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脂代谢紊乱被认为是种代谢性疾病,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制定脂代谢紊乱的定义:三酰甘油(TG)〉1.7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高密度脂蛋白(HDL—C)〈0.9mmol/L(男性)或〈1.1mmol/L(女性),或己接受相应治疗。它和高血压、血糖异常、肥胖症等多种疾病被称为代谢综合征。目前认为发现它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

  • 标签: 脂代谢紊乱 消化系统 国际糖尿病联盟 代谢性疾病 靶点 高密度脂蛋白
  • 简介:胆汁淤积即胆汁的生成和排泌障碍导致肠道内胆汁缺乏及毒性胆汁成分在肝脏、体循环中聚集的病理生理过程[1-3]。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瘙痒和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升高,发生肝细胞损伤时可有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升高[2]。生理情况下,胆汁的正常代谢受相关核受体和转录后调控机制调节。胆汁酸的转运有赖于分布于肝肠循环各个部位的细胞膜转运系统协同配合。引起胆汁淤积的病因有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基因突变、药物、激索、炎症、胆道梗阻、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因素通过影响胆汁酸转运蛋白的表达或使其功能受损导致胆汁淤积的发生。此外细胞极性改变,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和细胞骨架改变也可能是胆汁淤积发生的分子机制之[1]。结介近期该领域的文献报道,本文将对胆汁淤积相关的主要分子机制及治疗靶进行综述。

  • 标签: 胆汁淤积 胆汁酸 分子机制
  • 简介:病历摘要、病史患者,女,48岁.已婚,维吾尔族.因“反复血尿、皮肤瘀、瘀斑8个月”于2006年7月入院。患者于2005年11月因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肉眼血尿、皮肤瘀、瘀斑至当地医院就诊.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腺性膀胱炎”,给予电切术治疗,术后血尿不止.皮肤瘀、瘀斑增多。

  • 标签: 血尿 蛋白尿 瘀斑 纤溶亢进 凝血机制异常 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 简介:<正>为了促进全国结核病监测工作的进步发展,逐步形成全国结核病疫情监测网,1991年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又确定了河南、江西、山西、陕西、吉林、安徽、贵州、天津8个省、直辖市的16个县、区为全国结核病疫情监测。1992年4月9日~16日在卫生部结核病控制中心举办了结核病监测培训班。上述省、直辖市及16个监测的负责同志45人参加了培训班。中心负责人就结核病监测的目的、

  • 标签: 结核病监测 疫情监测 卫生部 卫生防疫 直辖市 监测点
  • 简介:细胞坏死和凋亡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的主要原因,最新研究表明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也参与其中。坏死性凋亡兼具凋亡和坏死的特征,遗憾的是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总结了在各类组织脏器发生IRI后,可以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来降低这种损伤的作用靶

  • 标签: 坏死性凋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用靶点
  • 简介:目的:探讨白杨素抑制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机制。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合端粒重复序列(CCCTAA)n的肽核酸(PNA)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端粒CCCTAA和DNA损伤蛋白53BP1的共定位,以测定端粒损伤的形成。结果:白杨素能抑制NB4细胞有效增殖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8μmol/L,而在端粒处CCCTAA的PNA探针的绿色荧光信号与53BP1抗体的红色荧光信号发生融合。白杨素处理过的NB4细胞早期凋亡(15.90±3.82)、晚期凋亡(14.41±3.87)远高于对照组(2.01±0.61、1.72±0.57)(P〈0.05)。结论:白杨素有抑制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端粒保护染色体末端的能力;白杨素特异性增加端粒处的损伤可能是其阻滞细胞周期的机制。

  • 标签: 白杨素 端粒 DNA损伤 白血病
  • 简介:目的分析2013~2015年广西国家级疾病监测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为进步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3~2015年广西死因监测系统资料,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方法,分析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分布情况。结果2013~2015年广西国家级死因监测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粗死亡率为137.62/10万;男女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为163.40/10万和109.50/10万,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为115.68/10万和147.52/10万,城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导致居民死亡的前5位呼吸系统疾病依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呼吸系统恶性肿瘤、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支)、肺气肿,居民这5类疾病的死亡数占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的88.01%;男女、城乡、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呼吸系统疾病死因顺位不同;每年1月份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构成比在全年12个月中均最高。结论广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死亡率高低与季节、气候等因素有关,对广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防控应侧重考虑上述因素。

  • 标签: 呼吸系统 死因调查 流行病学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环氧合酶-2(COX-2)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协同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不同药物干预肺癌A549细胞株,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药吉非替尼组、单药塞来昔布组、联合用药组。药物干预细胞48h后台盼蓝(trypanblue)染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以Hoechst33258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用药前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检测EGFR和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时间和剂量增加,单药吉非替尼与塞来昔布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加药48h,联合用药组抑制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1)。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32.40%vs7.12%和8.43%;P<0.01)。联合用药组S期细胞比例为(3.2±0.9)%,较单药吉非替尼组[(37.4±1.6)%]和单药塞来昔布组[(21.0±3.1)%]明显减少(P<0.01);联合用药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87.2±6.4)%,较单药吉非替尼组[(61.4±5.2)%]和单药塞来昔布组[(51.8±4.7)%]明显增加(P<0.01)。与单独用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EGFR和COX-2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联合用药通过EGFR和COX-2双靶阻滞发挥作用,有望为肺癌的化学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塞来昔布 吉非替尼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环氧合酶-2
  • 简介: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卷土重来。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比过去更为突出,迫切需要新的有效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分枝杆菌活性受到重视.但真正适合临床使用的品种还不多。左氧氟沙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治疗安全性,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且疗效较为理想的品种。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核病时,同样需要考虑结核菌特殊的生长规律,掌握适用范围.注意防范细菌产生耐药性。尤其要注意吸收近年来有关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特性和临床合理使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

  • 标签: 抗结核治疗 左氧氟沙星 用药方案 氟喹诺酮类药物 抗分枝杆菌活性 临床使用
  • 简介:1资料与方法男,64岁.因双下肢无力伴双膝关节疼痛半个月于2005年7月2日人吉林大学第医院,既往有肾功能衰竭病史。入院检查:甲状旁腺素(PTH)〉2500pg/ml;血钙(Ca)4.53mmol/L;血磷(P)1.48mmol/L。颈部彩超提示:甲状腺右叶后侧见1.3cm×1.0cm肿物,低回声,边界清。遂局麻下行右侧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及术后石蜡病理为右侧甲状旁腺癌,术后第3天血钙恢复正常,未再复查甲状旁腺素。

  • 标签: 甲状旁腺癌 复发 手术治疗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女,71岁。因发现左侧乳腺肿物1年半,确诊左乳腺癌1年于2016年1月4日入院。体格检查:患者般情况良好.双乳不对称.双乳皮肤无皮下静脉曲张,无水肿及橘皮样改变。左侧乳房外下象限可触及大小约6.0cm×5.0cm的实性肿物,质硬,界限不清,活动度差,伴压痛,皮肤红肿破溃,伴乳头内陷,挤压乳头有血性溢液。同侧腋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可,较大者约2.5cm×1.0cm×1.0cm。

  • 标签: 乳腺恶性肿瘤 乳腺肌上皮癌
  • 简介:在许多发达国家,氧化碳(CO)是引起中毒死亡和并发症的个主要原因。急性中毒时,气体的最普遍来源是从火和机器中释放的烟雾。其他的来源包括在有限空间中木炭炉子所释放的气体。安装不善的家庭暖气设备,以及丁烷和丙烷的不完全燃烧(如:在旅行队中)所释放的气体将导致亚急性或慢性中毒。

  • 标签: 一氧化碳 CO 中毒机制 碳氧血红蛋白
  • 简介:异位乳腺指超出正常乳腺解剖范围的部位所见到的乳腺实质,又称副乳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胸前区以外没有退化的迷走乳腺组织。现报道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门诊收治的1例男性腰背部异位乳腺。并初步探讨异位乳腺同肾功能衰竭的关系,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 标签: 异位乳腺 背部 乳腺纤维腺瘤 肾功能衰竭
  • 简介:患者男,44岁,2010年3月10日因黑便B超示胰尾部占位,CT、MR示“胰尾部软组织块”(图1、2)而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10d后血便消失。为进步治疗,以“胰尾部占位”转入我院。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包括CAl9-9、CAl25、CEA、AFP均在正常范围。临床初步诊断为胰腺内分泌肿瘤(无功能腺瘤)或胰腺内副脾,但恶性肿瘤不能完全排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胰尾部3.5cm×2cm×1.5cm肿物,质软,暗红色,与周围胰腺组织界限清楚,行胰体尾+脾脏切除术。病理学检查:胰腺组织内见由白髓和红髓组成的脾组织,呈淤血改变,与胰腺组织分界明显(图3),脾脏被膜完整,脾小体清晰可见。诊断为胰尾部内副脾。

  • 标签: 胰尾部 副脾 胰腺内分泌肿瘤 脾脏切除术 CAL9-9 胰腺组织
  • 简介:目的:在无症状人群中评估9p21位多态性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联。方法:纳入889例无卒中史高血压患者,收集般资料,检测血、尿样本并提取全血DNA。采用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选取位于9p21的位rs1333049和rs2383207进行分型。结果:纳入人群中46.2%颅内、外动脉无狭窄,21.4%仅颅内狭窄,15.4%仅颅外狭窄,17.0%颅内、外共存狭窄。所选位点在校正多重危险因素后与颅内、外共存狭窄显著相关(P=0.011和0.017);rs2383207-A等位基因携带显著与降低的狭窄程度相关(P=0.009),与较少的病变数目无关(P=0.063)。结论:9p21位rs1333049和rs2383207与无症状颅内、外共存动脉狭窄显著相关,可用于评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水平。

  • 标签: 颅内、外动脉狭窄 9p21 缺血性脑卒中 遗传 关联分析
  • 简介:核受体(nuclearreceptor,NR)是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其成员众多,构成了个大家族,可分为4大类: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D受体、孤儿核受体(orphannuclearreceptors,ONR)及可被代谢中间产物激活的受体。NR与相应的配体及其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和凋亡、免疫反应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核受体 类视黄醇X受体 核受体Nur77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52岁,已婚,经产妇,母乳喂养。左乳无痛性肿块60d余,无明显增大,于2015年6月23日以“发现左乳房肿块1个月余”入住浙江省嘉兴市第医院乳腺病科。入院查体:

  • 标签: 乳腺癌 分泌型 诊断
  • 简介:1临床资料男,65岁,因“持续咽部异物感2周,发现右侧颈部肿物1周”于2011年11月28日入武汉中心医院。既往无手术史。

  • 标签: 神经鞘瘤 咽旁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