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CIN)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门诊利用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12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所有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7d手术,手术时间4~1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5.6ml,患者无明显痛苦。(2)术前术后宫颈环切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病变一致者106例(82.81%),级别下降者7例(5.47%),级别上升者15例(11.72%),其中一例CINⅢ升级为早期浸润癌,患者住院手术治疗。(3)对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至2010年10月,CIN治愈118例(92.19%),病变残留10例(7.81%)。1例(0.78%)术后12个月复发,6~18个月后复发病变自然消退。(4)切缘无病变累及者术后CIN病变残留复发率为5.04%(6/119),切缘阳性者CIN术后病变残留复发率44.44%(4/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EEP术治疗CIN治愈率高,病变残留复发率低。术后切缘累及情况与CIN残留复发有关,切缘阳性者病变残留复发率高。

  • 标签: LEEP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180例患者(其中宫颈上皮I级、宫颈上皮II级及III级共80例、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后但宫颈正常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上皮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首次性生活年龄小、高危型HPV感染和分娩次数多,而起保护作用为性生活后阴道冲洗。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宫颈上皮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危险因素在宫颈上皮发病中的作用,为宫颈上皮合理筛查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危险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CIN)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180例Leep术诊治的CIN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病理结果,记录术中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6±2.3min,平均出血量为9.5±3.4ml。180例患者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级别相符的153例,符合率为85%,升高8例占4.5%,降低21例占11.6%。结论Leep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操作简便,对病理诊断无影响,且能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及降低宫颈早浸癌的漏诊率,是诊断及治疗CIN病变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 宫颈上皮内留样病变(CIN)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的意义。方法将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实施胃镜病理组织活检诊断的23例上皮患者,将胃镜病理组织活检的结果与手术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相对比,明确胃镜病理活动的诊断价值。结果胃镜病理活检诊断的结果与手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对比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所有接受胃镜病理活检的患者临床检查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状,所有患者的病理检验活动顺利完成。结论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临床诊断效果较为突出,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建议广泛应用。

  • 标签: 胃镜病理 活检诊断 上皮内瘤变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皮中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240例结直肠上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全部的结直肠上皮患者经过术前病理诊断,其中有140例(58.33%)患者被诊断成高级上皮,有100例(41.67%)患者被诊断成为低级上皮。同时,全部的结直肠上皮患者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其中有160例(66.7%)患者被诊断成腺瘤上皮,有80例(33.3%)患者被诊断成浸润型癌。结论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皮中,其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值得被推广与使用。

  • 标签: 结直肠 上皮内瘤变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上皮(EIN)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57例子宫内膜上皮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PTEN蛋白表达及部分病例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7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镜下观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拥挤且有些不规则,其所占比例超过间质。腺上皮细胞多具有非典型性,表现为核大、核浆比大,核变圆、有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EIN病变中PTEN表达缺失占68.4%(39/57)。随访22例确诊为EIN的患者中8例发现伴发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上强调子宫内膜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在诊断中可重复性较好,更易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趋向一致。

  • 标签: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子宫内膜增生 PTEN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在治疗宫颈上皮中的疗效,探讨其在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LEEP术治疗的104例宫颈上皮患者,观察指标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病理符合率,术后一月随访高危型HPV感染情况,术后三月随访TCT、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一月定量检测高危型HPV感染情况与术前的定量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三月随访TCT,治愈率达95.19%。结论LEEP术不仅诊断和疗效令人满意,且具有简便、易操作、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LEEP术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在宫颈上皮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30例因宫颈CINⅠ、CINⅡ及CINⅢ就诊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宫颈脱落细胞筛查、在阴道镜下对可疑病变多点活检、锥切后病理检查-三阶梯技术应用及宫颈锥切术尤其是LEEP的应用,使宫颈上皮病及宫颈癌得到早期诊断治疗,诊断及治愈率高;满足部分患者生育要求。结论LEEP的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治愈率高、价格便宜的特点,又可保留部分患者生育要求,是治疗宫颈上皮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阴道镜 LEEP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镜活检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胃上皮(GIEN)的差异。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3例GIEN患者,均行内镜活检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以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镜活检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镜活检结果显示,53例GIEN患者中,LGIN14例,HGIN31例,ECG8例;镜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LGIN为8例,HGIN为23例,ECG为22例。结论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相比,镜活检GIEN的诊断效果较差。

  • 标签: GIEN 内镜活检 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治疗宫颈上皮(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的患者共800例为研究对象,就诊后于月经干净后2~7d实施手术,统计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创伤愈合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前后病理改变情况,并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两年的疗效。结果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治愈率高,总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经阴道镜下活检为CINII-III患者经LEEP术后病理构成的再评估,分析病理差异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嘉兴妇幼保健院就诊经阴道镜下活检为CINII-III患者共416例,予行LEEP术,并对年龄、宫颈细胞学、高危型HPV、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INII-III患者经LEEP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1.3%,其中病理降级共77例(18.38%),病理升级为宫颈浸润癌共6例(1.43%)。结论阴道镜下活检病理和LEEP术后病理对CINII-III的诊断有一定的差异,需正确掌握两者的适应证,严格按照诊疗规范操作,才能避免宫颈疾病的过度诊疗。

  • 标签: 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 阴道镜下活检 LEEP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3例宫颈上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检查后,接受精细化LEEP术切除宫颈上皮。结果全部患者的病灶组织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证为宫颈上皮,本研究平均手术时间为(8.5±3.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3±1.5)ml,平均愈合时间(6.5±3.0)天;无切口出血发生,术后出现感染1例,经治疗好转。结论精细化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临床效果较好,术中出血量少、愈合快,适于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环形电极宫颈锥切术 精细化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高频电波刀环形电切术在诊治宫颈内中的治疗价值和价值分析。方法我院133例非孕妇女通过三阶梯诊治疗程后,有适应症者,采用LEEP术,观察期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我院133例患者非孕妇女在经过LEEP术治疗后,CINⅠ级患者79例,约占59.39%;CINⅡ级患者34例,约占25.56%;CINⅢ级患者20例,约占15.03%。对着133例非孕妇女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将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完全符合者约114例,占总人数的85.71%。手术过程中时间一般保持在3-10min,出血量控制在5-15ml,几乎所有宫颈内患者经过LEEP术治疗后都痊愈出院。结论LEEP术在诊治宫颈内中的精准率较高,在预防宫颈癌前病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期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简便、廉价,且安全度比较高,临床上有足够的病理依据,值得在诊治宫颈内中得到推广。

  • 标签: LEEP 宫颈内瘤变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镜活检胃黏膜高级别上皮(high-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IEN)的临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将62例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胃黏膜高级别上皮与其手术切除的病理诊断相对照进行分析。结果62例胃镜活检病理报告为HGIEN的患者,经术后连续切片病理检查,维持HGIEN诊断的有8例(12.9%),其余54例诊断为胃癌,其中早期胃癌22例(35.5%),进展期胃癌32例(51.6%)。结论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在HGIEN的诊断中,需要对取材严格把关,并行多点取材,准确判断,以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胃肠内镜 活组织检查 上皮内瘤变 胃肿瘤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EP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实验随机选取在2010年4月份到2011年12月份到我院妇科进行治疗的宫颈上皮患者60例为对象,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0例观察组(LEEP电切术组)和30例对照组(宫颈冷刀锥切术组),后进行统计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治愈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EEP治疗宫颈上皮(CIN)具有手术时间短、痛苦小、出血少、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容易接受,是CIN诊断和治疗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但应根据病人的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LEEP电切术 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16蛋白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上皮(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蛋白在162例宫颈良性病变、低级别宫颈上皮(CINⅠ级)、高级别宫颈上皮(CINⅡ级-Ⅲ级)及宫颈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并对其表达和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宫颈良性病变中P16表达率为0%,CINⅠ中P16表达率为78.4%且多为点灶状表达,CINⅡ-Ⅲ中P16表达率100%且多为带状或弥漫强阳性表达,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P16可以作为宫颈良性病变、CINⅠ及CINⅡ-Ⅲ之间鉴别诊断的一个有用的标记物。

  • 标签: P16蛋白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环形电刀切除术(LEEP)在诊治宫颈上皮(CI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妇科门诊经细胞学、阴道镜及并在阴道镜下活检证实为CIN的50例患者采用LEEP电波刀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分钟;术中出血少,平均8mL,并发症少。结论LEEP术治疗CIN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刀切除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摘要人类乳头状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尤其是高危型HPVDNA生殖道持续感染是宫颈上皮变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表明,年轻性行为活跃的女性处于HPV感染和宫颈肿瘤形成的高危险性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危险性显著降低,但发生宫颈癌的风险增加。探讨老年女性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上皮的关系,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

  • 标签: 老年女性人类乳头状瘤病毒高危型宫颈上皮内瘤变P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对妊娠结局的临床疗效及影响1。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LEEP治疗育龄期宫颈上皮的患者共136例,根据患者入院编号,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患者出现早产、宫颈裂伤以及胎膜早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自然分娩率为72.06%,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38.23%,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并分析锥切深度与孕周之间的相关性,二者呈负相关,(r=-0.442,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宫颈上皮时,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2,能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妊娠结局 影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冷刀锥切在宫颈上皮III级(CINIII)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4例行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的CINII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4例中有116例锥切与活检病理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16/164)70.73%;25例级别降低为CINI-II级,考虑到CINIII病变已经被初次活检取走,故仍维持原诊断;23例级别升高为宫颈浸润癌,其中IA1期16例,IA2期5例,IB1期2例,按宫颈癌规范化治疗。141例术后仍诊断为CINIII的患者根据年龄,生育要求,切缘情况及是否合并其他生殖道病变等,50例行筋膜外子宫全切术,91例未进一步处理。术后至少随访1年,发现高级别的CIN及浸润癌认定为治疗失败,其中半年内发现者为病变残存,1年后发现者为复发,共有2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失败与高危型HPV持续阳性、术前HPV载量及手术方式有关(P<0.05),与病变是否累及腺体无关(P>0.05)。结论冷刀锥切术是宫颈上皮III级的重要诊断及治疗方法,建议阴道镜下活检提示CINIII的患者先行宫颈冷刀锥切术。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冷刀锥切术 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