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网络成瘾,又被称之为网络过度使用或者是网络病理性使用。这种心理病症乃是由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该心理病症的特征主要为无节制地上网,并且不顾及时间;越长的上网时间越能使自身得到满足感;如果一段时间不能上网,将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交往,甚至产生厌世的恶性情绪;为了隐瞒自己的症状,不惜向他人说谎,来证明自己并不痴迷于网络等。这种上瘾症状在主观概念上与药物成瘾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可是当前针对该症状的测试工具以及治疗方案却又非常局限。故此,本文针对网络成瘾这一心理病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希望能为该症状的治疗与预防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

  • 标签: 网络成瘾 心理学依据 病态网络使用 心理治疗 自我控制能力
  • 简介:摘要中医心理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在医学模式由当前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研究中医心理意义深远。本文概述了中医心理的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治疗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 标签: 中医心理学内经传统文化七情疗法
  • 简介:摘要心理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将心理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重视内部和外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合理设置问题难度,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利用迁移规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色彩调动学习兴趣;适时复习,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心理知识的应用能对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心理学 生物教学 动机 迁移 色彩 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在护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以优质的心理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与最良好的预后。方法分析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提出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有效措施,做好患者病情的细心观察,病因的了解和掌握,对患者进行因病施护,对症治疗,同时因势利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和转归。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大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熟练运用心理的知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护理好各类患者,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增强医护患者的本领。

  • 标签: 心理学 护理工作 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教学是一种由院校师生共同完成的,有目标的组织活动,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努力提升教学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技能,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进而发挥出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以期实现我们教学的目标。本文根据现代学生特征与教学内容,针对护理心理中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模式来尝试角色扮演教学法,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教学技能 组织活动 目标 护理心理学 角色扮演教学法
  • 简介:摘要护理心理是以普通心理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运用护理心理,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由于军队体检中心护士职业的特殊性,负责的是飞行员和地方客人的体检,高强度的体检工作对于护士身心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个人应从自我管理方面努力调整心理状态,多方面寻求工作成就感和突破;护理管理者应充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积极引导和组织,提升护士的职业成就感。

  • 标签: 体检中心 护士 心理健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医学心理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方法对158名学生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人际信任量表(IT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结果学生在授课之后,焦虑、抑郁程度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降低;人际信任度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提升;叛逆行为表现评分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下降。结论医学心理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着较为明显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还能提高学生人际关系信任感,减少学生叛逆行为,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医学心理学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东莞外来女性产后抑郁症(PPD)患者的研究,找出导致PPD的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东莞外来女性产后4~6周的产妇6000人,筛选出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分数≥13分产妇200人,并进一步进行社会心理因素调查生活事件量表测定、特质应对方式测定、Lock-Wollance婚姻调适测定,并同时进行生物学因素测定抽血化验FT3、FT4、TSH、E2、P。结果1、东莞外来女性PPD社会心理和生物学因素2组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心理因素中的文化程度(aP)、来莞时间(aP)、家庭收入(bP)、正性事件次数(aP)、夫妻人生观和生物学因素中的TSH、FT4、P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aP<0.05,bP<0.01);2、东莞外来女性PPD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T4和家庭收入有正相关、TSH和丈夫出生地、来莞时间、正性事件刺激量有正相关、TSH和职业、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夫妻人生观有负相关、E2和夫妇讲座及产后讲座的帮助、正性事件次数有正相关、E2和消极应对分有负相关、P和正性事件次数有正相关、P和消极应对分有负相关。(P<0.05-0.002)结论东莞外来女性PPD社会心理因素和其甲状腺激素和性腺激素有相关性,对进一步推测产后甲状腺疾病和PPD预后有一定价值,建议通过上述的社会心理因素能够为预防东莞外来女性乃至流动人口多的城市PPD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东莞外来女性 产后抑郁症 社会心理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门诊药学人员如何利用药学心理开展药学服务。方法结合本院门诊药学人员指导患者用药实例和患者药物咨询记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药学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存性,使药物更好地发挥效应。结论应用药学心理可以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和药物治疗的整体水平。

  • 标签: 药学心理学 心理疏导作用 药学服务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意外伤害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5-2016年两年间我院收治的因意外伤害入院诊治的患儿70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儿童500例作为对照,采用EPQ量表对其心理特点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意外伤害组儿童的EPQ量表中的P、N、E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而L得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意外伤害的发生息息相关,其往往合并精神质、神经质特性,并多为外向型人格,针对其不同心理状态,给予全方位干预有利于保证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 标签: 意外伤害 心理学特点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性心理干预对骨科患者负性心理及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247例骨科手术患者(常规组134例,干预组113例)入院时和手术后负性心理及疼痛等情况进行评定,问卷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和护理外给予综合性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2小时SAS、SD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干预组分值下降大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患者的VAS评分在术后随着时间的延后而下降,干预组下降程度大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负性心理及疼痛的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是有效的,可以改善患者负性心理和疼痛,促进患者的恢复。

  • 标签: 综合性心理干预 骨科 负性心理 疼痛
  • 简介:摘要挫折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和有效竞争力的重要素质教育之一,本文运用心理理论知识,分析了挫折内涵,并结合医学生的实际,提出了医学生应对挫折的若干途径。

  • 标签: 挫折教育 心理学 医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控制中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取心电监护患者326例,利用常规护理模式的163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心理干预的163例划入观察组,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AS与SDS评分相近,观察组护理后,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0.9±9.6)分、(34.3±5.2)分,低于对照组护理后(52.2±12.2)分、(38.6±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的引入,对改善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可起到明显作用,应在护理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心电监护患者 负性心理 心理干预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理论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在医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妊娠高血压患者中选取90例作研究对象,将按护理常规进行干预者设为对照组(n=45),以积极心理理论作指导进行护理干预者设为研究组(n=45),就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变化以及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t=17.166,P=0.000);②研究组患者的剖宫产率42.22%低于对照组66.67%(χ2=5.421,P=0.020)。结论在积极心理理论指导下对妊娠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分娩结局,值得应用。

  • 标签: 积极心理学理论 妊娠高血压 心理状态 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针对性护理方法。方法对62例急危重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2例急危重患者,59例(95.16%)有精神紧张与恐惧,53例(85.48%)有烦躁忧虑,5例(8.06%)有悲观绝望,经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患者的负性心理发生显著转变,精神紧张与恐惧降为27例(43.55%),烦躁忧虑降为22例(35.48%),悲观绝望降为4例(6.45%)。结论针对性心理护理在急危重患者的急救、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急危重患者 心理护理