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析观察在心电图教学过程中采取形成评价的应用实效。利用数字双盲法将在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进行实习的88名本科临床医学学生选取为此次分析观察对象,通过随机分配法将88名学生均等分成两组各44名学生,即为研究组与参考组。向参考组学生实施常规教学方法,向研究组学生实施形成评价方法,分析观察两组学生的教学方法满意度,分析所有学生的学习及格率,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实效性。经过系统学习后,研究组学生的教学方法满意度相较于参考组明显较好,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研究组学生的学习及格率相较于参考组明显较高,两组数据差异明显(100.00%:86.36%),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在心电图教学过程中采取形成评价,不仅能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心电图的使用技巧,还能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实效性,值得在心电图临床教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形成性评价 心电图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形成评价教学在骨科临床护理学科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我们将在医院选择68名骨科执业护理人员。随机编号结果的奇偶性为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对照组患者编号为1、3、5...,将2、4、6...编号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对照组进行终结性评价,实验组进行形成评价。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地分析,实验组理论成绩83.1±7.5分、操作成绩83.6±7.0分、总体评价83.4±6.4分,对照组理论成绩74.5±8.3分、操作成绩76.5±6.3分、总体评价75.3±5.8分、组间数据相比前者较高,差异较为凸显,(p<0.05),所有实习生参加考试时均分发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68份,回收率100%。;对本次调查报告进行全面地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的教学反馈相比前者效果较好,差异较为凸显,(p<0.05)。结论:骨科临床护理学教学实施的形成评价方法效果显著,对临床推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形成性评价 骨科护理 教育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用化学形成评价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级80名学生,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参照组(n=40),前者采用形成评价,后者采用总结性评价,对比两种评价方式的教学效果。结果:研究组学生理论课成绩、合格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医学检验技术 医用化学 形成性评价
  • 简介:摘要形成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方法,应用于内科护理学中进行过程评价,能够通过对护理学进程的了解和掌握,总结出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培养计划以及教学过程中发生或潜在的问题,尽快反馈给教学主体,进行教学进程对的改进和完善1.形成评价方法是现阶段医学领域以及各个进展性领域的一种新型引导方式,对传统的权威理论形式的教育主导方式产生挑战.我国护理学教学中逐渐应用形成评价体系,有助于形成能够适合我国护理学教学的应用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本文研究内科护理学形成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应用,现将结果总结如下关键词内科护理学形成评价教学的应用模式教学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24-01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外科学乳腺疾病课程形成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及教学效果。【方法】 构建教学形成考核评价标准,在外科学教学中乳腺疾病章节课程应用。 【结果】 在2018级本科班外科学课程乳腺疾病章节教学中采用形成考核评价体系,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级,两个班级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60.09±4.59分和58.63±5.38分,而两班级在期末临床操作考试成绩为和25.50±1.77分 和24.77±2.45分,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级各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4, p<0.05,t=2.618, p<0.001)。学生及旁听教师对乳腺疾病章节课程满意度进行评分,两组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得分分别为85.55±5.57分和83.31±6.61分( t =2.78,p﹤0.05)。【结论】外科学乳腺疾病课程形成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了外科学乳腺疾病的教学质量。

  • 标签: 外科学 乳腺疾病课程 形成性考核 评价体系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形成评价在高职护生《护理礼仪》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104名高职护生为研究对象,在《护理礼仪》课程中应用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践技能、期末考试等形成评价指标进行教学评价。课堂结束后,采用自设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满意度、各种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学生对课堂的总体满意度为81.7%(85/104),考试成绩优良率为54.8%(57/104)。93.2%(97/104)的学生认为形成评价有助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提高。结论 形成评价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 标签: [] 高职,护理 护理礼仪 形成性评价
  • 简介:摘要:如今我国医学事业发展正处于理想阶段,若要提升临床在岗人员的综合实践能力,便要学会站在临床带教工作上提升教学质量获得效果评价,经验证后从而改进临床教学效果,这也是保证未来我国医疗人才足够的主要手段。此种评价方法相较于传统所用的终结性评价相比较,目前医学界使用较为提倡使用的便是形成评价,但是能切实应用在实践教学上的应用性较低,可见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临床实践教学在落实时受到了一些问题影响从而改变了效果评价。对此,本文章便围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对于形成评价工具和形成评价实施效果等提出关键性策略,能利于形成评价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顺利推广性。

  • 标签: 形成性评价 临床实践教学 策略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形成评价的体会.方法针对?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实施形成评价.结果通过改进形成评价方法,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作为中医院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以来,在我校已开设10余年时间.中西医临床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理论体系,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均要注重培养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的意识和能力,实施形成评价,也更要求注重对中、西医学理论的创新和传承,以及中西医临床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形成评价中图分类号R7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93-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形成评价在肝胆外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本次研究的起止时间分别为2020年1月与2021年1月,将该时间段内入学的20名实习护生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在统一肝胆外科实习教学基础上,观察组肝胆外科实习护生实施教学形成评价,对照组肝胆外科实习护生实施教学终结性评价,对比不同教学评价模式下,实习护生出科成绩考核、问卷调查考核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评分指标。结果:观察组肝胆外科实习护生出科成绩考核、问卷调查考核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实习护生,(P<0.05)。结论:在肝胆外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形成教学评价的应用,能够提升肝胆外科实习护生出科成绩考核、问卷调查考核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形成性评价 肝胆外科 临床护理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医学生运用TBL结合形成评价进行外科学总论的教学,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本校5年制临床医学生2个班级进行外科学总论授课,1班1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TBL结合形成评价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比两组学生的期末成绩,并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实验组学生对TBL结合形成评价教学法的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病例、操作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BL结合形成评价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临床思维发展,提高团队协作、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素养。

  • 标签: TBL 形成性评价教学法 外科学总论 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DOPS为工具的形成评价在神经内科临床本科实习生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90名到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本科实习生,按照单双号分成两组,常规组和直观组每组45名。常规组采取终末考试方式评价集中培训学习成果,直观组采取基于DOPS的形成评价方式,对比两组的考试成绩以及教学满意程度。结果:直观组的理论与技能考试成绩均较常规组高(P<0.05);直观组的教学满意度是93.33%,常规组为77.78%,直观组明显高出常规组(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临床本科实习生技能教学中采用DOPS为工具的形成评价方式,能够强化教学评价及反馈,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习生实际状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从而改善教学成效,提升教学满意度。

  • 标签: DOPS 形成性评价 神经内科 本科实习生 技能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对急性脑血管形成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主观选择的护理方式分组对照组(n=43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n=43例)行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干预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①实验组干预后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干预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 标签: 急性脑血栓形成 早期康复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影像学技术在疾病检查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能为后期治疗活动开展提供有效支撑。本文阐述 X线 CT、超声显像、核素显像及 MRI四种影像技术的形成过程,并就其技术特点进行比较评价,期望能进一步促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进而为现代医疗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 标签: 影像技术 形成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45例(观察组)和同期无下肢疾病的健康者4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计算对观察组检查率,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中45例患者有44例诊断结果为阳性,检出率为97.78%;对照组为(13.64±3.15)L/min,观察组为(7.46±1.37)L/min,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不同血管不良征兆的发生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诊断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症,检出率高,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间收治的行骨科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40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骨科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效果显著,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护理方案,能有效降低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骨科,下肢静脉,血栓,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一康复治疗和联用中医头针在临床治疗脑血栓偏瘫后遗症的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60例因脑血栓形成偏瘫的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随机数分成两组,对照组单一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联合中医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NIHSS)、运动能力(FMA)、生活能力(Barthel)。结果:两组经各自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运动能力、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显著。结论:中医头针联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行动能力,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建议临床普及应用。

  • 标签: []头针 康复治疗 脑血栓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保障下肢深静脉血栓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法针对我院出现的180名下肢深静脉血拴患者,采取的临床护理方式包括病人健康知识的讲解、由局部溶栓到病人整个身体的护理、利用治疗袜子进行恢复期的辅助治疗。结果患者肢体水肿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并逐步康复,同时,通过治疗袜的辅助治疗,深静脉反流所引起的肢体水肿显现消失。结论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通过进行由局部溶栓到病人整个身体的护理、利用治疗袜子进行恢复期的辅助治疗、健康知识讲解等一系列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消减水肿现象,同时加快了患者身体的康复进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健康知识讲解 消减水肿 加强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褥期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120例剖宫产产妇纳入本项研究,该组产妇于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我科进行分娩,为其采用随机数字表实施1:1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前者在剖宫产期间为其进行基础护理干预,后者实施产褥期护理,对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护理效果及凝血指标展开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剖宫产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产褥期护理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