平对普通人群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风险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中关于BMI与普通人群新发房颤风险关系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根据预先设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等工作,将符合标准文献纳入,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初步检索得到685篇文献中,共纳入12篇符合标准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43%(RR=1.43,95%CI:1.30~1.57,P<0.00001),肥胖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89%(RR=1.89,95%CI:1.69~2.12,P<0.00001);与超重组相比,肥胖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32%(RR=1.32,95%CI:1.25~1.39,P<0.00001);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55%(RR=1.55,95%CI:1.41~1.69,P<0.00001)。结论超重与肥胖明显增加普通人群新发房颤风险,随着BMI水平增加,新发房颤风险也在逐级增加。

  • 标签: 心房颤动 体质指数 超重 肥胖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患者置入具有工作模式转换功能双腔起搏器对减少右心室起搏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符合双腔起搏器置入指征患者126例,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交叉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同一患者在心房按需型起搏模式(AAISafeR)和房室全能型起搏模式(DDD)2种工作模式下心室起搏百分比比例,随访3个月,进行ECG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心室起搏百分比与心房相关性。结果与DDD比较,AAISafeR模式下心室感知百分比明显增加(34.61±9.82)%vs(73.18±1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83.71±11.76)%vs(23.61±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ISafeR模式减少右心室起搏60.1%。相关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径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r=0.398,P=0.0003),LVEF与心室起搏百分比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r=-0.13,P=0.26)。结论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可能影响心腔结构短期内重构,但尚未引起心室功能改变。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室复建 心室功能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心室程序刺激致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和室性早搏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参数测定,观察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刺激对窦性心率震荡影响,进而评价动态心电图心率震荡参数可信度.方法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分别选取右室心尖部(RVAP)和右室流出道(RVOT)作为早搏刺激部位,分别通过Holter行自发性HRT检测和心室程序刺激行诱发性HRT检测,比较心室不同部位刺激所诱发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差异.结果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和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TO:(-1.71±1.36)%比(-2.29±1.47)%,P=0.12;TS:(7.12±4.68)ms/RR比(10.14±5.71)ms/RR,P=0.75].心室不同刺激部位对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结果无明显影响[TO:(-7.16±1.74)%比(-8.82±2.16)%,P=0.14;TS:(20.9±4.38)ms/RR比(18.8±3.67)ms/RR,P=0.36].不同部位诱发心率震荡参数TO和TS自身之间亦有较好相关性(TO:r=0.674,P<0.01;TS:r=0.816,P<0.01).结论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具有一致性,心室不同刺激部位对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结果无明显影响,动态心电图记录中,由心室不同部位室性早搏所计算心率震荡参数值均有较高可信度.

  • 标签: 室性早搏 窦性心率震荡 心室程序刺激 自发性 诱发
  • 简介:目的探讨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生活行为方式关系,为心脑血管病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收集2017年3月~5月间于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研究对象397例,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腰围(WC)、臀围(HC)、心率等基本情况资料及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睡眠状况等生活方式资料,并检测CAVI值。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CAVI正常组(CAVI<9m/s)和CAVI升高组(CAVI≥9m/s)间进行一般情况比较,并对CAVI增高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AVI正常组与CAVI增高组比较,年龄、体质指数(BMI)、WC、腰臀比(WHR)、收缩压(SBP)、是否高血压、体育锻炼、饮酒、吸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WC和饮酒是CAVI增高独立危险因素(P<0.05);体育锻炼与CAVI增高呈显著负相关(β=-0.617,P<0.05)。结论年龄增长、腰围增大、饮酒是CAVI增高独立危险因素,体育锻炼可预防CAVI增加,积极控制体重,避免饮酒,加强锻炼将有助于防止动脉血管硬化性疾病发生。

  • 标签: 心踝血管指数 危险因素 体检人群 生活行为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与非LI危险因素,推测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1日~2014年12月13日入住我院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患者LI148例和非LI148例。根据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数目及位置分为单发LI113例,多发LI35例;单发非LI97例,多发非LI5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L危险因素。结果单发LI心房颤动及同侧颈动脉狭窄≥50%发生率较多发LI(0.88%vs11.43%,P=0.013;1.77%vs17.14%,P=0.002)、单发非LI(0.88%vs11.34%,P=0.001;1.77%vs16.49%,P=0.000)、多发非LI(0.88%vs9.80%,P=0.018;1.77%vs17.65%,P=0.000)明显低。与单发LI比较,心房颤动及同侧颈动脉狭窄≥50%为多发LI(OR=26.353,95%CI:2.778~250.007,P=0.011;OR=11.483,95%CI:2.202~59.891,P=0.011)、单发非IL及多发非IL独立危险因素。多发LI与单发非IL和多发非LI心房颤动及同侧动脉狭窄≥50%等危险因素无差异(P〉0.05)。结论单发LI与多发LI具有不同发病机制,推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心源性栓塞为多发性LI重要发病机制,但参与单发LI发病过程概率相对较少。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心房颤动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健康日》报道,根据医学会议上公布研究,“阻塞性动脉形成并非千篇一律,男女患者即使冠状动脉斑块数量相同,但面临心脏疾病风险有所区别”。在分析了480例急性胸痛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以后,研究人员发现,当女性有大量斑块形成以及动脉过度硬化时,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高。但是,“当男性动脉含有‘非钙化斑块’,脂肪沉积物在动脉壁上时,却面临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或需要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能性增大”。

  • 标签: 冠状动脉斑块 心脏病发作 疾病风险 女患者 主要心血管事件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 简介:肺动脉栓塞(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及分支所致肺循环障碍临床病理综合征,具有较高致病率及致死率,及时准确诊断及治疗是关键。肺栓塞发病率为0.06%~0.11%,在心血管疾病中仅低于冠心病和高血压,位于第三位,病死率约占住院患者10%,急性肺栓塞患者30d内致死率超过15%。

  • 标签: 肺动脉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血脂水平差异.方法将确诊为冠心病70岁以上老年患者647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另选无冠心病老年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脂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随着冠心病病情程度加重,呈逐渐升高趋势;SAP组、UAP组和AMI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AP组、UAP组和AMI组LDL-C/HDL-C比值均高于对照组,AMI组LDL-C/HDL-C比值高于UAP组和SAP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在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中,LDL-C/HDL-C比值与AMI发生关系密切.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塞 心绞痛 高脂血症
  • 简介: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特点与右室流出道不同区域起搏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行右室流出道起搏患者,根据不同起搏位置,将患者分成间隔上部组(45例)、间隔下部组(24例)、前壁组(101例)及游离壁组(16例)。比较分析4组患者在右心室起搏状态下体表心电图特点差异。结果4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中,游离壁组QRS波时限为(173±14)ms,长于其他3组(P=0.014);QRS波群额面电轴间隔上部组为(61±47)°,而间隔下部组为(-18±52)°(P=0.01);间隔上部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zoneIndex,TZI)最小,而游离壁组最大(P=0.01);在4组患者肢体导联QRS主波方向比较中,间隔上部组下壁(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比例最大。结论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在不同区域定位,但受样本量等影响,仍需大样本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室间隔 起搏 体表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