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 CT 磁共振成像与 X 线平片在脊椎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从我院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中选取 120 例入组研究,所有患者均经 CT 磁共振成像和 X 线平扫诊断,将影像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影像诊断技术在脊椎骨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 CT 与 X 线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后发现, CT 诊断准确率 94.17% ,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 98.33% , X 线诊断准确率 73.33% , CT 诊断准确率优于 X 线诊断,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优于 CT 诊断,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 X 线诊断, CT 、磁共振诊断在脊椎骨折临床中应用价值更高,其诊断准确率更高、诊断结果更加可靠,对临床诊疗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CT 磁共振成像 X 线诊断 脊椎骨折 对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实施影像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实际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接受诊断与治疗的30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技术的诊断,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想对比,计算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30例患者中,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一致的有28例,占比93.33%,诊断的符合率为93.33%。结论 对于脑肿瘤患者而言,实施影像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并以此作为之后治疗的参考数据,在临床上具有积极的诊断意义,可以进行推广。

  • 标签: 影像学技术 脑肿瘤 磁共振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影像检查在胰腺囊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经手术或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25例,对所有患者的术前影像检查资料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调取,对照患者在术前腹部超声检查、腹部增强CT检查及腹部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25例胰腺内囊性肿瘤患者中,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同时采用腹部增强CT和MRI检查12例,与病理诊断相符9例,不符3例;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和腹部增强CT检查6例,与病理诊断相符4例,不符2例,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和腹部MRI检查7例,与病理诊断相符5例,不符2例。结论:胰腺囊性肿瘤采用腹部超声联合腹部增强CT和MRI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腹部B超联合腹部增强CT检查或腹部B超联合腹部MRI检查。结论:对于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腹部B超检查联合腹部增强CT和MRI是术前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重要检查方式,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影像组学 胰腺囊性肿瘤 诊断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病毒性脑炎应用 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 4月 -2018年 3月本院接诊的病毒性脑炎患儿 48例,对所有患儿都施以 MRI以及 CT检查。分析 48例患儿不同方法检查的结果,比较阳性检出率。结果: 48例患儿 MRI诊断的阳性检出率为 93.75%,明显比 CT诊断的 70.83%高,组间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利用 MRI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诊断,能够显著提升阳性检出率,并能为患儿病情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指导。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 影像学表现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 : 目的 :通过影像学分别研究肺纯磨玻璃结节与肺腺癌的影像表现,对照其病理分型,评价通过影像对肺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判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7 年 6 月 -2020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88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并且存在肺纯磨玻璃结节患者,病理证实非侵袭性腺癌 32 例(包括非典型腺瘤样增生( AAH ) 15 例,原位癌( AIS ) 17 例);侵袭性腺癌 56 例(包括微浸润腺癌( MIA ) 25 例,浸润腺腺癌( IADC ) 31 例)。进行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从纯磨玻璃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及边界,对各个纯磨玻璃结节进行分析,重点判断纯磨玻璃结节是否具有肺腺癌的典型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结合手术及病理诊断,判断其侵袭性与肺腺癌影像表现的相关性。 结果: 肺纯磨玻璃结节的侵袭性在病灶大小、边界、强化程度、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及血管集束征上,侵袭性组>非侵袭性组,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肺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具有良好的判定作用。病灶的大小、 边界、强化程度、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及血管集束征是判断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肺纯磨玻璃结节 肺腺癌 侵袭性 CT 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诊断上进展巨大,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医学诊断的准确率不断提高,尤其在乳腺影像诊断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果也颇为显著。本文主要对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影像诊断上的应用情况予以阐述,以供借鉴。

  • 标签: 人工智能技术 乳腺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式分为CT组和MRI组,其中CT组采用CT影像检查56例患者,MRI组采用MRI影像检查56例患者,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MRI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6.43%明显高于CT组的80.36%,差异显著,P

  • 标签: MRI影像 椎管内占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此文探析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对诊断准确率的效果。方法:选取

  • 标签:
  • 简介:摘要 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 23 日至 2020 年 2 月 29 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发热留观病房收治的 COVID-19 疑 似 病例及确诊病例,考察疑 似 组及确诊组的肺特征性的影像改变的差异,分析其对 COVID-19 的诊断能力。 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发热病史、呼吸道症状及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意义( P> 0.05)。 确诊组有 肺特征性的影像改变 比率高于疑 似 组 , 差异有统计意义 ( χ2=25.628 P< 0.05 ) 。 肺特征性的影像改变 预测 COVID-19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 0.842 ( 0.725,0.960 ) ,敏感性是 81.50% ,特异性是 87.00% 。 结论 具有 肺特征性的影像改变 并具有 流行病史 ,要高度怀疑为 COVID-19 。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CT 检查 影像学 诊断 确诊率 疑 似 病例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影像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20 例,健康志愿者 20 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 2 组患者双侧踝关节情况,重点观察踝关节的关节积液、滑膜厚度、肌腱及腱鞘病变、骨质破坏及滑膜血流情况。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的 20 例患者 40 个踝关节检查,超声发现踝关节积液 21 个( 52.5% );滑膜增厚 25 个( 62.5% );肌腱炎或腱鞘炎 19 个( 47.5% ),骨质破坏 4 个( 10.0% ),滑膜血流信号明显较健康组增多。类风湿关节炎组与健康组超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踝关节的关节积液、滑膜病变、肌腱及腱鞘病变、骨质破坏及滑膜血流情况等细微病理改变,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影像客观依据。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预后。方法:以2016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大脑脚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本病的临床症状、影像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9例出现肢体瘫痪或运动功能障碍,21例伴意识水平下降或认知能力降低,为本病最常见症状;影像检查中,可见大动脉粥样硬化,多数患者可累及脑桥、小脑等部位,部分患者可见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可见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存活18例,3例患者丧失自理能力,预后不良率53.13%。结论:1)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与大多数脑梗死症状相似或相同,多数患者伴脑桥、小脑梗死。2)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灌注不足可能为本病的最主要病因。3)本病的预后较差,短期存活率并不理想。

  • 标签: 双侧大脑脚梗死 临床表现 影像学特征 预后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究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CT 及 MRI 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 。 方法 选取 2018-2019 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及盆腔纤维瘤 患者 20 例,对所有患者行 CT 以及 MRI 检查,对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的影像特点以及病理特征作总结归纳。 结果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CT 及 MRI 影像表现与病理 情况均有其特征,需作临床鉴别诊断。 结论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CT 及 MRI 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 均有其独特的特点,临床诊断需与其他类型肿瘤作鉴别诊断,提升临床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的诊断水平。

  • 标签: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影像学 病理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MRI影像特征及脑脊液生化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07-2020.07的120例颅内结核患者,按照颅内结核类型分为脑实质型、脑膜型及混合型颅内结核,对不同类型颅内结核的MRI影像特征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脑脊液生化检查,对抗结核治疗中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在120例患者中,由于受到失访以及病情变化等原因的影响,一共有76例患者完成治疗后1周、1个月的动态随访。结果:经临床影像诊断,120例颅内结核患者中,脑实质型54例(45.00%)、脑膜型21例(17.50%)混合型45例(37.50%)。在54例脑实质型颅内结核患者中,可见病灶呈粟粒、结节样,MRI的信号特征为:病灶信号均匀,呈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病灶信号不均匀,中心呈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边缘呈T1WI稍低、T2WI稍高或两等信号。21例脑膜型患者MRI表现为结节、脑回样T2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增强后可见脑膜呈放射状强化,以鞍上池、环池及四叠体池脑膜强化为主。45例混合型颅内结核患者MRI表现具有脑实质型及脑膜型颅内结核MRI的征象。76例动态随访患者中,治疗前的葡萄糖及氯水平低于治疗后1周、1个月,(P<0.05);治疗前的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及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后1周、1个月,(P<0.05)。结论:类型不同的颅内结核有显著的MRI特征,明确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MRI影像特征及脑脊液生化变化,对于临床预估及预测抗结核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 标签: 抗结核治疗 MRI影像学特征 脑脊液生化指标变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像技术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现代影像技术的优点和影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冠心病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种或者多种冠脉造影影像技术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的科学依据。结果:在冠心病的治疗和诊断过程中,使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预后,可以提高患者的诊断质量和治疗效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影像技术的使用比较普遍,临床效果较好。结论:伴随着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心脏磁共振等新技术的发展,冠脉造影技术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极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影像技术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检查后对比两种不同的检查方式诊断的正确率。结果:CT诊断正确率82.9%,低于MRI诊断正确率97.1%(P<0.05)。结论: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诊断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相对于CT的诊断效果,MRI诊断正确率更高,能为后期医师治疗疾病提供有力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RI可作为首选。

  • 标签: CT MRI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价值
  • 简介:人体为三维的立体结构,而传统的X线检查只能将其显示为二维的平面图像,致使各层面结构的影象相互重叠,如果相邻的器官或组织间对X线的吸收差别小,则不能形成对比而构成图像。断层摄影可以解决影象的重叠问题,造影检查可使普通X线检查不能显影的结构成影,

  • 标签: CT影像 人体 三维立体结构 扫描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检验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1000例医院接收需要进行血液检查的住院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检验方法,观察组则采取基于持续质量改进下的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检验误差率及检验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检验误差率低于对照组(P<0.05),检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在血液检验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减少检验误差率,提高检验准确率,有助于提高质量控制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液学检验 质量控制 检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