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全部病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28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酶通过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有效且相对安全,近期疗效肯定。

  • 标签: 降纤酶 急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注射用酶是蛇毒类凝血酶与适宜的辅料经冻干减压干燥制成的制剂。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其冻干后的活性具有降低现象。本研究以冻干后与冻干前活性的百分比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几个工艺控制点——浓度、灌装前pH值、冻干升温速率进行优选。经正交试验优选及生产验证上述几个工艺控制点最佳条件为4%的乳糖、pH值7.0、2℃/h的冻干升温速率。

  • 标签: 降纤酶 工艺 优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助应用酶治疗。结果观察组37例中基本治愈5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7例,显效率37.8%,有效率83.8%;对照组39例基本治愈3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16例,显效率20.5%,有效率61.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70,P<0.05)。两组均无1例有出血倾向或有严重肝肾障碍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酶辅助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降纤酶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按随机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以下简称A组)和对照组(以下简称B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作为基础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酶,疗程为14天。结果治疗后,A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缺血比B组明显改善(P<0.05或0.01),A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NST)和ST段压低数值的总和(ZST)较B组和B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降纤酶 治疗 有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酶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酶治疗可以显著提高TIA的疗效。

  • 标签: TIA 疏血通 降纤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51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5例,治疗组2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中国脑血管卒中指南治疗标准-脑保护剂、调整血压、血脂、减轻脑水肿、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再次基础上给予酶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酶;疗程结束后,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评价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临床症状及头颅CT、MRI、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差异,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1.5%,恶化1例,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74.8%,恶化2例。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型脑梗死发病的早期选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酶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脑梗后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进展型脑梗死 低分子肝素联合降纤酶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药物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的疗效。方法CRP的比较,并与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治疗6个月,治疗组hs-CRP水平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可以同时降低hs-CRP的炎症反应,从而对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 标签: 降纤治疗 高敏 C反应蛋白 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及治疗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与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各32例,比较两组中的梗塞后出血患者数量、Barthel指数及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提高,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及早期进行治疗可能导致梗塞后出血,但上述治疗有利于脑梗塞患者的脑功能恢复及预后质量的提高,在临床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 标签: 出血性脑梗塞 阿司匹林 脑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酶治疗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凝血功能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4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IB在血浆当中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酶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凝血功能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降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降纤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凝血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在支镜检查麻醉维持阶段的麻醉效果及对苏醒时的安全性进行评估。通过对60例支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A、B两种方法行无痛支镜检查,经比较得出瑞芬太尼作为无痛支镜检查麻醉维持药物更安全有效。

  • 标签: 异丙酚 瑞芬太尼 纤支镜 麻醉 无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确诊以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疑似心房颤患者73例进行心电图检查,首先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进行全天候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平躺,检查设备为12导联心电图机(美国GE公司),记录ST段、T波、Q波、V1和V5导联电压、心律、心率、电轴、传导阻滞类型、有无左室肥厚的详细情况,选取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3例患者使用心电图检查,确诊心房颤73例,准确率为100%。73例患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f波和R-R间期绝对不相称。结论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颤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电图心房纤颤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治房颤。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162例老年房颤患者住院资料,按年龄分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162例房颤患者,年龄60—92岁,平均(72.4±9.16)岁,男83例(51.23%),女79例(48.77%)。其中60—70岁的患者17例(10.49%),71—80岁的患者62例(38.27%),80—92岁的患者83例(51.23%)。基础病中非瓣膜病房颤占133例(82.1%),其中首位的高血压67例(41.36%),其次为冠心病41例(25.31%),糖尿病30例(18.52%),慢性肺疾病21例(12.96%)、瓣膜性疾病8例(4.94%)等。心房颤并发脑卒中多见。结论老年人年龄增长、高血压、冠心病等是心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和加强房颤病人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老年房颤 临床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镜在困难气道插管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处理的困难气道插管患儿18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成氯胺酮组7例和七氟醚组11例,对两组的插管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插管时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最终插管成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经支镜插管处理小儿困难气道,插管成功率高。

  • 标签: 纤支镜 困难气道插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支镜患者检查、治疗、观察及护理,积累临床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患者的诊断、治疗、手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收集我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共71例支镜检查患者。结果一次性插管成功68例,占95.7%,插管未成功3例,占4.3%,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支镜患者在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护理干预与检查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关系。因此,护士娴熟的操作技术及丰富的护理经验是医生行支镜检查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护理干预 纤支镜检查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视喉镜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对困难气道的处理。方法患者在可视喉镜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术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在可视喉镜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气道无损伤。结论可视喉镜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对困难气道的损伤小,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血流动力学稳定。

  • 标签: 气管插管 可视喉镜 纤维支气管镜 困难气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溶酶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梗塞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用血塞通0.4g及依达拉奉20ml分别加入0.9%NS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上加用溶酶100u加入0.9%NS10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共治疗5天。结果溶酶治疗组总有效率88.72%,对照组总有效率71.87%。没有出血病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酶治疗脑梗塞安全有效。

  • 标签: 纤溶酶(赛百)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 脑梗塞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TAFI于1989年被发现,其激活状态通过水解纤维蛋白凝块表面的C端赖氨酸发挥抗纤溶作用。TAFIa于37℃时半衰期仅为8到15分钟,虽然目前没有发现内源性抑制物,但TAFIa的活性是可控的。研究发现TAFI对各种静脉、动脉疾患有影响。另外TAFI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高TAFIa水平是血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抑制TAFI系统可能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或溶栓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 标签: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