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睾丸损伤继发睾丸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睾丸损伤继发睾丸缺血坏死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疾病史、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治疗特征,总结外伤性睾丸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13至56岁。睾丸血管损伤、睾丸缺血坏死1例;睾丸白膜破裂、睾丸破溃坏死1例;阴囊外伤继发精索扭转4例。本组中6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行患侧睾丸切除及对侧睾丸固定术。术后发热1例,最高体温38.3℃,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睾丸外伤后应严密监测睾丸血流情况,适当放宽手术探查指征,避免误诊漏诊,最大限度保护对侧睾丸功能。

  • 标签: 睾丸外伤 缺血坏死 精索扭转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0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前列腺素E1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相关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cr(261.54±82.59)µmol/L、BUN(13.17±3.8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79.25%)(P<0.05)。结论前列腺素E1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Scr、BUN水平,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前列腺素E1 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输液室护理管理中应用“6s”管理的价值。方法选取门诊输液室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12月-2018年2月,根据其就诊时间不同分组,其中对照组(2016年12月-2017年6月)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2017年7月-2018年2月)则实施“6s”管理,对比2组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结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总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实施“6s”管理,可促进护理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且可增加患者的满意程度,意义重大。

  • 标签: &ldquo 6s&rdquo 管理 门诊 输液室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知长沙地区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状况,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儿童保健门诊科接诊的6月龄婴儿624例,对婴儿家属发放喂养状况调查表,了解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产妇母乳喂养状况。结果6个月纯母乳喂养例数为472例,纯母乳喂养率为75.64%,混合喂养例数为142例,混合喂养率为22.75%,人工喂养例数为10例,人工喂养率为1.60%。结论影响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乳房因素、分娩方式、乳汁分泌量以及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不到位,进而降低产妇母乳喂养几率。

  • 标签: 6月龄婴儿 母乳喂养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6S管理法在精神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40例精神科住院治疗患者、10例护理人员成立常规组,选择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应用6S管理法后收治40例精神科住院治疗患者、10例护理人员成立实验组,统计并对比两组护理质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物品摆放、环境卫生、基础护理、患者安全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5.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病房管理中应用6S管理法能够提升护理质量,减少不安全事件,对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 标签: 6S管理法 精神科 病房管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的变化特征。方法检测69例急性胰腺炎(观察组)和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IL-6、IL-8水平,再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将6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轻型组和重型组,比较两组血清IL-6、IL-8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IL-6、IL-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血清IL-6、IL-8水平高于轻型组(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IL-6、IL-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病情越重表达水平越高。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IL-6 IL-8 诊断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在病情诊断过程中检测血清KL-6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活动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非活动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健康体检人群资料各57例,分别定义为研究1组、研究2组、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KL-6水平进行测定,对比测定结果和检测结果阳性率。结果研究1组研究对象的KL-6水平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研究对象的KL-6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研究对象的KL-6水平检测结果阳性例数多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研究对象的KL-6水平检测结果阳性例数多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清K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病情越严重,该指标的异常程度越大,这一特征可以作为临床对该病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血清KL-6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孕症患者血清性激素6项检测的应用与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10月17日到2017年3月17日期间),其中月经正常者为A组,月经不正常者为B组,各30例,另选取同期的3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C组,并将3组受检人员的P(孕酮)、T(睾酮)、PRL(垂体泌乳素)、E2(雌二醇)、LH(促黄体生成素)及FSH(促卵泡雌激素)等水平进行对比。结果A、C组受检人员的6项血清性激素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B组患者的PRL、FSH及LH等指标与A、C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RL、FSH及LH等指标可将不孕症患者内环境情况进行反映,临床中可依据血清性激素指标制定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病情痊愈。

  • 标签: 血清性激素 不孕症 检测 健康体检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深圳地区学龄前儿童(3-6岁)静脉血血常规参考区间,为儿童体检健康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迈瑞BC5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对1965例体检正常的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对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等8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分8组进行检验,得出各项参数的参考区间。结果经Z检验,除了不同性别组平均红细胞容积和不同年龄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外,其他各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组平均红细胞容积和不同年龄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组间均数与总体区间均数间相差<25%,不建议分组,上述各组各项参数合并后白细胞为4.8~9.8×109/L,红细胞为4.1~5.3×1012/L,血红蛋白为111~141g/L,平均红细胞容积为80~91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为26-30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为309~338g/L,血小板为181~392×109/L,红细胞比容为0.35~0.43L/L。本次调查分析的结果与WS/T405-2012中的参考区间差异明显,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参考区间高于WS/T405-2012,其余项目参考区间均低于WS/T405-2012。结论学龄前儿童(3~6岁)与成人血常规参考区间有明显差异,不同地区应建立独立的儿童血常规参考区间,为儿童体检提供准确评估依据,建立时应考虑到性别、年龄、仪器、试剂、质量控制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参考区间 血常规 学龄前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196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情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情况、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治疗前,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Aurora-A、MCM7和HPV16E7的表达及病理学情况。方法此次研究对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2017年4月我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切除宫颈新鲜标本90例,依据宫颈病变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正常组(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20例)、CINⅡ组(15例)、CINⅢ组(15例)、宫颈鳞癌组(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在宫颈不同病变、临床分期、病理情况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观察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鳞癌组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a~Ⅱb期宫颈鳞癌组织中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Ⅰa~Ⅰb期宫颈鳞癌组织,低分化宫颈鳞癌组织中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高分化、中分化宫颈鳞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305、0.306、0.304,均P<0.05)。结论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在宫颈癌、癌前病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蛋白联合检测可以为宫颈癌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Aurora-A MCM7 HPV16 E7 表达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雷公藤多甙联合维生素E治疗大量蛋白尿性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雷公藤多甙与维生素E治疗大量蛋白尿性急性肾小球肾炎33例,并与常规对照组33例对比。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血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变化情况及两组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恢复正常的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1周后对24h尿蛋白定量、SBP、DBP、BUN、Scr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与维生素E治疗大量蛋白尿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能较快的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雷公藤多甙 维生素E 大量蛋白尿 急性肾小球肾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对CRP、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剂量丁苯酞治疗,实验组给予大剂量丁苯酞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22%),其血清CRP、IL-6水平水平低于参照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效果,比参照组治疗方法更具有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大剂量丁苯酞可有效缓解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不同剂量 丁苯酞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联合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6-12月本院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足月正常分娩孕妇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PCT、IL-6水平及阳性表达率情况。并于分娩后对所有孕妇取胎盘胎膜组织行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胎膜早破孕妇分为有绒毛膜羊膜炎组(n=46)和无绒毛膜羊膜炎组(n=54),比较其血清PCT、IL-6水平及阳性表达率情况;并采用ROC曲线评估PCT联合IL-6对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早期诊断作用。结果观察组PCT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L-6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绒毛膜羊膜炎组PCT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有绒毛膜羊膜炎组IL-6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有绒毛膜羊膜炎组PCT、IL-6均为阳性率69.57%(32/46)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的18.51%(10/54)(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为84.78%(39/46)、特异度为88.89%(48/54)、准确性为87.00%(87/100)、阳性预测值为86.67%(39/45)、阴性预测值87.27%(48/55);IL-6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为86.96%(40/46)、特异度为90.74%(49/54)、准确性为89.00%(89/100)、阳性预测值为88.89%(40/45)、阴性预测值89.09%(49/55);PCT+IL-6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为89.13%(41/46)、特异度为92.59%(50/54)、準确性为91.00%(91/100)、阳性预测值为91.11%(41/45)、阴性预测值90.91%(50/55)。结论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妇PCT、IL-6水平均升高,PCT联合IL-6可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对临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6 胎膜早破 绒毛膜羊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NP(B型钠尿肽)和IL-6(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65例CH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作为研究组,均行BNP、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同期选取65例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与其BNP、IL-6、IL-1β、TNF-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BNP(632.22±423.68)ng/L及IL-6(9.31±5.69)ng/L等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HFⅣ级患者IL-6(34.52±18.68)ng/L、BNP(1158.51±393.29)ng/L等指标测定水平均显著高于Ⅰ、Ⅱ、Ⅲ级(P<0.05);治疗后IL-6(4.26±1.23)ng/L、IL-1β(12.23±5.27)ng/L、TNF-α(24.26±10.24)ng/L、BNP(102.67±34.29)ng/L等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低(P<0.05)。结论CHF患者BNP、IL-6等水平较正常人群高,且随心功能分级升高而水平增加,经药物治疗后可有效缓解。

  • 标签: BNP IL-6 充血性心力衰竭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与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按照配对原则选取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慢性和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各20例,对不同疾病患者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和IL-6水平进行检测,对比组间差异。结果每两种疾病患者间免疫球蛋白G(IgG)和IL-6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核性脑膜炎与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脑脊液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核性脑膜炎与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每两种疾病脑脊液IgA和IgG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与IL-6水平均存在明显异常,且可根据上述指标水平判断疾病类型。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液 免疫球蛋白 白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患中与肺功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选取我院所收治的慢阻肺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一阶段体检结果为正常者60例,形成对照组,检测和对比两组各因子水平,测定其与肺功能FEV1%pred,血尿酸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各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患者FEV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尿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TNF-α、IL-6、IL-8和hs-CRP含量与FEV1%负相关,与患者血尿酸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患者存在气道炎症,或许是引起患者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因素。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稳定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异位妊娠诊断中阴道B超与腹部B超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腹腔镜检查与清宫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术前均行阴道B超与腹部B超诊断。对比不同诊断方式异位妊娠检出率、超声分型。结果阴道B超异位妊娠检出率明显比腹部B超高(P<0.05);超声分型中胎囊型、破裂型、陈旧型检查率明显比腹部B超高(P<0.05)。结论相较于腹部B超诊断,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可获取更高的异位妊娠与超声分型检出率。

  • 标签: 阴道 腹部 超声检查 异位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随机分组,就全身麻醉方法(n=40,参照组)及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n=40,研究组)实施后对患者呼吸道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呼吸道感染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免疫功能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方法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对比,后者术后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几率较低,且患者各项免疫指标较正常,可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