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4 个结果
  • 简介:总结25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的护理体会。25例患者均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腹泻和肠道出血等症状,积极行抗感染、胃肠减压、升白细胞、营养支持治疗,有效监测生命体征,全面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并配合饮食、肛周、腹痛、发热、出血等护理措施,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下有效控制感染。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早产儿脑损伤合并脑出血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比值的临床指导价值。 方法  选取2018.06—2020.06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根据回顾性研究分为早产儿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合并脑出血组。比较患儿入院24h内NLR、PLR值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并追踪至患儿纠正年龄1岁,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将其分为有后遗症组和无后遗症组,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NLR和PLR比值变化。结果 相较于早产儿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组NLR、PLR值均明显升高(P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长期的化疗过程中,对骨髓造血细胞的破坏,导致了免疫功能的下降,进一步造成了粒细胞缺乏症。面对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粒细胞缺乏症,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及时的讲解感染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并发症的具体表现。这将有利于患者自觉加强个人卫生的管理,配合护理人员工作。保证患者的情绪稳定,加强心理上的疏导,进行医患之间的沟通,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笔者经过研究发现采用新型的延续性护理的方式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延续性护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方式,有助于医护人员对于患者实行及时和人性化的管理,便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对于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探究肿瘤患者 化疗 粒细胞缺乏 护理进
  • 简介:医用水平层流床是一种水平式单向流局部空气净化设备,适用于医院血液病病人及其放疗和化疗的病人,对于各类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尤其对粒细胞缺乏感染的病人疗效显著,为此我科引进了水平式层流床,应用于粒细胞缺乏病人,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标签: 粒细胞缺乏病 低感染率 层流床 预防 空气净化设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样本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8例,并分为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接受整体护理)各34例,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就SAS、SDS以及SF-36评分而言,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参照组,t=8.884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肿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JGCT)是一种罕见的性索间质肿瘤,发病率极低,一般在10岁以前确诊,仅占儿童时期疾病的4%~5%,98%的患儿发病仅为单侧卵巢,卵巢颗粒细胞瘤是一种有激素活性的肿瘤,能产生雌激素,因而能被早期发现,临床表现通常与激素的变化相关,如假性早熟、阴道出血,月经不调,少数患者表现为女性男性化或多毛症,部分患者有腹痛及腹胀表现,而这例年龄较小的患儿出现阴道出血及腹痛前来就诊,青春期的患者临床表现与多囊卵巢综合症相似,因注意两者的鉴别,目前卵巢JGCT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激素治疗以及分子生物靶向治疗,通常采用单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来保留生育功能,目前多不主张微创手术,手术方式对疾病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有腹水时同时需同步行细胞学检查,对于晚期或复发的JGCT顺铂化疗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颗粒细胞瘤 卵巢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03-2022.05期间我院接收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4例。在护理工作中采取症状体征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特殊检查护理、出院指导护理等措施。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得到缓解、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正确服药、营养状况良好、负性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胃肠镜检查及骨髓穿刺过程顺利、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整体护理效果较好。结论: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进行精心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病症痛苦程度,并可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进而实现康复速度加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护理 体会  
  • 简介:口腔粘膜炎是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治疗口腔粘膜炎的方法很多,但大多因治疗过程需时较长而影响患者对化疗反应的耐受性.本科采用局部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化疗所致的口腔粘膜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口腔粘膜炎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患者 并发症 效果评价
  • 简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病变可累及从食管至直肠的全胃肠道壁各层。约有8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15%-70%,Kaijser于1937年首次报道,迄今世界文献报道约300余例。由于本病少见,多数患者易被误诊而加重病情。我科收治的此例患者,由于诊断正确,治疗及时,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胃肠炎/护理 腹水/护理
  • 简介:随着癌症患病率的升高及抗癌药物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职业接触抗癌药物的医护人员大量增加。不少研究报道,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可能引起护士乳腺癌和各种白血病。彭金莲等研究发现,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后护士可出现头晕、乏力、脱发、月经异常、皮疹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为进一步探讨抗癌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2004年3月-2005年3月,本研究对30例在肿瘤科工作连续5a以上,每天从事抗癌药物操作的护士外周血粒、单核细胞的凋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肿瘤科护士 外周血粒细胞 抗癌药物 细胞凋亡 单核细胞 特异性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及并发症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以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状态,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综合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发病率为AML的10%~15%;临床表现为严重而广泛的出血,常导致早期死亡[1]。当一次咯血量大于100mL或500mL/24h时,称为大咯血。大咯血严重危及生命,死亡主要是为窒息及休克。2012年7月本科室收治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肺部大咯血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肺部CT显示病灶基本消失,外周血象正常,骨髓完全缓解,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咯血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整体护理干预在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 对 2019年 1月 -12月我院收治的 56名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 统计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并发症产生率、患者负性情绪的变化和预后患者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维甲酸综合征、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在干预后焦虑得分和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 96.4%,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 66.7%( P <0.05) 。 结论 整体护理干预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专业护理手段, 能够改善初治急性早 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降低患者化疗期间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整体护理干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 Acute Myeloid Leukemia)的一种,是其中的 M3型 [1]。 APL的特点是骨髓中早幼粒细胞异常增生,早期死亡率高。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治疗对初治病人完全缓解( CR)率疗效显著提高 [2],但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维甲酸综合征, 高白细胞血症等并发症 [3]。鉴于此,全面有效的护理在降低患者并发症方面意义重大 [4]。本院在 2019年纳入 5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引入整体护理干预 5],取得很好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于 2019年 1月至 12月在本院就诊的 5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28例为 1-6月入院患者,观察组 28例为 7-12月入院患者。纳入标准:( 1)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 APL 的诊断标准 6] ;( 2)知晓自身病情并同意配合。排除标准:( 1)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 2)需要在化疗期间配合进行其他治疗者 ( 3)精神异常或无法沟通者( 4)中途退出或不配合本次研究者。 其中对照组男 10例,女 18例,年龄范围为 ,平均年龄 (33.8±4.32)岁;观察组男 12例,女 16例,年龄范围为 ,平均年龄 (31.6±3.03)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过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每日给予患者基础护理,常规饮食搭配,在化疗期间按医嘱为患者进行常规用药,观察患者相关反应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组采用整理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详述如下: 基础护理 务实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床单位整洁,对病房桌凳、地板、病床、器具等定期消毒,定期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清新,严格控制病房探视人数,病者及家属都需要佩戴口罩,以防交叉感染,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防跌倒、坠床,安全防护及陪检相关知识等。 心理护理 患者在承受病痛及药物和化疗不良反应,死亡威胁,经济压力时,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应及时给予情绪疏导,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及时告知疾病及化疗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减少其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教导患者放松技巧和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减缓其焦虑情绪。 药物护理: 1.维甲酸综合征的护理 为较严重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粘膜干燥、呼吸困难、肺部浸润、发作性低血压、胸腔心包积液、腹水等。可通过胸片、腹部 B超等检查明确,根据症状轻重及早减量或停用 ATRA,采取半卧位,高流量吸氧,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利尿剂,效果较好。 2.PICC导管的护理:化疗药物对皮肤血管刺激性强,长期反复注射会引起静脉炎甚至局部坏死,而且 APL诱导治疗周期长,加强血管保护尤为重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可以有效防止药物外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避免每日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置入 PICC应严格无菌操作,因留置时间长,存在合并机械静脉炎、导管堵塞、脱出、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等潜在风险,故置管后护理至关重要,如每天检查导管固定是否妥当,透明敷料每周更换 1次、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每天观察输液情况,检查管道是否通畅,严格按照护理规程进行冲管、封管等。 并发症护理: 1.感染的防护: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白细胞明显降低导致患者抵抗力极低,注意预防感染,给予保护性隔离,病室每日开窗通风后予空气消毒机消毒 60min,用 1:200巴氏消毒液消毒地面、桌椅,保持室温 20-22℃,相对湿度 50%-60%,入住层流床。指导陪人戴口罩、手卫生。加强口腔、肛周、会阴部的护理,每天晨起、餐前、餐后,睡前用复方氯己定或饱和盐开水漱口,真菌感染时用制霉菌素片加碳酸氢钠溶液漱口,便后用温水清洗、 1:5000高 锰酸钾溶液坐浴 15min,女性病人应注意会阴部清洁,经期应增加清洗次数。必要时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缩短粒细胞缺乏期,如有感染,应监测体温,合理使用抗生素, T>38.5℃时抽血做细菌培养,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手卫生。 2.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当血小板低于 20*10 9 /L或者 DIC全套异常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静脉穿刺时缩短压脉带的使用时间,延长穿刺出按压时间,观察口腔、鼻腔、牙龈和消化道有无出血,嘱患者禁用手挖鼻孔、用软毛牙刷刷牙,勿用牙签剔牙,以防牙龈损伤,勿用手搔抓皮肤,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牙龈和鼻腔出血时可用 1:1000去甲肾上腺素棉球压迫、填塞止血并局部冰敷。若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视,提示颅内出血,积极配合抢救,立即将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予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输血小板、新鲜血浆。观察记录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曈孔、尿量的变化,做好床边交班。 3.高白细胞血症的护理 在口服全反式维甲酸 + 亚砷酸治疗过程中,由于其诱导分化作用,外周血及骨髓中出现白细胞明显增多,易发生高白细胞血症,可表现为肺部浸润、阻塞症状,如呼吸困难、发绀。故每 1-2d查血常规 1次,当 WBC>10*10 9 /L时使用羟基脲或小剂量高三尖酯碱、阿糖胞苷等药物进行化疗,并口服别嘌醇及氧气吸入;鼓励患者多饮水,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及肢体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血管通塞。 系统化健康教育 由责任护士实行一对一健康指导,使用 teach-back的宣教模式进行入院指导、疾病相关知识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检查指导、出院指导等,强化患者及陪人对此疾病的认识力,强化他们的遵医行为,将干预指导的具体内容以表格的形式绘制出来,另外,还制订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制订卡分发给每位患者,更体现护理工作的人性化。 1.2.2 观察指标 ( 1)统计两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例数,包括感染数、出血数、维甲酸综合征数、高白细胞血症数,总并发症发生率 =感染数 +出血数 +维甲酸综合征数 +高白细胞血症数 / 总例数。( 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估, SAS分为 20个条目,按其得分总分分为轻度焦虑 (50-59分 ),中度焦虑 (60-69分 ),重度焦虑 (>70分 )。 SDS共计 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 分,总分最高为 80分 。( 3)满意度调查表包含几个维度:医院环境及卫生情况、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及时响应患者需求、与患者互动情况、指导的全面性。在患者出院时由患者进行评定,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率 =(非常满意例数 +比较满意例数) / 总例数。 1.2.3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 SPSS20.0软件进行检测分析,以 (n,%)标识统计资料,同时 采取 表示 ,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取 t检验,以 P< 0.05或 P< 0.001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产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中观察组的并发症出血、感染、维甲酸综合征、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对照组( P <0.05)。见表 2。 表 2两组患者并发症产生率比较( n=28例 %) 组别 n 感染 出血 维甲酸综合症 高白细胞血症 对照组 28 15( 53.6) 10( 35.7) 6( 21.4) 4( 14.3) 观察组 28 8( 28.6) 5( 17.9) 3( 10.7) 2( 7.1) χ2 6.873 5.221 2.112 3.543 P值 0.001 0.003 0.007 0.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 对比分析 干预前两组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焦虑情绪评分和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得分和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 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对比分析( n=28, ) 组别 (n)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53.43±5.21 45.72±3.24 5.32 0.001 51.29±3.34 45.32±2.63 4.44 0.003 观察组 56.24±4.22 41.07±3.24 15.42 0.001 50.87±5.25 39.02±3.29 6.07 0.003 t 3.05 10.91 2.76 12.28 p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患者对观察组的满意度 96.4%,高于常规对照组 66.7%( P <0.05)。见表 3。 表 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n=28例 %) 组别 十分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对照组 10( 35.7) 9( 33.3) 9( 33.3) 19( 66.7) 观察组 18( 60.7) 9( 28.6) 1( 3.7) 27( 96.4) χ2 5.234 P值 0.02 3 讨论 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使用,已大大提高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生存率,但 APL的早期死亡率仍然很高,原因在于大出血和感染率高,因此针对性的护理非常重要 [7]。在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干预 [8],经过干预后,观察组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维甲酸综合症、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 [9]要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其原因在于相比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了全面的并发症预防措施,从各个维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负性情绪均有下降( P<0.05),观察组焦虑得分和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原因在于整体护理干预中的心理干预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给予了针对性的引导措施,有效的降低了负性情绪,效果要高于常规护理。患者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满意度 96.4%高于常规对照组 66.7%( P<0.05),提示整体护理干预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整理护理干预通过完善的护理措施和心理干预,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并发症处理,规范的操作技术,有效的让患者感受到护理的精心,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患者负性情绪,提升患者满意度。 综上,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从而提升护理的舒适性,并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2018年版) [J]. 中华血液学杂志 , 2018, 39(3):179-183. [2] 刘元昉 , 沈志祥 , 陈晓 , 等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J]. 中华血液学杂志 , 2003(1):25-27. [3] 李军民 , 任雨虹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并发症的机制及治疗进展 [J]. 临床血液学杂志 , 2018(2):190-193. [4] 杨莉 , 游权 , 张颖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现状 [J]. 天津护理 , 2017, 23(1):91-92. [5] 乔艳萍 , 孙江涛 . 探讨整体护理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心理及依从性的影响 [J]. 国际护理学杂志 , 2019, 38(14):2232-2235. [6]张之南 ,沈悌主编 .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M ].第 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06. [7]林群 , 林丽娥 . 整体护理干预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 [J]. 中国医药导报 , 2015(1):122-125. [8]张玉 . 整体护理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应用效果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 2018, 19(36):286-287. [9]孔一帆 , 陈玉瑙 , 潘峰 .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四川解剖学杂志 , 2019(2):116-117.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眼科老年患者局部浸润麻醉手术过程中的护理措施的有效胜,提高老年患者手术中的护理质量。方法对251例行局部浸润麻醉的眼科老年手术患者的术前访视及术中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本组251例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未出现任何护理方面的差错及意外。通过术后访谈发现,对术中护理表示很满意或满意为216例占86%;16例表示不满意占6%;19例因出院而失访占8%。结论眼科老年患者行局部浸润麻醉手术时,诸多需求与其他患者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术中护理,可使老年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

  • 标签: 老年患者 眼科 局部浸润麻醉 护理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不良情绪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比较优,差异有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明显比对照组优,差异有意义,P

  • 标签: 浸润性膀胱癌 优质护理 护理满意度 情绪改善
  • 简介:DC-CIK细胞过继免疫效应细胞是将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堵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优点,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同样敏感,杀瘤活性不受常用免疫抑制剂的影响,对人体正常细胞无毒性。

  • 标签: 细胞过继免疫 细胞治疗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护理 免疫效应细胞 MHC限制性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浸润联合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法对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侧切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将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行会阴侧切时采用局部浸润联合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200例作为联合麻醉组,而将采用单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20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产妇会阴侧切的镇痛效果、缝合时间、切口出血量、肿胀和愈合情况。结果联合麻醉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联合麻醉组缝合时间、切口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会阴肿胀、切口甲级愈合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部浸润联合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会阴侧切时镇痛起效快、效果可靠,母婴安全性高,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阴道分娩 局部浸润麻醉 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会阴侧切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及宫旁浸润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